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愛點贊|2019,年措邀請你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

為愛點贊|2019,年措邀請你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



你可否知道,

在青海果洛的東南,有一座叫年保玉則的神山。神山腳下是果洛藏民世居的牧場,也是1300多種生靈棲居的家園。

但如今這裡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遷,而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也面臨危機。

這裡有一群人在保護著年保玉則。他們是僧人、是牧民,是與這片土地最近的人。他們所創建的本土自然保護組織,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如今已經歷十一年風雨。

在這篇文章中,協會的「維兒巴」房家寧回顧了他在年保玉則的見聞與感受,道出了年保玉則正在發生的變化和挑戰。願你在這裡,看到年保玉則的希望。

2019年的第一天,我們想邀請你和我們一起,保護年保玉則的山水文化。

協會參與了2018年的ME公益創新資助計劃,爭取

50萬元

的公益基金。我們希望能夠結合傳統與科

學,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創造

在地保護行動可持續運作的資金來源。我們需要集齊

30000個

點贊

,也需要屏幕前你的愛與支持

(點贊請掃文末的「為愛點贊」二維碼)

讓我們一起為愛點贊。讓我們一起,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


你願意和我們一起,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嗎?


這是一個「最後的」時代。打開某個旅遊網站,我的目光總被這樣的標題吸引:



「最後的人間仙境」、「最後的世外桃源」、「最後的香格里拉」、「最後一片凈土」……



為什麼總是「最後的」?這或許是商家的營銷策略,然而這三個字卻承載了許多人的不安。

「最後的」代表的是都市人對自然的想像,是對那些回不去的時光的惋惜,也是內心中的焦慮和投機。

和不少人一樣,我也常跑到那些「再不去就消失」的秘境中洗滌靈魂,用朋友圈中的點贊和照片滿足對詩與遠方的幻想——哪怕心裡也知道,那些地方可能會因為我的到訪而消逝得更快。


一年多前,我就是這樣,來到了那個「最後的」年保玉則。




雲霧繚繞的西木措

這片位於青海、四川、甘肅三省交界處的群峰是果洛藏人的世居地,也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在這裡突然隆起,遠古的冰川在山巒間切割出無數幽谷。在雲霧繚繞的角峰之下,百餘個冰磧湖倒映著山色雲影。

每至假日,繁花遍野的草地便成了登山包、露營帳和自拍桿的世界。


對那時的我而言,年保玉則不過是旅行線路中一個景點。我也注意到了那些河道中的垃圾和被踐踏得滿是疤痕的草地。

解決這些問題很簡單——那就是將相機的取景框往旁邊移上幾寸。




五顏六色的帳篷裝點了年保玉則的草場



不久後,我在微信上看到了年保玉則景區因環境破壞而關閉的消息,不過是暗暗慶幸自己也曾在關門前去過那裡。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幾個月後,我便又回到了年保玉則,和另一個大學生Emma一起,走在久治縣的街頭。


五月,街道清冷。一些人離開了,一些事物還在。

離開的是遊客、司機和一些經商者,留下的是垃圾、牧民、山間的草木和仍在保護它們的人。


春天的年保玉則



Emma和我是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第一批暑期實習生。在白玉鄉的第一個夜晚,我們圍坐在藏式客廳里。堪布扎西桑俄盤腿坐在對面說:「我不希望你們和年措是機構與志願者的關係,而是一輩子的朋友。」




協會辦公室的藏式客廳,要不要來坐一坐?


在寧瑪派傳統中,堪布是一種學位名稱,指深通藏傳佛教五部顯宗經典並通過考試的高僧。堪布扎西從小喜歡觀鳥,13歲時在果洛久治白玉達唐寺出家,在修習佛法之餘在青藏高原上神遊繪畫,曾細緻記錄過

400多種

鳥類。

2007年

和同伴成立了

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簡稱「年措」)

,致力於這裡的山水文化保護,

如今發展為一個30位由僧人和牧民組成的團隊。




協會大合照



記得堪布曾經在路過一處山谷時將車停在路邊,讓我們觀察這裡的山水走勢。只見這裡的山彎成優美的弧線,將碧水摟入懷中,而河流則蜿蜒曲折,把山麓緊緊纏繞。



堪布告訴我們,

這樣的形狀,藏族人稱其為

??????????(「

ga khyil

」),

是一種祥瑞的符號。

而協會的標誌則正取於此。

在那隻眼睛的瞳仁里,藍色代表冰河湖沼地等一切形式的水,綠色的則象徵植物,而黃色則是六道眾生的意思,其中包括一切鳥獸魚蟲,神魔仙鬼,當然也有人類。

這三者並不是對立存在,而是像這眼前的山河一般相互依存。


瞳仁里,藍色代表冰河湖沼地等一切形式的水,綠色的則象徵植物,而黃色則是六道眾生




在現代自然保護的主流話語中,人類與環境,文化和自然是對立的關係。保護自然,多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的需求。

然而在藏族傳統文化中,自然萬物並非無意識的客體,而是與人類同處一個時空的主體。



千百年來,生長於斯的百姓以崇敬之心面對神山聖湖,

以平等之心對待眾生。人們相信所謂保護,並非專門之術業,而乃人人之本責。

保護之對象,無關珍奇或實用,而涵括天下眾生。保護之意圖,須心懷慈悲,而非言他而利己。保護之方略,不可妄乎改造,而當持不動之佛心,使自然歸以本真。





堪布扎西(右)與阿克更尕(左)辯經


「在藏族文化中有一種說法,

大自然就像一個賓館,人類只是一個過客。人類有權利使用它,但是沒有權利破壞它,因為其它客人和未來的客人還要繼續在裡面生活。

大自然的每一個客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生命都想要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人類有責任去幫助其它眾生。我們希望年保玉則乃至整個地球永遠是一個五星級的賓館,有最乾淨的空氣、土地和水。

人類的需求有所節制,大自然的客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我們希望地球永遠是一個五星級的賓館

當我凝視著那隻眼睛時,它便也同樣注視著我。



然而生態保護卻是不易的。年保玉則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8個核心分區之一,保護雖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卻時常因客觀原因難以落實。在年保玉則周圍有雪豹、黑頸鶴、藏鵐等瀕危物種的棲息地,

是青藏高原東緣為數不多的生物多樣性中心。




「下面我宣布:第XXX屆高山兀鷲大會在年保玉則勝利召開!」

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湧入年保玉則,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管理的旅遊開發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加之氣候變化,導致了濕地萎縮、棲息地破碎化。

大批遊客隨意丟棄的垃圾,對保護區的土壤和水源造成嚴重污染,影響到各個物種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




垃圾破壞了年保玉則這一方凈土


在這片總面積220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地上,年措是第一家民間保護機構。


藏鵐岩畫


每次同協會成員去野外考察時,那幾抹絳紅色的僧服是大地上少有的亮色。群山無言,天地不語。我不知在十幾年間他們可曾感覺到孤獨與無力,因為

即便面對艱辛的挑戰,耳邊也總是歡聲笑語,那是一種世間少有的真實和溫暖。

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透過協會的窗戶看的那幾個熬夜加班的身影,才忽覺他們也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人。

一天工作間歇,我忍不住問堪布,我們的工作真的能追得上環境破壞的速度嗎?


協會的成員們在工作


堪布抿嘴笑了笑,「這個地球是我媽媽。如果我媽媽生病了,我覺得她可能明天會離去,那今天我媽媽還要照顧嗎?肯定要照顧的。我們的地球也是一樣,

哪怕地球明天爆炸了,今天還是要保護。


地球是一個孩子,母親在孕育著孩子

(繪圖/伊·次成尼瑪)

「不

過在年保玉則並不只有協會在做保護。當協會剛剛成立的時候,是這裡唯一的保護組織,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協會現任會長阿克更尕倉洋告訴我們,在這座山周圍的村民自發成立了二十餘個保護小組,

但目前還面臨許多資金和管理上的困境,有時甚至難以為繼。


協會成員在記錄當地物種

與他們相比,協會的工作雖然艱辛,但卻仍然是幸運的,至少協會能夠正式註冊,申請到項目和資金,並且積攢了許多的經驗和成就。

「但這些是希望啊,倘若有一天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那我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花兒的孩子」們在走向未來


走出協會的小院,路邊的音響店循環播放著藏歌,人們在賣蟲草和貝母的小攤前聊天。當Emma和我走在街上時,常有熱情的面孔邀我們去家裡做客。

這種真誠讓我覺得既感動又緊張,彷彿自己活在夢裡。

在那個夏天,我們或許是白玉鄉上僅有的兩個長居於此的外地人。回想起在來前幾天在公路邊看到的那些「禁止踏入草場,違者罰款500元」的警示牌後,

才方知那背後實則是一種無奈的對抗。


白玉鄉


從東部省份而來的遊客或許習慣了用金錢購買服務,來去匆匆,

卻忘記這片土地上還生活著世居於此的牧民,而後者的意願是應當獲得尊重的。

本地的百姓有意願參與旅遊業以提高生計,似乎亦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接待訪客的技巧,由此與遊客產生矛盾似乎也難以避免。

而在外來文化的強勢輸入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愈加疏遠,傳統的生態倫理觀日益式微。


幫助「花兒的孩子」重新認識自然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便形成了

可怕的怪圈:

利益被壟斷,環境遭到破壞,遊客敗興而歸,社區和諧被擾亂。

當景區被關閉時,年保玉則似乎恢復了原有的恬靜,

但誰也不知道它是否哪天會再度開放,到那時又會是怎樣的光景。

由此看來,此時的寧靜霎時充滿了不祥的氣氛,倒像是暴風雨前的平靜了……


這份恬靜,是和諧的徵兆,還是暴風雨前的平靜呢?




但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逃離這怪圈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協會早有答案。「修菩提心講因果七決,其中前三條個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阿克更尕在一次法會上講到,「引申到自然保護當中,協會在實踐中發現也有一個『因果三決』——

認識自然就會喜歡自然,喜歡自然才能保護自然。




年措的工作策略「知-愛-行-聯」

為什麼過去開放旅遊,帶來的往往是對環境的破壞?

或許正是因為大家還不了解自然,也就沒有保護它的意識。

我們無力讓一切回到過去,但我們又是否在古老的智慧中尋找到解決現實危機的方法呢?

在大家的討論聲中,這樣的一幅畫面慢慢展開:



「年保玉則也是我們的家哦!」


那是年保玉則的七月,遍野的花兒開在鄂木措的湖畔。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背後是年保玉則的群山。他們中有些就生在這片草場上,有些則來自遙遠的地方。幾位拿著相機的牧民正在記錄著這裡的變化,他們熟悉草場上常見的植物、動物與真菌,

也通曉它們在藏文化中的價值和傳說故事。


拿著相機的牧民正在記錄著年保玉則的變化

他們知道,自己家鄉草場上有些東西是世間獨有的,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關係,但卻讓他們感到自豪。

遠處的黑氈房裡牧民合作社的成員正在向慕名而來的遊客介紹用傳統技藝製作的手工藏紙,類似的款式也在線上平台和城市中的文化店裡同步銷售,這些收入將用於持續支持保護小組開展自發的保護行動。

一位穿藏袍的人正在向朋友宣告,昨天他一個下午看到了八隻藏鵐。

草地上沒有一片垃圾,也沒有人談論保護,因為這件事情已經是那麼自然而然……



「我是藏鵐,我一直住在這裡的呀~」

說來也怪,在白玉鄉附近的山坡上極少有氂牛出沒。協會副會長普哇傑一直認為,這大概是因為協會的成員太過能吹,所以氂牛早就被吹跑了。

但在這一次,我們卻真的沒有在吹牛!



氂牛:「嗯?你在說我嗎?」

2018年冬天,年措申請了中國民生銀行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我決定民生愛的力量—

ME公益創新資助計劃

」,爭取

50萬元

的公益基金支持。我們希望

開展社區生態體驗接待培訓

藏區生物多樣性觀察培訓

舉辦年保玉則自然觀察節

建立合作社開發生態手工藝品

等活動,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創造在地保護行動可持續運作的資金來源。



現在我們的項目已經入圍最終選拔,但我們還需要你的幫助:從

2019年1月2日早上8:00開始,至1月8日晚上20點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頁面後,了解項目詳情,點擊左下角

「為愛點贊」

,即可幫助協會投票!




藏地正在經歷著迅速的自然、社會和文化變遷。

我們無法完全回歸傳統,而內地乃至西方的生活與消費方式也並非適合青藏高原的出路。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將傳統的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更多地融入到當代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我們希望與年保玉則本地居民以及屏幕前的你一起,探索新的時代需求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另一種可能。

這樣一個新的篇章,我們想要與大家共同開啟!



年保玉則的新篇章,我們邀請你共同開啟



所以到底什麼是「最後的」呢?或許真的如阿克更尕所說,就是世界毀滅的那一天吧。但這個答案卻讓我感到喜悅和希望,因為它正體現出一個道理,那便是

此前一切的「最後的「都只是不行動的借口。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屬於人類的,也是屬於所有生命的。

既然有些美好即將消失,是否就應當行動起來呢?

比如,現在。



保護,從今天開始。


文字/房家寧   編輯/鳳羽桐


往期精彩內容


????????????????????????????????????????????????????????? 責任心與環保


5·22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年措觀點:什麼是生物多樣性,什麼又是保護?



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2017年報



年措分享|德乾卓瑪:從城市到牧區的「逆行」之路



??????????????????????????????????????????????????????????????????


想和年措一起做大自然的守護者,


歡迎掃碼關注公眾號哦~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點擊導航欄

總目錄

查看以下內容 }


自然保護職業 | 100個人的動物星球專訪


動物福利&權利 | 純素生活 | 

農場動物


野生動物 | 伴侶動物 | 逗比科普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如何用生態旅行促進保護地的發展?來聽了就知道了!
一份冬季服裝選購指南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