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提升兒童「第三空間」生存能力

提升兒童「第三空間」生存能力

2017年世界兒童報告顯示,世界總人口中的上網人口比例已高達48%,而全世界互聯網用戶中,約1/3為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超過8億,普及率為57.7%,其中10歲以下網民佔總體網民的3.6%,10至19歲網民佔總體的比例為18.2%。數字媒體則影響了年齡更小的兒童。美國兒科協會2016年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與數字媒體》報告指出,上世紀70年代的兒童4歲才開始定期觀看電視,而現今的兒童從4個月起就開始與數字媒體互動。

提升兒童在數字世界中的生存能力與生存質量,是世界性的問題。國內研究顯示,所調查的1000餘名3至6歲城鄉兒童中,93%的兒童平均每天收看電視90分鐘,27%的兒童平均每天使用電腦玩50分鐘遊戲。由此可見,數字媒體和互聯網在兒童中已經日趨普及,成為兒童生活與學習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數字媒體與網路的普及卻似乎未給兒童帶來預期中的積極影響。

兒童入學前沒有建立起對媒體與網路的全面認識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數據顯示,從2012到2015年,經合組織(OECD)國家15歲兒童報告的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從21小時增加到29小時,意味著每天的上網時間增加了一個小時以上。但伴隨著上網時間增加的卻是學生學業測試成績的降低。此外,伴隨著數字技術不當使用而來的兒童近視、戶外運動減少、網路成癮、網路欺凌等問題也困擾著整個社會。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數字生活方式上負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務,不論哪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兒童數字生活的質量以及數字生存能力的發展。

雖然大部分兒童在家庭中的媒體與網路使用會受到家長的監督和控制,但家長完全放任、任由孩子使用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採用這種使用方式的家長放棄了對媒體與網路使用的監管,兒童完全憑藉個人喜好進行使用,看似尊重兒童,實則貽害無窮。因為兒童的自制力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其他心智方面的發育程度也不夠,很容易引致對媒體與網路的失控使用,如長時間看電視或上網打遊戲,對身心產生不良影響。與之相對的另一極端是家長完全限制,隔絕家庭中對媒體和網路的使用。這些家長從自身的認識甚至偏見出發,對媒體和網路使用基本持否定態度。其潛在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兒童可能因與其他孩子缺少來自網路信息的共同話題而感到失群,少數孩子還可能在沒有家長監控的情況下進行「報複式」使用。從對孩子長遠發展的影響來看,這種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有的家長將媒體與網路使用作為孩子最主要的娛樂方式,有的家長將媒體和網路使用作為鼓勵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外部獎勵,這些做法都強化了兒童對媒體與網路的娛樂功能的認識,容易形成兒童對媒體和網路使用的娛樂偏好。而媒體和網路的娛樂偏好是兒童網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種方式雖然做到了適度使用,但由於沒有幫兒童建立起對媒體與網路功能的全面認識,仍然無法避免潛在的負面影響。

學校在媒體與網路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數據顯示,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學生各科成績的提升受益於更頻繁的校內使用,在個別學科,如科學,甚至出現了校內計算機使用與學業成績負相關的現象。但在筆者所參與的何克抗教授帶領的跨域式發展研究,自己團隊在實踐的「思維發展型語文課堂」,都充分證明了信息技術支持下,通過課堂重構實現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校內如何利用好數字媒體與網路工具以促進學生學習,仍然是困擾教育者的一大難題。學校在媒體與網路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可大致歸為三類。

第一類是對學生在校的計算機使用疏於管理。數據顯示,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調查的9種校內使用活動中,校內在線聊天越多學業成績越低,而且在線聊天是從2012年到2015年增長最快的一項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校對在校期間的網路使用是缺乏監督和指導的。

第二類是學校對計算機網路使用採取過於保守的態度。學校或許出於方便管理的考慮,或許不願承擔計算機網路使用可能帶來的風險,打著防止上網分散孩子注意力或者保護視力等旗號,過度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在校內使用計算機和網路。這麼做雖然短期內換取了更長的紙筆學習時間,但實質上是對信息化挑戰的迴避,是一種得過且過、掩耳盜鈴的思想作祟,這種做法從長遠看對孩子的發展是得不償失的。

第三類是學校能認識到信息化對教育的潛在價值,但在使用中過於強調教師的技術使用以及展示性的教學。由於在此過程中學生沒有直接操作數字技術的經驗,所以無法形成對數字世界的真實體驗,當代社會所強調的以網路為基礎的溝通、協作等核心素養的培育發展更是無從談起。當前,各種國際教育評價項目紛紛從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出發,對學生在基於網路的真實協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測量和評價。如果不增加學生應用數字技術進行真實問題解決的機會,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創作、分享、交流、評價、反思等高階思維的學習活動,而僅僅用來做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消費,把學生作為知識技能傳授的對象,培養學生21世紀技能的目標必然落空。

家庭承擔著兒童數字化生存能力的啟蒙任務,學校則至少有兩方面重要任務:一是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媒體與網路使用習慣和網路安全等能力;二是在養成好習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信息素養,增強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管理、製造、交換信息的能力,以適應數字時代的要求。

兒童的數字化生存能力亟待加強

提升兒童數字化生存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家長要站好數字媒體使用的第一班崗。比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方法上最大的區別在於身教重於言教。在引導孩子合理使用媒體與網路技術方面,父母不能只是監督管理,更多的應該是保持平等的心態,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另一方面,家長要對媒體和技術的學習與使用保持開放態度,堅持與孩子一起認識和使用媒體網路。最重要的是,加強現實世界的親子溝通,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滿足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日常心理需要滿足程度不高的兒童,通常上網時間更長,並伴隨著較少的網路積極情感,他們的網路行為在向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大量關於成癮的研究也表明,親子關係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父母如果能關注兒童的心理需求,對兒童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懷,兒童就不會轉向網路尋求心理補償,因而更容易表現出適度地使用網路並伴隨積極情感的健康上網行為。

當前的媒體網路家庭使用中對兒童的娛樂功能被過度開發,而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方面的功能被弱化。為此家長應著力培養兒童在媒體與網路以外的興趣愛好和休閑方式,如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參觀博物館和科技館等場所,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這樣既創造了親子溝通的機會,又可避免媒體網路過度使用可能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其次,學校要為學生創設「使用技術學習」的豐富環境與經驗,擔負起提升兒童媒體與信息素養的重任。我國已進入教育信息化2.0的建設階段,教育信息化2.0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信息素養的提高,培養信息化時代新人。利用技術促進學生學習是學校信息化的應有之義。所以學校有必要以設計良好的基於數字技術的社會化學習、遊戲化學習等方式,為學生打開媒體與網路使用的另一扇門,使其看到媒體與網路世界在幫助兒童實現探究、學習、合作、創造等方面的可能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指向高階思維、核心素養獲得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持。所以學校要為學生努力創造基於技術的學習活動機會,而不能僅僅將媒體網路技術用於教師的展示性教學。

學校還有必要了解孩子在校外的媒體與網路使用情況,家庭教育在提升兒童媒體與網路素養方面的缺席甚至反作用,很容易抵消掉學校的正面努力。學校除了關注學生外,還要承擔起家長教育的責任,引導家長配合和支持對兒童媒體網路素養的培養。

再其次,家長和教師應共同關注、合力打造兒童生活的「第三空間」。數字網路生活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價值的多元性,深深吸引著生存其中的兒童,構成了自然界與現實社會以外的兒童生活的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應當是一個家庭、學校、社會文化可以並存、對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的經驗都會得到認可,學生的重要他人都可參與互動。兒童則是第三空間的最大受益者,不僅能從規範的媒體網路環境中學習到成為數字公民所需的知識技能,還能在真實的媒體網路體驗中逐漸建構起自身的媒體網路行為模式,在有目的、主動性的活動中提高數字化生存能力。

總之,兒童數字化生存能力與質量的提升有賴於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反之媒體與網路技術也為家庭和學校文化的過渡與聯結創造了機會。數字媒體與網路是當今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責任幫助兒童發展出與當前技術環境相適應的特質、習性和技能,提升兒童在數字時代的生活質量。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小學生數字化寫作能力提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批准號:CCA16019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5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一審宣判
教育觀察:找准教師培訓升級轉型著力點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