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楞嚴經》參習(19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下面的經文,經文雖然是簡單,含的意思是相當的豐富,又有相當的深度。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這幾句實在講要特別的注意。『生滅去來』這是現象,生來了、滅去了,真相究竟如何?說穿了,不過是色心兩個字而已。我們在習慣上講,色法裡面我們有生滅的錯覺,心法裡面有去來的錯覺。這是說明生滅去來既然統是虛妄,並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些現象依什麼而生起?這些現象果真又是何物?佛在此一句話給我們說明白,『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要特別注意這個「本」字,本是本來、本有,所以這裡用個本字,本來、本有、本是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我們今天無論是心法、無論是色法,森羅萬象,這個幾句話就是說的諸法實相。要記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離心意識就是實相。《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實相是本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楞嚴經》裡頭這幾句話,必須要離心意識,才能夠看見佛這麼說果然一點沒錯,實相現前,凡所有相皆是實相。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還是用心意識,你把這幾句經文念得再熟,還是個虛妄相。為什麼?在這裡面分別執著、打妄想,怎麼能得到實相!讀經最怕的是誤會,這個誤會就是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麼喊冤枉?望文生義,佛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錯會了意思,不但我們今天讀經、聽經會錯意思,叫諸佛喊冤枉,看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所會的那些佛法,佛都喊冤枉。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一天到晚侍候釋迦牟尼佛的,聽了那麼多經,看看前面他所引用的,都把意思會錯了。他能夠把佛所講的話重複說出來,說得一個字不錯,可是自己體會的意思錯了,不是那個意思。為什麼他錯會了意思?就是他沒有離開心意識,只要還用心意識,要說是不錯會意思,必定是無有是處,決定錯會意思。幾時離開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不會錯會意思,那正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套禪宗永嘉大師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還有義嗎?我們想想,真實有沒有義?六祖讚歎永嘉,「汝甚得無生之意」,他立刻回答祖師一句話,「無生豈有意耶?」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還有義嗎?如來還有義嗎?所以依文解義那就糟了,糟透了。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法會熱鬧,不要說外面的人,就是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看看這個團體熱鬧不熱鬧?佛是天天在講經,從無間斷過。必須要知道,佛天天講是講而無講,大眾天天在聽是聽而無聽,所以才法喜充滿,其樂融融。如果真的是有說、有聽那就壞了,真的有說、有聽,墮眾生法界,遠離佛菩薩的法界。雖然這些一切萬相,無論是色相或者是心理現象,唯識里講八個心、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理現象,色相也好、心相也好,全是隨心應量、循業發現,但是清凈本然的真心理體從來沒有動過絲毫,這就是祖師常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一心開為二門,第一個講心真如門,第二個講心生滅門,眾生的情況是隨順生死流轉。前面講過「七處征心」、「十番顯見」,我們的見性幾個人曉得?沒幾個人曉得。縱然大乘經典念得這麼多、念得這麼熟,曉不曉得?還是不曉得。怎麼知道他不曉得?他見色還是用眼識,用五俱起意識去見,他沒有用見性去見。他聞聲也是用耳識、五俱起意識去聞,不是用聞性去聞;如果用聞性去聞,那跟觀世音菩薩沒兩樣!我們這個經還沒念到,在第六卷「耳根圓通章」裡面,「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如來地,是究竟的果位,不是分證位;換句話說,真如門、生滅門是同時的,不是二時,沒有次第、沒有先後,就看我們認不認識。我們用生滅心,所見到的就是生滅門;如果我們用不生滅的心,所見到的就是真如門。換句話說,真如跟生滅是我們心裡所起的,境界裡頭哪有什麼真如、生滅?生滅都找不到,還有什麼真如?
我們要能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意思,才真正的明白佛法全是心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真了,一切恆真。心虛妄,什麼都是假的!真心,佛真是慈悲至極,就在我們這個身體肉身上指出來,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心。只要我們用六根根性,法法皆真,所接觸的是諸法實相。再者,真心沒有生滅,所現的境界是清凈寂滅相,我們講一真法界、講寂光凈土,這是就《起信論》這兩門來說。怎麼曉得生滅是虛妄?因為生滅無自性,就是沒有本體,生滅之體全是真如,佛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我們幾時不用生滅心,這個境界也必定像諸佛如來一樣的看清楚,徹底明了生滅去來就是眾生如來藏中『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是隨業起的作用而已。我們沒見到真實的情狀。就經文上看,本無生滅這就叫做常住。我們六根的根性本無生滅,「十番顯見」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細細的去想一想波斯匿王觀恆河那段經文,就慢慢的襯托出見性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才是自己本人,生滅的是什麼?是本人隨業乍現的而已,正是前面經文所講「循業發現」。循業發現的現象是什麼?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是不生不滅。這個事實的真相,《楞嚴》說得再清楚也沒有了,不屬迷悟就叫做妙明。諸佛悟了,悟了見性也是這樣的;我們迷了,迷了見性也是這樣的。見性裡頭有沒有迷悟?沒有。不能說諸佛悟了,他的見性增加了一些;我們迷了,我們的見性缺少了一些,沒有,不增不減。可見得這個事情與迷悟不相關,迷悟都是對識所說的,對八識五十一心所講的,真如本性裡面統統用不著。這話我們要好好的聽、要牢牢的記住,要曉得真如本性裡頭迷悟不相干。說「我悟了」那就壞了,不相干,你怎麼有個悟了?你那個悟就是迷。你說你迷了是迷,你說你悟了還是迷。所以這個明叫妙明,是「常住妙明」的意思。
本無去來叫做不動,有沒有去、有沒有來?沒有。怎麼說沒去來?我們舉個小的比喻來說。這是難懂、實在是難懂。比如收音機很方便,隨時可以拿在手裡,我們就把收音機比作我們的身,把它裡面的電波比作我們的心,這個比喻好懂。收音機在這個地方,頻道一撥,它就對了,聲音就發出來;拿到另個房間裡面去,它聲音還是發出來。這個聲音、電波就把它比作真如本性,有人要問問,它有沒有來、有沒有去?收音機可以隨著身上帶,帶到東、帶到西,好像有來有去;這個電波不來不去,沒有來去,它是一時遍滿,周遍的。要知道,我們的見性、我們的聞性、我們六根的根性,就跟電波一樣不來不去。我們的身體就像收音機的軀殼一樣,無論走在哪個地方都靈光。只要不出毛病,機器不發生故障,到什麼地方都很靈光。機器發生故障那就不行,耳聽不見,耳根這個機器壞了、發生故障;眼看不見,眼根這個機械的這一部分發生故障。不能說沒有見性,見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不來不去,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楞嚴》裡面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是一,一是精明,這就是不動的意思。
再者,不但真性是不動的,我們以《起信論》來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把真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是不動的,阿賴耶識也是周遍的。我們再做個比喻,像剛才的比喻,真如本性就好像太虛空一樣,阿賴耶就好像電波一樣,電波雖然講周遍,它還是動的,它還是由電台裡頭發射出來,而是我們不能夠覺察它動,沒有辦法感覺到。真如本性像虛空一樣,是真正的不動;阿賴耶的動,要極細心的人才能觀察得到。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的人都不行,覺察不到,玄奘大師所謂是「愚者難分識與根」。阿羅漢九次第定,辟支佛習氣都斷掉了,他們都不能發覺阿賴耶的動,這發覺不到,動得太微細。這個真相,佛叫我們了解,了解之後我們取什麼?我們要修常住、要修妙明、要修不動、要修周圓。周圓的意思是無所不遍,就是周遍法界,我們的真性周遍法界,我們的阿賴耶識周遍法界。
從性識上來說,一切萬法是一不是二,萬法是相,本性與阿賴耶是體,體就像大海一樣,相就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一樣。大海起了幾千幾萬個水泡,沒有一個水泡離開大海,沒有一個水泡不是大海所生的,沒有一個水泡不還歸大海。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才說「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一體」,確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要在一切法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如果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那麼,就恢復到本性,一切明了、一切自在,這個時候的感受,就是佛法裡面講正受。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正受。正受裡面是什麼受?在我們一般講受有五類,苦樂憂喜舍,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不是苦受,也不是樂受,不是憂受,也不是喜受,更不是舍受,這才叫正受。由此可知,四禪八定那叫舍受,那不是正受。
《六祖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教授坐禪,六祖大師說得好,禪定不是不動,想想六祖的話,六祖講的什麼叫禪定?他老人家說得很簡單,外不著相,就叫做禪;內不動心,就叫做定。內不亂叫定,外離相叫禪,外頭不著相,內心如如不動,這就叫禪定,所以說亦不是不動,他行住坐卧都是禪。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天天踏碓舂米,一天到晚都要工作,他修禪定。他並不是盤腿面壁在那裡修定,他是在那裡踏碓、在那裡破柴,還得要照顧上上下下,他是修禪定,不是不動。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不是不動,而他老人家所修的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境界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就更明白更清楚了,《四十華嚴》示現的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佛門乃至外道全都是修楞嚴大定。勝熱婆羅門修的楞嚴大定,甘露火王也是修的楞嚴大定,不一定是觀音、普賢,個個都是修的楞嚴大定,看看人家怎麼修的?六祖的話簡單明了,外離相、內不亂,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佛,就是真功夫。見色聞聲,無論辦什麼事情,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外不著、內不亂,事情辦不辦?辦得非常圓滿,面面周到,而且辦得還不疲不厭。為什麼說不疲不厭?因為他不著相、他不亂。如果著相、如果亂,一樁事情做久了就討厭,為什麼討厭?著相。不著相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不作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沒有疲厭之相,不疲不厭。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常住不動,能做到這四個字就超越三界,三界六道的生死就了了。這個了生死出三界是事實,不是虛妄的,也不是推想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能做到妙明周遍,就超過聲聞、緣覺,因為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確實是做到常住不動,但是他沒有妙明、沒有周圓,這就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方。正是古德所謂「體萬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異」,《楞嚴》裡面說的性一切心,所以叫做妙真如性。那三個字都形容性的,性妙極了、純真無妄、法法皆如,所以叫妙真如性。怎麼樣才能夠見到性的妙、真、如?六祖也有句話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從清凈心說的,心裏面一絲不掛,這個時候性的妙真如你都見到了,也就在面前。但是心裏面還有一物,妙真如都見不到,當然性也沒見到,因為你見到性,性必然是妙真如,見到妙真如就見到性,見到性也就見到妙真如。我們頭上說說而已,說得怎麼好,俗話所說隔靴搔癢,這個事情一定要親證。真正講證,想想,難不難?不讀《楞嚴》,這事情很難;讀了《楞嚴》,這個事不難。只要我們從現在起舍識用根,當下就是;如果在一切境緣裡面還用妄識,那我們就再談上個三百年也是枉然,我們的境界沒有轉動絲毫。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實相即是非相,一切俱非」——《金剛經》研習(12)
※「判教」——《金剛經》研習(2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