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

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



展覽名稱: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

展覽時間:2018年12月28日-2019年3月28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9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院

展覽介紹:

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來自2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他的身份高貴,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之子,也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大帝的庶兄,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自稱的先祖。他十幾歲時就被封為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是西漢中山王中在位時間最久的人。他的一生享受過無盡的榮華富貴,也親歷了「七國之亂」等血雨腥風。有人說他「樂酒好內,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說他「優於文辭,為漢之英藩」。50年前,他和王后竇綰的陵墓在河北保定滿城區被偶然發現,墓中出土的上萬件珍貴文物震驚了全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山靖王劉勝的世界,追尋這位大漢藩王的人生足跡,感受他身處的那個盛世時期的非凡魅力。

展品預覽:

【 錯金銅博山爐 】高26厘米、腹徑15.5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第一單元:盛世風貌

劉勝身歷漢景帝、漢武帝兩朝,彼時正值西漢盛世時期。經過「文景之治」以後,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盛世之景。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發展到極盛:中央集權統治得到空前鞏固;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府庫充盈;開疆拓土,北征匈奴,鑿空西域,經略南方。鼎盛的國力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風貌: 無論是馭獸的力士,還是蓄勢而飛的夔龍,都與漢代人自信進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勁弩長戟、堅甲利刃伴隨著大漢將士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也印證了漢代人的英勇尚武精神;登峰造極的鎏金、錯金銀、鑲嵌工藝,色彩鮮明、線條流暢的彩繪技法,彰顯了盛世時期的非凡創造力;冶金、天文、度量衡領域的卓越成就使漢文明傲立於世界文明的前列。

【 「當戶」銅燈 】高26厘米、腹徑15.5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出於劉勝墓中室。銅俑身著直襟左衽胡服, 昂首半跪作托燈狀。燈盤直口, 直壁, 平底, 盤心有燭釺。燈盤壁刻有銘文:「 御當戶定(錠) 一, 第然於」 。 「當戶」系當時匈奴官吏的名稱。「錠」同「燈」。 「然於」應為器物的編號。

西漢前期,匈奴不斷侵擾西漢北部邊境,直到漢武帝時期,連續發動了十餘次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爭,才徹底瓦解匈奴的軍事力量,結束了西漢與匈奴之間長達百餘年的武裝衝突。在燈具上鑄造半跪匈奴官吏擎燈的形象,正是漢與匈奴之間尖銳矛盾的真實寫照。

【銅騎獸人物博山爐】河北博物院藏 高32.3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22.3厘米

出於竇綰墓中室,熏香用具。由爐蓋、爐身、底座三部分組成。盤形底座,折沿,淺腹,平底,四周飾同心圓和一組柿蒂紋;盤心一力士騎獸造型,獸作俯卧昂首張口狀,力士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褲,腰間束帶,跪坐於獸背,獸體下面有一支釘,安插於底盤上的小圓孔中。力士左手撐在獸頸部,右手上舉托住爐身,並回首仰望著爐體,笑面可掬。爐身呈缽狀,子母口,圓鼓腹,底部有一小圓座和力士的右手鉚接在一起。爐壁飾寬頻凸弦紋一周,並有雲紋圖案。爐蓋為鏤雕博山造型,紋飾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雲氣環繞的山巒造型,山間有虎熊出沒、人獸搏鬥、駕牛車人物等場景,下層有龍、虎、朱雀、駱駝、草木、雲氣等。用北方草原所出的駱駝替代玄武,這是很少見的例子。

北宋呂大臨《考古圖》云:「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迴環。」因此博山爐的造型設計追求的是海中仙山、雲氣繚繞的效果。博山爐始現於西漢武帝時期,在兩漢時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現,它是春秋戰國以來持續發展的熏香文化和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西漢中期以後,盛行於皇室貴族階層的博山爐,很快流行於民間。進入東漢時期,博山爐的使用得到迅速的普及, 但多為陶制明器,造型也多為簡化版。青銅博山爐一般只見於西漢中晚期貴族墓。

【透雕雙龍紋高鈕白玉谷紋璧】河北博物院藏 高25.9厘米、直徑13.4厘米

隨葬於劉勝棺槨之間。玉璧用和田白玉琢制,兩面琢刻谷紋,璧上端透雕一對矯健威嚴的夔龍,夔龍張口挺胸、長尾高卷、側身相背,有蓄勢欲飛之勢。頂端有流暢的雲頭裝飾。中央有一圓穿,可供穿系懸掛之用。

在漢代,玉璧既是禮玉,又是裝飾玉和葬玉,是反映漢文化的重要載體。漢代玉璧依紋飾分類,有素麵璧、谷紋璧、蒲紋璧和複合紋璧。其中,谷紋是漢代玉璧常見的紋樣,它由排列有序的圓形顆粒組成,這些顆粒有時拖曳小尾而呈旋渦形。在造型方面,漢代玉璧也有創新,像劉勝墓所出的這種在玉璧的圓形輪廓外再附加紋飾的稱為「出廓璧」。其上部夔龍雕飾的高度大於下部圓形璧的直徑,完全突破了「璧圜象天」的成說。東漢時,出廓璧更加流行,這時的出廓璧還有透雕吉祥語的,如江蘇揚州和山東青州等地的漢墓出土過「宜子孫」璧。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河北博物院藏 高59.5厘米、口徑20.2厘米、腹徑37厘米

出於劉勝墓後室,盛酒器。通體以鎏金、鎏銀工藝裝飾。口部和圈足有鎏銀捲雲紋裝飾帶,頸部為鎏金銀相間的三角紋帶。腹部飾4條獨首雙身龍,上下盤繞,中間以金色雲紋為地。紋飾帶之間用金色帶狀弦紋分隔。壺蓋上面飾有3隻鎏金鳳紋。壺內壁髹朱漆,底部刻有銘文:「楚,大官,糟,容一石□,並重二鈞八斤十兩,第一」。此壺原屬楚國,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 年),楚王劉戊參與七國之亂敗死,國除,其財產沒歸朝廷。漢朝又將其轉賜給中山王。據銘文可知,此壺是盛裝「糟酒」的容器。春秋時,有的青銅壺自銘為「醴壺」,《周禮 酒正》鄭玄注中說明醴即多糟之甜酒。因此滿城漢墓所出這件鎏金銀壺就應該是春秋「醴壺」的延續,專用以盛裝多糟甜酒的器皿。該壺巧妙地利用了金銀的色差,將構圖的複雜和色調的平衡結合得異常完美,展現了西漢登峰造極的青銅裝飾工藝水平。

第二單元:王國往事

西漢盛世景象下也隱藏了深刻的國內危機——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尖銳矛盾。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王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諸侯國的勢力逐漸發展,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到了漢景帝時,終於釀成了吳楚七國的叛亂。

公元前154年,就在「七國之亂」被鎮壓後不久,景帝改中山郡為中山國,封皇子劉勝為第一代中山王。雖然新建的中山國仍可使用中山王的獨立紀年、自鑄錢幣,機構職官設置一如朝廷,但勢力已遠遠不及漢初諸侯國。隨著景、武兩朝相繼剝奪諸侯國的置吏權和鑄幣權,以及「推恩令」等一系列政策的頒行,諸侯國「唯得衣食租稅」,雖保留王國的威儀,但權勢日趨衰落,再也不能與中央分庭抗禮,困擾西漢帝國近一個世紀的諸侯國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中山內府」銅鑊】河北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徑41厘米

出於劉勝墓中室,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鋪首銜環一對。鑊即大鍋,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銘文:「中山內府銅鑊,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西漢諸侯國的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類同,「內府」職能應與中央「少府」職能相近,執掌諸侯王府內的事務 。卅九年即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製造,工匠丙所屬機構可能是中山國專設的銅器生產機構。此器為斷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有力證據,西漢中山王只有劉勝在位時間超過39年。銘文對於時間的記載精確到日,這在滿城漢墓刻銘銅器中是唯一的一件。

滿城漢墓共出土銅器600 余件,其中30 件刻有銘文,記錄了器物的名稱、所有者、重量、容量、編號、產地、製作(購買)時間、製作人等。銘文主要集中在壺、燈、鈁、鍾、甗、鑊、鋗、盆等器物上,計有52 處,近800字。

【「中山內府」銅鍾】河北博物院藏 高45.3厘米、腹徑34.5厘米

出於劉勝墓中室。小口微外侈,鼓腹,圈足,無蓋。上腹部有鋪首銜環一對。肩部寬頻上有銘文:「中山內府鍾一,容十斗,重(缺文),卅六年,工充國造。」

《說文·金部》曰:「鍾,酒器也。」馬王堆1 號漢墓出土的遣冊中記有:「 畫(鍾)一,有蓋,盛溫(醖)酒。」表明鍾也有帶蓋的。考古出土實物顯示,漢代形制相同的這種盛酒器有的自銘曰「壺」,有的自銘為「鍾」,鍾和壺應是同一類型的器物。鍾又代表一定的容量。用它度量的應為粟而非酒水。《後漢書·酈炎傳》所載「食此萬鍾祿」中的「鍾」,應是食俸的單位。出土的鍾多標明「容十斗」,除此件「中山內府鍾」外,還有茂陵1號冢1號陪葬坑的「陽信家銅鍾」、山東平度的「平望子家鍾」、河北鹿泉的「常山食官鍾」等等。可見它本是酒器,但作為量名,大約與石等量齊觀。

【「中山內府」銅鈁】河北博物院藏

出於劉勝墓中室。鈁是青銅製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糧食。器身方形,小口,腹外鼓,高圈足,上腹有鋪首銜環一對,頸部刻銘。一件銘文:「中山內府銅鈁一,容四斗,重十五斤八兩,第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陽。」 「中郎」為「郎中令」的屬官,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郎中令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屬官。「雒陽」,即今河南洛陽。另一件銘文:「中山內府銅鈁一,容四斗,重十五斤十兩,第十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陽。」

【銅鳩杖首】河北博物院藏 高5.7厘米

出於劉勝墓後室。作鳩頭形,長喙,圓眼,頸作橢圓形銎,杖已朽。相傳鳩鳥進食不噎,杖飾鳩首,寓意老人進食順利,身體健康。

漢代統治者講「仁政」,十分重視尊老、養老制度,在《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禮儀志》等文獻中都有關於漢朝賜鳩杖以示尊老的記載。鳩杖實物過去在考古發掘中曾有出土,如1959 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過3根,同時還伴出木簡10 枚。經整理研究,木簡內容為西漢宣帝、成帝時關於「年七十受王杖」的兩份詔書和受仗老人受辱之後裁決犯罪者的規定。簡中記載了受王杖者雖無官爵,其地位亦相當於六百石官;其持王杖若天子使者持節,可出入官府,行走於馳道;毆辱杖主按大逆不道論罪;市場買賣,持杖者不繳納稅賦。

第三單元:長樂無極

在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對抗中,站在地方勢力一邊的劉勝曾利用到長安朝拜的機會,向武帝進言,請他顧念骨肉親情,勿再削減諸侯封地,但無功而返。進言無果的劉勝看破了時局,選擇了一條不理政事、偏安一隅、獨享安樂太平的生存之道。在其封國內,他和王后竇綰舞文弄墨、遊獵宴飲、養生保健,生活可謂「長樂無極」。

【銅說唱俑鎮】河北博物院藏 高7.7厘米

出於劉勝墓中室。兩件風格基本相同,均坐姿,頭戴圓帽,高髻,著錯金雲紋右衽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額骨,尖下巴,張嘴嬉笑,表情滑稽。兩者均為漢代俳優人形象,正在進行說唱表演。

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眾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俳優的形象通常是上身袒裸、體形粗短、形象滑稽的侏儒,表演形式方面,他們善於模仿和扮演各種人物,並利用鼓、鞀等道具進行說唱,其語言具有詼諧風趣、引人發笑的特點。此2件青銅人俑即生動地刻畫了俳優說唱時的誇張形象。

漢代席鎮以動物造型居多,人物造型也不少。除劉勝墓外,大雲山江都王劉建墓、陝西西安北郊第二磚瓦廠漢墓、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普馱漢墓、甘肅靈台付家溝漢墓、山西朔縣漢墓、河南新安漢墓以及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均出土過人形銅鎮,這些銅鎮均為俳優藝人說唱的形象。

此二鎮與大雲山江都王墓出土的銅說唱俑鎮在形制、尺寸、裝飾工藝上幾乎完全相同,應為中央工官的製品,由朝廷統一賜給諸侯王使用。

【豹形銅鎮】河北博物院藏 高3.5厘米 長5.9厘米

出於竇綰墓中室。豹軀用金銀錯出梅花狀的豹斑,頭、足和尾部錯出點狀紋,口部塗朱,雙目鑲嵌白瑪瑙,但因黏合料中調有硃紅色顏料,故呈現紅色,顯得炯炯有神。整器製作精緻, 造型優美, 栩栩如生,可以躋身於我國古代最成功的動物雕塑小品之列。

鎮是用來壓席角的。漢時,人們在室內都是席地而坐,為了避免起身落坐時折卷席角和牽絆衣飾,遂於席四隅壓鎮。漢代席鎮多被做成動物形,常見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龜、蛇等。為了保持器體的半球形輪廓, 這些動物常採取盤踞的姿勢。豹形鎮在河北滄州、荊州高台、山東沂水、江蘇徐州等地均有出土。用豹的形象制鎮, 大約包含著辟去邪惡的用意。

【蟠虎鈕方形玉印】

第四單元:因山為葬

公元前113年,劉勝平穩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和王后竇綰的最後歸宿是長眠於滿城陵山。滿城陵山所屬的漢北平縣,是漢中山國最北的一個縣。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峰,位於今保定市滿城區西南1.5公里。依山開鑿的滿城陵山漢墓,屬於橫穴式的「崖墓」。這種「因其山,不起墳」的埋葬方式是劉勝效仿其祖父漢文帝劉恆的霸陵而成。劉勝夫婦試圖藉助金縷玉衣、鑲玉漆棺來實現永生不朽的願望,但「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終究只是幻滅的神話而已。

【 金縷玉衣 】通長188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這件玉衣出土時隨劉勝的屍骨穿在身上,共分頭套、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具體由臉蓋、頭罩、上衣前片、上衣後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褲筒、右褲筒、左鞋和右鞋12部分組成。玉衣由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光素玉片,於其角處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純金絲連綴而成。全長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鎏金鑲玉銅枕】河北博物院藏 長44. 1厘米、高17.6厘米

出於劉勝玉衣的頭部之下,枕為長方形,外表鎏金,兩端飾以高昂的龍首,四矮足作龍爪形。枕的下部邊緣飾淺浮雕流雲紋,枕面兩側棱上各飾淺浮雕雙獸,雙獸相對,獸間另飾一獸面。枕面和枕的兩側鑲玉,作透雕和陰線輔雕花紋,枕面為圖案化雲紋,枕側為怪獸紋。枕兩端龍首亦鑲嵌各種形式的玉飾,多數作透雕花紋。枕底另行製成,安裝在枕下。枕底粗糙,有四個長方形孔,孔上嵌四塊質地較差的玉。枕中裝滿花椒。花椒果皮中含有芳香的揮髮油和味麻的蠟狀物,為人們經常食用的辛辣香料,有麻醉、止痛、驅蟲、抗菌的效用。花椒出現在銅枕中,說明當時用以製作香枕。

喪葬用枕始於何時,目前還難以確定,但據史料記載,至遲在兩周時喪葬用枕已成為一種定製。喪葬中使用玉枕的時代相對較晚,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玉枕的使用主要在漢代,其他時代少見。出土玉枕的地點主要為北京、河北、江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區,其中以江蘇出土數量最多。

出土的漢代喪葬玉枕形式複雜多樣,特徵明顯,大多由玉片、玉板等組成,也有少量由整塊玉料雕成或為銅鑲玉、嵌玉而成。據其造型、工藝,可分為長方盒形鑲玉木枕、板凳形獸頭玉枕、 「U」形嵌玉銅枕三種類型。此玉枕和竇綰墓所出玉枕均屬於第三種類型,這種玉枕的造型特點是「U」字形,枕身長方形,兩端為高昂的獸首。

漢代墓葬中,玉枕的使用並非單純孤立的,而是與其他玉器(玉衣或玉面罩、玉琀、玉握等)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殮葬玉器的組合。已發掘的兩漢墓葬中,出有玉面罩、玉衣的墓中大多都有玉枕,其他墓葬中均未發現。而這些墓葬的墓主多為諸侯王、列侯或高級貴族等。諸侯王(後)用的玉枕,通常玉質較好,紋飾繁複,雕琢精美。地位稍低的列侯、高級貴族使用玉枕的玉質相對差些,工藝簡潔,充分顯示出墓主身份和地位的差異。有些出土玉斂服的諸侯王或貴族墓中未有玉枕出土,但有其他形式的枕,如西漢早期的南越王墓的絲帛內裝珍珠枕、中期的長沙咸家湖漢墓的漆枕等,應為地方風俗,是一種例外。另外,還有一些墓葬無玉衣、玉面罩發現,但有玉枕出土,不過這些墓葬的等級相對更低一些。玉枕的流行有一定的時代特徵,分為西漢早期、中期、晚期,東漢早期、晚期五期。主要集中使用於西漢早期,可謂是玉枕的繁榮期,無論在品種、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鼎盛。西漢中期以後使用較少,質地也有了相應變化,兩漢以後,葬玉逐漸消失,而作為殮葬玉組合之一的玉枕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台。

【鏤雕龍鳳紋銀鋪首】河北博物院藏 長19厘米、寬14.9厘米

劉勝槨上的構件。銀鋪首兩側攀附兩條對稱的蟠龍,龍首引頸向外,中作獸面銜環,環由對稱的雙鳳雙龍組成。

考古發現,鋪首最早可追溯到河南省偃師二里頭文化期。該遺址中出土的一批陶尊肩部普遍裝飾有獸首,其中一些雕塑的獸首可穿繫繩索,具有明顯的實用功能。它們被認為是鋪首銜環的前身。鋪首銜環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但數量較少,主要集中出現在青銅罍上。據研究統計,殷墟第三、四期出土的青銅罍90% 以上都裝飾有鋪首銜環。鋪首銜環僅裝飾在青銅器肩部,銜環由獸的軀體和一個環組成。至春秋戰國時期,鋪首銜環裝飾基本成熟,且器物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多。秦漢時期,鋪首銜環開始大範圍流行開來。尤其在漢代時,鋪首銜環大量出現在陶瓷器、漆木器、畫像石和墓門、棺槨之上,但主要仍用在建築物的大門上。

鋪首多飾有獸面紋,漢代鋪首的獸面形象更加豐富,有螺獅、龜蛇、蟾等多種形式。「獸面銜環辟不祥」,在建築物大門上或器物上裝飾鋪首銜環,其最主要的功用及意義在於驅避邪氣,即將作祟的邪氣擋在大門之外,以避禍求福,祈求吉祥平安。漢代人「事死如事生」,他們將陽宅大門上的「鋪首銜環」形制帶到了漢畫像石、畫像磚及墓門上,以達到驅避邪氣、護佑墓主人的目的。漢代人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為祈求亡者能夠「羽化成仙」,對鋪首銜環的形制有所改動,即獸面鋪首頭頂多呈現出「山」字形結構,以此暗指神仙居住之所。

第五單元:發現靖王

滿城漢墓的發現實屬偶然。1968年,解放軍工程兵某部在滿城陵山進行戰備施工時,意外發現了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陵山古墓的發現正值特殊時期,當時地方機構已經癱瘓,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親自主持調查和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和部隊官兵們在非常時期克服了重重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艱苦的一次重大發掘。

滿城漢墓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它的發掘,創造了數項考古學之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在中國考古史、中國學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墓中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反映了漢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以及當時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創造力。

50年來,關於滿城漢墓的研究不斷深入,碩果累累。有關滿城漢墓的陳列展示也在推陳出新,獲得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好評。滿城漢墓不僅是一份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人類文明的縮影,將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綻放光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SK Innovation下周推出可摺疊智能手機屏幕薄膜
「我為群眾唱大戲」——小劇團唱出和諧鄉村新風貌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