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

在生命的轉角遇見你

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於什麼?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年代,所有的問題,不用擔心找不到答案。網路上、書本里、電視節目中,分分秒秒都有人在回答。然而關於「人生」這個古老的話題,卻永遠也沒有結論。

地壇讀書會首季「生活之道」系列主題閱讀第8期,領讀人蘇林老師與大家共讀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以中國傳統文化解讀中國人之人生。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本文內容由蘇林老師的現場分享編輯整理

領讀錢穆的這本《人生十論》,我的內心是非常忐忑的,但是當我把它認真地讀下來以後,真的覺得受益良多。

對於大師和經典,我們往往只知其名,卻鮮有人真的去讀。比如,我今年的閱讀中覺得挖到寶了的其中一位作家就是威廉·福克納,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大名和名作《喧嘩與騷動》恐怕無人不識,但讀過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也沒有,只是知道很有名、很厲害,僅此而已。直到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說《紀念愛米莉的一朵玫瑰花》就被震驚了,這樣的作品在今天恐怕更無幾人能寫得。

錢穆也是如此,當我們恭敬地稱他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時候,他的作品也被束之高閣了。所以,經典是不能自證其為經典的,一定要在個體的閱讀行為中才能成為經典。翻開書一行行看,是讓經典成為經典的一種方法,也是讓經典走進我們心裡的一種方法。

對於我來說,這次閱讀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突破以往閱讀舒適區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收穫,第二就是它在國學這個領域給我的啟發,它改變了我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尤其是重新認識了儒家思想中一些根本的和重要的概念。今天我把書中觀點跟大家一起分享,可能有不正確的地方,期待交流和指正。

關於作者

錢穆的一生,從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九零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動蕩的一百年。他人生的起點,在素有「東南財富地,江浙文人藪」的江南水鄉無錫。中學時逢武昌起義而輟學,開始了在家鄉當中小學老師的生涯,可以說,他後來的學識都來源於自學。早年所寫多是一些考據類的,如《劉向歆父子年譜》等,所以他最早是被史學家所認可的,經顧頡剛推薦,被聘為燕京大學的國文講師,後又任教於各大學。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1949年,錢穆因堅持中國傳統文化被當時主流所批判,離開故土隻身到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來它跟另外兩所書院合併變成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名字也是錢穆先生定的,他認為,我們中國人講中國話,有中國思想,叫什麼名字都不如叫中文大學,並堅持要在這裡研究中國文化。

1967年他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抵台,從此定居台灣。但因為身體原因,晚年他只能做一些演講和分享。

在家庭生活上,錢穆先生的髮妻很早就去世了,後有第二任妻子為其育有三子二女,赴港時分離,時隔三十多年後才重逢。第三任妻子胡美琦是他在香港講學時的學生,錢穆晚年在台灣時兩人往來增多,病中多受其照顧,他最後的人生路程是由胡美琦陪伴他走完的。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關於這本書

《人生十論》並非有意而成的書,而是一本文集,收錄了錢穆先生關於人生問題的文章,初版於1955年,後來又進行了增訂。前面十論刊於《民主評論》等刊物,後來補錄的是六十至八十年代在香港和台北的演講。我手裡九州出版社的版本增補之後共計一十六篇。

在這本書中,錢穆先生從傳統文化入手,將中西方宗教、科學、哲學等思想加以對比,論述人生中的求索、安身等基本問題,在後面的演講文章中,他徵引當時的潮流風氣,告訴讀者要在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思考現代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客觀地說,錢老晚年對時事的關注和思考有他獨特的視角和啟發性,但對西方當代社會的認識並不夠深入,他的觀點放之於已經變化了的時代多少有些局限性,但如果把他的闡述放在傳統文化範疇里,我便覺自洽得多,也讓我更加受益良多。

比如其中談到的很多儒家思想,「仁」和「禮」的觀念、「天地君親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在文化上的一次次大推倒、大否定之後,我們常本能地將它們視為封建落後思想加以排斥和批判,而不去探究真正的思想內涵。其實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早已深深浸入到我們的文化血脈當中,即便時局已改,潮流已變,重溯這些思想的源頭於文化上仍有重要的意義。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首章論述了「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種方向,向外追求物質與權力、向內追求靈魂的安寧、向現實追求當下的幸福,在各種文化當中去剖析我們中國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在第二章中錢穆認為西方人的「真善美」在價值域上是不夠的,還應該再向中國的「適」與「神」來調和補充,以此來構建完整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書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是第五到第九章,以儒家思想的角度各從一個方面來論述人生中的重大問題,較成體系。第五章講的是如何探究人生真理,第六章如何完成一個我,第七章如何解脫人生之痛苦,第八章如何安放我們的心,第九章如何獲得我們的自由。但整個十論在思想上是統一的,所以有些觀點和概念在其它的章節中也會談到,另有一些內容也可以與這幾章的內容相互補充。

關於中國的哲學

我想試著從錢穆先生的論述當中,概括儒家的思想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人,一撇一捺的「人」。那麼人又在哪裡?人是在人倫當中。人倫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用他的話說叫做「成倫作對」。比方說,我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人,我是我媽的女兒,是我奶奶的孫女,在社會關係當中,我是老闆的員工,是別人的朋友,是這場讀書會的領讀人,所有的這些都是一種人倫,我們都在關係之中。每個人在社會關係中並不是孤立的一個點,有此一點,必有另一點與之對應和匹配。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所以既然人處於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係當中,那麼只要有關係,就一定是相對的。比如母女之中,誰是母,誰是女,各有一個相對應的角色。所以,我來概括的話,儒家思想其實就是以人為核心的一種相對的哲學。

但是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又不對。因為用錢穆的觀點來說,中國是不存在哲學的。他說哲學這個詞不是從中國文化裡面出來的,它本來就是一個西方的東西,以此西方的思維方式來定義中國有沒有哲學,那當然是沒有的。但錢穆又說道,如果一定要說中國有所謂哲學,那就是人生哲學,也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他談五倫,談相對和有限,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都是從此出發。

人人皆可為堯舜

「盡人皆可為堯舜,並不是說人人皆可如堯舜般做政治領袖,當元首,治國平天下。當換一面看,即如堯舜處我境地,也只能如我般做,這我便與堯舜無異,我譬如堯舜復生。」

儒家的「聖」其實並不是要將人神化,因為儒家關注的核心就是人,而不是神。並且這個人必須是在廣大的人群當中的一個人,而他之所以能成為聖,是因為他在這一群人中做好了他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所謂「盡己所能,近乎聖矣」。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在我們當下的環境中,做好我們自己所做到的事兒,那麼誰都可以是聖。

所以錢穆先生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不是說誰都可以去開天闢地、去建功立業,而是說當堯舜也像我一樣是一個普通人、天天過得一地雞毛的時候,他也不一定就會做得比我好,他也只能如此。所以,只要我在當下的狀態里,做到我能做的最好,我就跟堯舜是一樣的。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探究人生真理

在談到怎麼探究人生真理的時候,錢穆先生對比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他認為東方文化乃是內傾性;西方文化乃是外傾性。中國人追求真理重在向內探求,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則重在向外尋找。

他說西方人的探究過程是往外看,要找到一個超越自我、恆久不變的東西,所以他們找到了上帝,找到了神,他們認為這些是不變的。所以,西方人的真理觀,超越人生而外在,必為一種客觀的,由此而產生宗教、科學與哲學。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我們中國人不是這樣的,中國人是先找一個有限,然後再往無限來看。所以中國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內求索,求得所得再轉而向外去觀照。因此,中國的哲學以人生哲學為主,實乃日常人生的一種深切經驗與忠實教訓,主張人以修身為本,繼而向外求齊家、治國、平天下。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間一完人。如何做一好人,依靠內心的明覺,由各人自己之內體驗,而不在其外尋。

物與心的辯證關係

剛才說到儒家思想注重「人」,由此又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做人的哲學。那麼「人」的核心又是什麼?在錢穆先生的論述中,人的核心就是人的「心」。錢穆先生否認他講的是一個唯心的哲學,而是既唯物又唯心的、物與心交互的,但是在他的論述中,他更注重心的作用。

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自然山川跟500年、5000年前一樣嗎?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是人在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在對自然進行改造。比方說以前的人喝水要用手來捧水喝,我們發現這不太方便,於是後來發明了杯子,所以杯子其實就是手的一個替代物。後來我們發明出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我們的肢體的替代物,是心的反映。先有人的慾望和需求,才會有客觀生產。所以錢穆先生批評馬克思和共產思想,認為這個世界不可能全是客觀的、純粹唯物的。

與心相對的,不僅有外在的物,還有裝著心的身。錢老又用「身生活」與「心生活」來指我們個體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雖然身盛著心,但身是自然的、外在的、容易滿足的,心才是更為重要和豐富的。

因此,錢老奉勸年輕人:莫要太看重了外面的業(事業),而忽略了內心的性(心性)理應在注重業的成功的同時,注重性情的自修自養。希望我們在這方面多有採擷,在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中涵養自己的性情。

修身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無完人,但能夠向無愧於心的方向完善自我,不失為生活一大樂趣。錢穆先生特別講到修身應該是個人自己的事,而不是轉而要求他人。他說:「我為子,我便不問父之慈否,先盡了我之孝,我為父,我便不問子之孝否,先盡了我之慈。」也就是說,修身只是修你自己,你不能去修你父母的,抑或子女的。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就好比一提到封建思想,說到君臣好像就愚忠,說到妻子好像就要無限順從,但其實講的也是盡其在我。丈夫做好丈夫的事情,妻子做好妻子的事情。因為「盡其在我是一件省力事,可能事。求其在人,是一件吃力事,未必可能事。」所以與其求其在人,不如略修己身。

如何解脫人生痛苦

《如何解脫人生痛苦》這一章,是我們今天共讀的篇章。之所以選擇這一章,是因為我讀這一章時很受觸動,而且這個問題也是大家會比較關心的話題。

人生為什麼會有痛苦呢?錢穆一開篇就提出,這是因為人生有兩大限,一為人我之限,一為生死之限。把這兩個限制解除,也就沒有所謂的痛苦了。在錢穆先生的論述中,所謂「人我」論述的其實是我,「生死」其實是講生。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因為人不可絕對超脫於人倫之外,而只能在各種社會關係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你知道你是一人,他人亦是一人,你有一心,他人身中亦有一心,以此心看彼心,行仁之道,便打破了人我之限。

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就像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善終」,怎麼才算是善終?其實還是盡其在我,盡己所能。如果你這一生,儘可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的職責,聽從自己的內心,一直坦然行事,那麼何時死去都可稱之為「道義之死」,也就沒有遺憾。也就是說白了,人生活的是個過程,至於終了,是不由你決定的,那是命。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生命的長短,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精彩程度。只要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精彩,那便是無愧於我們來這個人世走一趟了。

縱觀全書,後面收錄的晚年演講中,錢穆先生的語氣溫和得多,他意識到時移勢易,也不再過多堅持自己的觀點,又限於演講難以全面展開,故只說拋磚引玉,留待諸君思考。

時至今日,我們當下的社會思潮又與錢先生所在之時有了更大的改變。社會不可能往回走。今天的我們已然不是錢穆先生所說的地道的中國人,而是接受西方思想教育成長起來的有著「西洋頭腦」的中國人。然而這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真的就這麼輕易地被改造或剔除了嗎?我看未必。但今天的我們如何去看待文化傳統卻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對此,錢穆先生說:「我們該把中國的舊觀念用新的話來講,不該把今天的新觀念來講中國的舊書,這是不同的。」

the end

附錄

讀友分享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人生確實太大了,加之前幾天去了新疆,看著茫茫戈壁灘,千年一瞬,多少人前仆後繼去改造自然世界,或者適應自然,那麼多人犧牲了,那麼多種族被歷史的年輪湮滅,感受歷史,我覺得我們今天能活著,已經很偉大了。人生這道題,盡其在我就好。」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余英時說,『錢先生無疑是帶著很深的失望離開這個世界的,然而他並沒有絕望,他所追求的從來不是中國舊魂原封不動的還陽,而是,舊魂引生新魂。』我特別贊同,今天來看他在當時寫下的東西,有它的局限,但也有它的先進性。作為讀者,我們更注重的應該是,通過閱讀豐富我們內心的感受,擴大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錢穆先生在中西方這兩派觀點上,是偏保守的,因為他處在社會動蕩過程中,有歷史局限性。他說教育比政治強,政治比法律強,法律比戰爭強,戰爭比吃人強。而在西方,法律是第一的,在這裡法律是排第三的。這裡誰好誰壞並不絕對,因為人類歷程還長。但是他談到國學的那部分,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人生來就是苦痛的,我覺得如果真的是這樣,與其說是解脫,不如說你能接受。這個比你費盡心思要拚命地去剝離它、解脫它,更直接一點,也更容易一點。無論是缺的還是圓的人生,這都是你的一部分,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年輕的時候,我很喜歡《簡愛》這部作品,其中有一句『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老掛在嘴邊上。後來有一天我先生問我,為什麼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為什麼就不能為了別的?這句話觸動了我,到今天,我覺得接受苦痛也好,不完整也好,這讓我覺得反而是一種解脫。相當於接受自己一件不完美的作品,當你接受他的時候,你才知道彌補他的方法。」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今天蘇林老師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人在當下這個狀態下,你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就已經是一個偉大的人了。在我現在這個階段,如果說我能把我的論文寫出來,然後能順順利利畢業,或者在我的實習工作上,我也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覺得已經很好了。第二點是關於成熟的那一句話,你能開始去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一些事情,或是無可奈何的時候,你才慢慢的成熟了。」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今天的書沒有讀完,但我認真做了功課。自序中說道,錢穆先生十來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了,最早接觸的是什麼?就是曾文正公家書,然後這本書裡頭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曾文正教人要有恆,他教人讀書須從頭讀到尾,不要隨意翻閱,也不要半途中止。這裡我收穫了讀書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關於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題。大概中秋的時候我的外婆仙逝了,她是90歲高齡自然去世,但作為親人仍然還是會覺得痛苦,那時候老師送了我一本書叫《西藏生死書》,這當中的一些觀點,我想跟大家一起共享。『有些人被診斷到了絕症的晚期,只剩下幾個月可活,可當他們閉關潛修,真正面對自己和死亡的事實時竟然治癒了。』這告訴我們什麼?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聯,如此以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效果!既然知道我要去死了,不管是哪一天,是自然的驅使,還是病症的原因,那我就把當下做好就可以了。」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共讀現場

「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傾宇宙之力,活眼前一瞬』。這句話細細去想,如果用宇宙的力量,去活你眼前的這一瞬間,你此刻的心情,你以前工作當中的不順利,你跟家人、跟愛人的爭吵,或者你的成績、業績,那又算什麼呢?」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活動預告:

地壇讀書會首季「生活之道」系列主題閱讀

第 10 期讀書會

美的發現

——汪曾祺《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線下共讀精彩分享,點擊標題回顧:

地壇讀書會分享沙龍,精彩回顧:

共讀回顧|人生何止十論——錢穆《人生十論》

「地壇讀書會」聯合主辦方

一起悅讀俱樂部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台

現代人身心靈的棲息地

溫暖 · 喜悅 · 安心 · 自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悅讀 的精彩文章:

「讀書會邀請」被遺忘的偉大作家——理查德·耶茨
活動回顧|小山鷹家長讀書會第14期領讀人手記

TAG:一起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