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猛將名氣堪比衛青,卻為何始終不能封侯?和漢朝官爵制度有關
唐代詩人王勃曾經寫過一篇有名的文章,那就是《藤王閣序》。文中有一句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他不僅是為馮唐和李廣打抱不平,同時也是借他們的典故來抒發自己不遇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無奈。但其實和王勃比起來,「飛將軍」李廣的情況要慘很多。王勃其實只是在發發牢騷,其實他的狀況和處境並不差。但李廣就不一樣了,他一生都沒有立功封侯,在中國古代的評價體系中,他是一個十足的loser。他後來名聲那麼大,其實就是被文人們炒起來的,文人們總是為他叫冤,同時借他來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現實情感。為李廣喊冤喊得最大聲的就是西漢的司馬遷了,他曾經寫了一部《史記》。
裡面有一篇列傳寫的就是李廣,而且司馬遷還把他排在了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前面。其實,我們都知道衛青和霍去病等人都是戰功顯赫的「常勝將軍」,而李廣則是一個「常敗將軍」,我們通讀《史記》、查閱史料,根本找不出一次他在較大的戰役中打了勝戰的記錄。不僅沒打勝仗,而且還有三次全軍覆滅的羞恥記錄,以及一次當俘虜的不光彩事迹。雖然是這樣,但李廣的英勇和武力高強卻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個神射手,他的箭術曾經嚇把匈奴嚇尿過,他也是因此才被稱為「飛將軍」的。而且值得肯定的是,李廣在軍營中,對自己的手下們都很好,他每次分東西都要先讓弟兄們分完了,他才來分。
他在行軍途中吃飯喝水,也是等弟兄們都吃完喝完了才開始吃。因此唐代邊塞詩人高適才在自己的《燕歌行》中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其實,比起來回討論李廣沒能封侯以及常常打敗戰來說,去探討一下他為何沒能封侯,也許更有意義。一猛將李廣名氣堪比衛青,卻為何始終不能封侯?有些人認為,是因為殺降、殺霸陵尉而「傷陰騭」,所以沒能封侯。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因為在當時跟李廣一樣多次打敗仗的公孫敖、蘇建和張騫其實都封上侯了。講到這裡,需要補充一個小知識,那就是關於「常敗將軍」也能封侯的問題。這和漢朝官爵制度有關,在漢武帝時期,在戰場上,賞罰分明,也就是說如果你殺死了對方的將領。
並且奪了對方的旗幟,那麼你就是立了最大的功,一定可以封侯。如果你沒能殺死對方的將領,那就得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攢人頭,砍了對方一千首級,回去後也有機會封侯。但是這必須是打了勝仗才能作數。假如說你自己的軍隊損失了一萬人,那即便砍了三千敵軍首級也沒用。如果這樣還敢去請賞,那就等著自己的腦袋搬家吧。而我們翻遍了史料,根本也沒找到李廣在小的勝戰中斬了一千顆首級的記錄。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給李廣封侯了,恐怕其他人不服氣。這樣就相當於是拼資格、拼經驗,這樣的話,到戰場上,誰還想賣命殺敵?一個個等著熬資歷就是了。
總的來說,李廣確實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勇將,但卻算不得一名名將或是統帥。或者,如果他能在一個優秀的統帥手下賣命的話,也許早就能封「萬戶侯「。但事實是他每次都堅持要獨當一面,他怎麼會心甘情願給別人衝鋒?其他將領又怎麼能指揮得動他?所以,筆者認為,李廣只能算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他缺乏掌控大局、運籌帷幄的能力。簡單點說,就是能打仗,卻不能帶兵。他就是對自己進行了錯誤的定位,因此「難封「,進而引得歷代的人都同情他,為他感嘆。
※一牛人打算僱傭外國軍隊,偷襲日本本土解救中國,慈禧卻將他免職
※慈禧太后最為信任的大臣,卻有一奇葩癖好,官員告狀也被駁回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