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留守兒童沒成為社會難題,因為他們這樣做,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宋朝留守兒童沒成為社會難題,因為他們這樣做,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兩宋時期,人口流動十分活躍,士農工商全都捲入社會流動中,因此催生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然而,宋朝的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發展成為社會難題。他們即使被留守,生活上也可以得到保障。

趙宋立國之初,原來維繫秩序的士族門第已經瓦解。對於主要依靠宗法聯結起來的傳統社會來說,宗族不存意味著社會潰散。鑒於此,很多士大夫都呼籲通過建立宗族共同體,互幫互助。有了這些共同體,生活在傳統社會中的人們便不至於彼此孤立、疏離。假設宋朝社會有雙親均外出的留守兒童,他們也可以從家鄉的宗族共同體、村社共同體中得到照顧。而當這些民間自發形成的共同體也不足以實現救濟時,後面還有朝廷救濟兜底:南宋時,單救助孤兒的政府公益組織便有「慈幼局」「嬰兒局」「慈幼庄」「及幼局」等。

當然,留守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可貴的是,當時的社會為留守兒童脫離留守創造了條件。這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

蘇軾原籍眉山(今四川眉山),但他一直在外為官,妻兒也是一路跟隨。蘇軾任杭州太守時,他的三兒子在杭州完成學業,並在兩浙路參加科舉考試。這是官員的情況,那一般平民呢?北宋名臣馮京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四處做生意,但馮京並未成為留守兒童,而是跟著父親四處漂泊,馮京也因此有「東南西北人」之稱。後來馮京考中狀元,可見儘管他小時候漂泊不定,但他在客居之地肯定是可以入學讀書的。

即使是社會底層人,舉家流入城市也並非不可能。在南宋都城杭州「又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就街坊橋巷,呈百戲技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資」。甚至流浪藝人的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也不成問題,因為杭州的公立、私立學校非常多。更關鍵的是,宋朝的孩子入學並不受戶籍限制。而且,宋朝的外來人口要入籍寓居之地也不太困難,通常只需要住滿一年或者在當地購置有田產,就可以附籍。如此,流動人口才能「擇其所樂而居之」。

對城市的流動人口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戶籍之類的制度障礙,而是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是否可以承受。宋朝底層人不管是在城市擺街邊攤還是當傭工,日收入一般在100文至300文錢,而宋朝的京城廉租房,日租金不過十幾文錢。宋朝學校的學費也不貴,州縣小學的學費為每日一二文錢。所以,只要不是赤貧之家,外來人口拖兒帶女進入城市謀生是完全可以定居下來,並讓孩子在當地入學讀書的。這就避免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今天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炎櫻用冷水潑張愛玲,張愛玲還給炎櫻寫廣告,為何晚年二人不來往
她不是總統,卻為何被印在總統郵票上,且是這套郵票上唯一的女性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