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義文摘:做到「和顏愛語,下心含笑」,必有好人緣

法義文摘:做到「和顏愛語,下心含笑」,必有好人緣


怎麼理解「和顏愛語,下心含笑」?

「和顏愛語」出自《無量壽經》,原文是「和顏愛語,先意承問」,這兩句經文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對眾生親切體貼、柔善謙遜的大悲言行。「下心含笑」出自《地藏經》,原文是「下心含笑,親手布施」,這兩句經文是佛陀開示一位國王布施時所應抱持的心態與做法。這幾句經文對我們學佛人,尤其身為執事幹部,是很好的開示,可作為我們為人處事、服務大眾的方針。

「和顏」:溫和的、和藹的,甚至微笑的容貌,給人感覺親切、感覺安心,不會令人見而生畏,甚而覺得拒人千里之外。有句話說:「主婦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的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主掌中饋,如果親切和藹,笑容滿面,會給家庭帶來和氣,帶來溫馨,帶來光明。

「愛語」:體貼、關愛、充滿為對方設想而又柔順的語言,能令對方歡喜、窩心,使得對方感動、感激,容易接受我們的服務,樂意聽從我們的領導。

「先意承問」: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不等對方開口,預先通達其心,了解其意,而主動積極地垂詢對方的需要,解其苦惱,滿其所願。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學習彌陀「和顏愛語,先意承問」的柔順謙下之德。

「下心含笑,親手布施」:以謙下柔和的心腸,慈悲關愛的笑容,親手普遍的布施貧窮而又下賤的眾生。凡夫都有貢高我慢心,尤其尊為一國之王;然而國王布施貧困百姓,不但放下國王的身段,而且以謙卑柔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笑容,直接親近百姓,作親手的布施,並且敬重對方,毫無高慢心,這種真心、愛心、謙敬心,不但令人容易接受,更令人動容,感念、懷念,永誌不忘。謙敬能夠聚德,招來福報,古人云:「人能謙下如溪谷,則德常在不離己。」

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橋樑;時常笑臉迎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摘自《慧凈法師講演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中芬陀利花 的精彩文章:

學佛有問必答:當有傲慢的念頭起來時,怎麼轉念?
法義文摘: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已經是無量壽了

TAG:人中芬陀利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