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了,你現在還有認認真真地深讀、讀透一本書嗎?
多久了,你現在還有認認真真地深讀、讀透一本書嗎?
我的答案是:沒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閱讀」書籍慢慢地跟之前我所理解的有些不一樣了,不知道你們朋友圈有沒有這樣一些朋友,會經常刻意地曬一下「看起來很努力、很上進」的東西,比如他可能偶然路過一家書店,進去走了走,又偶然翻開了一本書籍,然後看到一句「看起來很有道理、很脫俗文雅」的話,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午後的愜意時光,一本小書,足矣。】
又或者,他可能在某些閱讀平台,看了一些跟工作相關、提升思維的一些書,然後迫不及待地截圖,發朋友圈,再配上一段「恍然醒悟、原來如此」「奮鬥要從此刻開始」的充滿濃烈雞湯味的文字。
但是如果你私信問他們,這本書講了什麼,問他的看法,你就會發現,他們說不到點子上來。
這種情況在剛畢業沒多久的工作黨上尤為明顯,大部分剛接觸工作的人,內心迷茫不安但是又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經歷過這個時代近乎瘋狂的雞湯文的洗禮,以及多渠道的各種「如何提升自己」、「30歲前你必須懂的道理」等信息的轟炸,他們從這些文章里瘋狂地汲取一些讓自己感到安心的東西,譬如說某位大咖分享的,每個月堅持讀幾本書,然後兩三年後獲得了怎麼樣的成功的經歷,他們不深入思索、如法炮製,心底隱隱希望能複製成功,但是慢慢地他們就發現,似乎並不能做到大咖那樣,似乎大神推薦的書讀也讀了,但是到底讀進去了多少,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然後慢慢、慢慢地,他們閱讀的「行動力」可能沒有上去,但是標籤卻捨不得撕下了:我是一個愛閱讀的、有點文藝、有自己想法、有上進心的人。
這個標籤,我要通過發朋友圈來展現給你們看。
這種現象的矛盾在於兩個點:1.沒有深入閱讀;2.閱讀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給別人看;
第二個點比較好理解,「從眾」與「模仿」總歸能帶給人安全感,那些大神們都是工作之餘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獲得成功的,那麼我即使不能百分百做到,起碼也要成為那一掛的人,即使成為不了,也要看起來像那麼回事。嗯,是的,起碼我要看起來像是讀了很多書的樣子,我在了解這個時代,我在思考這個時代。
其實這樣也不無道理,但是這並不會帶給你實質上的提升,久而久之,反倒容易養成不好的閱讀習慣,當你帶著某種額外的心思去閱讀,是為了「完成閱讀」而閱讀,那你從一開始就劍走偏鋒了,閱讀並不能帶給你快感,帶給你啟發,就像一個劍客,閱讀應該是一套厲害的劍法,但在你手上卻變成了一把冰冷的劍,當劍離開了劍法,不過是一塊好看的廢鐵罷了。
第一個點卻委實棘手:沒有深入閱讀。
我捫心自問,工作後真的很久沒有靜下心,真真正正地深入閱讀過了,每讀一本書,幾乎都是淺嘗輒止,或者是讀的「差不多」「自己覺得懂了」便就此作罷,然而你讀懂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之後呢?你自己有沒有思考過呢?作者要表達的東西你是否同意?這些觀點你又是怎麼看的?作者是通過什麼方式展現他的觀點,又是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的呢?
很顯然,這些東西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並沒有思考,在看書的時候,我似乎更偏向於直接獲得結論,然後在結論上細嚼慢咽,說白就是偷懶,直接汲取別人的結果,然後稍加粉飾,彷彿自己就真的懂了。
想來有些慚愧,心到底是有些浮躁,做人、做事以及讀書,都最忌「表面功夫」,芸芸眾生,大多數都是「差不多先生」,殊不知他們與大神之間的差距就是「差不多」三個字,就差了中間那幾步,於是便應驗了那句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這個時代從來不缺閱讀者,缺的是思考者。現在吃的虧,都是以前裝的懂。
共勉。
※網路上超火超經典的名人名言,句句現實,句句有哲理!
※如果唐詩也有排行榜,你覺得哪首排第一?
TAG:雨巷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