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就會:國畫絲瓜的寫意畫法
有些人註定相遇,比如你和我
有些事註定要做,比如關注我
獲取本月最新【冰雪藝術】期刊
請識別文章最下方二維碼
趙春秋工作室網路教學班2019年招生
1、【傳統山水畫】系統專項學習網路班
2、【冰雪山水畫】系統專項學習網路班
視頻、圖片、語音加文字
群內答疑 導師親自點評作業
隨時隨地學習,體驗繪畫之美!
禪房花木深
巫娜
00:00/04:21
一、絲瓜的生長結構特點
絲瓜與萌蘆雖然同屬草本藤類植物,但絲瓜的藤較細.柔韌性更強,纏繞轉折也更多。葉片大而薄,呈不規則的星形。葉面光潔,顏色比葫蘆稍深。
絲瓜也是清明前後點種,六月份開始開花結實。花五瓣,鮮黃顏色,雌雄同株。絲瓜細長,為圓柱形.表面有條形隱紋。老絲瓜膨脹變祖.表皮有網狀筋絡隆起。
絲瓜的種類不同,有的細長如蛇,俗名叫。蛇瓜」,有的較短粗,一般絲瓜長成後長度為三四十公分左右。絲瓜極善攀緣,常常攀附在棚架、屋宇或樹木之上,形成引人注目的景觀。
二、畫絲瓜的筆墨技法
1、絲瓜葉的畫法
在用筆用墨用色上,絲瓜葉與葫蘆葉大體相同。只是兩者的形狀略有差別,葫蘆葉邊沿整齊.絲瓜葉有尖形突起,所以在用筆造型時須注意這個特點。為了表現絲瓜葉前端的星形突出,用筆時由內向外和由外向內須配合使用.不然葉子的形狀容易畫平或畫圓。
2.絲瓜的畫法
學畫絲瓜,瓜畫得好壞當然至關重要,因為它是最具持征的繪畫形象。這裡介紹幾種不同的畫法。
第一,先染後勾。先調好絲瓜的顏色,用筆寫出瓜形以做底色,顏色最好有濃談變化和立體感.待底色半干時用墨或深色勾出線狀紋理。這種方法既可保持顏色鮮艷紋理清楚,又可讓線與色彩渾然一體,不顯得生硬,只是線不宜太粗或太密.不然會影響顏色效果。
第二、先勾後染。用濃淡虛實有微妙變化的線先勾瓜形和紋理,待稍干再染顏色。這種辦法可保留完好的線條美感,只是對線條質量要求較高,不然會顯得生硬死板。後染的色彩也不宜用礦物顏料,因為它容易將線條蓋住。
先勾紋理,稍干後染色,這樣可以保留線條的完美。
第三,以色沖墨。畫法與第二種基本相同,只是不等墨線干趁濕染色、顏色水分稍大,與墨線相互滲化.使絲瓜的紋理及外形介於分明與模糊之間。這種方法有趣味性適合大寫意使用。
勾墨線後趁濕填色,部分線條與色滲化,可形成濕潤的效果。
第四,加皴畫法。這種方法適合畫老絲瓜。先勾出瓜外形,連皴帶勾畫出絲瓜的紋理、明暗和質感.然後染色。這樣畫能較好的表現絲瓜的凸凹明暗和整體感.但不易掌握,不適合初學者使用。
用勾皴結合的方法適合畫深秋老絲瓜。
3、絲瓜藤的畫法
絲瓜的藤較細,纏繞轉折較多。如果將絲瓜的藤畫得和葫蘆藤一樣粗、恐怕有失真實感。絲瓜的藤雖細,但柔韌而多筋、所以畫藤行筆要有力度,水分也不宜大多。
絲瓜、葫蘆都是有一定重量的植物果實,畫藤要注意支點和拉力的均衡,這也是必須當心的問題,如果感到畫面失重,就必須補充輔助的線條加以調整。除以上兩點之外、其他的技法問題與葫蘆藤相同。
絲瓜花
絲瓜的花為中黃色、簡單的畫法只須將花瓣點出深淺變化然後點蕊即可,複雜的畫法則須在花瓣上勾出花筋。勾花統一般用淡墨或赭色。五個花瓣畫完後再用朱膘或硃砂點蕊。
夏末秋初,絲瓜開花很多、其鮮黃的色彩與綠葉相映成趣,瓜花同畫相互襯托,晚秋時瓜老葉黃、畫瓜時就不一定加花了。
葉子、絲瓜全部用顏色畫,只有勾筋和個別的藤用墨提出,這是偏重於色彩的一種畫法。
三、構圖
1、明陽運行構圖
這是一種以運行線力基點的構圖方法。傳統的寫意花鳥畫多採用這種方法。我們把它概括成四句話叫做「一看勢、二看邊,三條線,三個點」。
一看勢:畫一張畫、首先要想好它的大體形勢.從哪裡開始,行進方向,到哪裡結束.也就是起承轉合。這是一條生命線,是畫面中的主要機索,有了它.整個畫面才能貫通和統一。
二看邊:這條線,不單單指一個線條.而是指形勢走向和氣脈貫通的渠道。所以要首先想到。形勢線的走向,要與紙面大小和開幅相統一,要適合畫面的長度和寬度,所以要根據四周的邊線制定形勢運行的規模.這就叫「二看邊」。
三條線:形勢線是畫中的一條主線,僅有此一種勢力還不夠、還顯得太單一、還要有輔助的力量和逆行的力量相補充.以形成主勢、輔勢、破勢相交合的局面.所以要同時考慮三條線的運行。
三個點:同樣,這三條線不是僅指三根線,而是指三種勢力。輔線和破線都不得強於主線.不然主次不分,畫面就不夠統一了。不論主轉線如何運行,它們構成的圖形最好不是正方或正圓的,因為這種圖形太死板太規矩.而以形成不等邊三角形為宜.這種圖形不僅變化較多而且穩定,所以通常稱為三點布局。
如果你畫一張絲瓜的小品.主要的一條藤往往就是主勢,與之纏繞的藤為輔勢,與主藤走向相反的是破勢.葉子或絲瓜組成不等邊的三角形則會有較好的視覺效果。
在中國畫中,被描繪的實體稱陽,留下的空白屬陰,陽的運行必牽連陰的轉動,所以稱這種構圖方式為陰陽運行式。
此幅畫的主勢是自左上方下垂又向右上方走去的一條曲線,以同樣趨勢更下垂又與之同行的線是輔勢、方向相反向下偏左的線是破勢。
自左上方向有下方的曲線是主勢,自左上邊向主線靠近的線是輔勢,與此相反的線是破勢。主線勢大,其他線條不得超過。
2、布墨布白式構圖
這種構圖方式注重平面的布陳與分割。可以和第一種構圖方式結合進行,也可以單獨進行。平面布局的類型很多,這裡介紹幾種作為例證。
第一、半實半虛型。畫面的上下左右一邊畫實,一邊留虛,類似甲、由、則、頃等字形的布局都歸此類型。這種布局有虛有實,有重有輕,而且虛中的實和實中的虛容易顯得突出,宜作畫中的眼位,所以人們常常使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半實半虛」並非要黑白正好相等,可以根據需要酌量適當的比例。
這幅畫上面密而實,下面疏而虛,使厚實與空靈二者兼得。虛實交界處容易讓人注目,需認真處理。
第二、留天留地型。也就是把物體畫在中間,上下都留有空白的方法。這種方式適合畫蔬果和折枝花卉,用的人也很多。
第三,邊角差異型。這種方法是把畫面畫得較滿,四個角留不留空白或留空白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以此造成整個畫面圖形的豐滿和不勻,形成統一而多變的效果。由於四角空白形狀的不同.四邊被占的位置當然也有差異,這些差異都可以造成藝術的美感。
第四,散點布局形。沒有大硫大密,以其大小相間、形狀色彩各異或肌理效果的均勻分布為持點的布局方式。這是借用平面構成的一種布局類型。
第五,以黑格白型。畫面極黑極密.只留小塊空白的方法。黑到極而思白,白以少而險要.有時也能收到奇待效果,只是對大片黑的處理要倍加用心,不然是很難成功的。
這幅畫沒有因太大的空白,葉子和絲瓜擺滿面面,只是葉子、絲瓜的形狀各有不同,形成散而不散的效果。
四、題款與印章
有人說,中國寫意畫是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題款蓋章不但使繪畫作品具有詩情畫意的文化內涵.而且書法篆刻這兩種高雅藝術的融入,使繪畫作品的形式美感更加完善。所以大多數寫意畫家兼善詩書和治印。初學繪畫的入不可能同時掌握這麼多東西.對題款蓋章的一般常識應當知道。下面簡單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1、題款印章在給畫中的作用
題款和印章在整個畫面中是構思構圖的一部分,與繪畫有相互配合的內在聯繫。其作用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或引伸作品的意境
第二表達作者因作畫面引發的某些思考和心得體會
第三記寫作畫的時間、地點及作者姓名
第四以書法和篆刻的圖形增強作品的形式美感。
具有以上作用題款和印才有意義。不具有上述作用.題款和印是多餘的.只能破壞原有作品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2、題款與印章的種類
題款是題目、題識、題跋、題名的總稱。
按其長短和題法又分為長款、短款、窮款、藏款等。長款是題寫文字較多佔用面積較大的題款方式,可以用詩詞,也可以用散文。短款是只寫題目或短名的方式,因為文字不多,稱為短款。如果只寫名字和時間便稱作窮款,是題字很少的意思。有些畫面不便於明題,把落款放在很隱蔽的地方,讓人乍看很難發現,這叫藏款,當然文字也不可能太多。
圖章的種類有姓名章、字型大小章、年號章、地址章、閑章等.閑章的名目及內容繁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由於左邊的分量太重,用題款調節平衡,而且讓外瀉的線條回收。
3、題款與蓋章的位置
在國畫作品中,題款和蓋章的位置十分講究,因為它不但要照顧到人們傳統的欣賞習慣,而且關係到整幅繪畫的形式美感。這裡介紹一些最普通的選位方法。
第一,常規的選位方法
上虛下實的畫面,一般題款在上,款文或排列整齊.或外齊里不齊、圍出適當的空白輪廓。虛實勻稱的畫面,一般題款在左或右邊.沿邊豎題,占邊線的一部分或通題都可以。上實下虛的畫面、一般選左右兩邊的下半部分.而且以短款窮款為宜。已很豐滿充實的畫而,不宜題款,只好蓋章,如果題款也要藏而不露。
長卷和冊頁的題款這裡暫不涉及。
第二,自由題款的方法
近年來中國畫的題款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除傳統的題款方式外,增加了無所規範的靈活性,這種自由題款的方法也需要掌握它的一般規律。
自由題款是把書法和篆刻當作圖形來運用,與繪畫形象相結合,組織成更完整的整體圖形。有時題在石頭上,作肌理用;有時題在邊緣上,作線條用;有時題在空白處,作塊面用,等等。這種方式可以在畫面的任何方位使用。使用這種題款方式,最應當心的是文字與物象的諧調統一,和文字自身的可讀性。
因用色皆在左邊,用落款下的紅印給予呼應。
第三,印章的位置
姓名章—般加在題款末尾,年號章應在左右的上方,閑章的選位比較自由,可以用來補充空虛部位或調整整體的均衡。由於印章的顏色突出,選位不當會造成偏重一方,所以人們常常在另一邊加印造成穩定的感覺。
五、作品欣賞
用顏色調墨畫葉,以墨和顏色配合畫藤.這是一種綜合的畫法.能讓色與墨配合自然。
用墨畫較重的葉子,用顏色畫較輕較虛的葉子.是為了增加重感而不失顏色,也是—種表現方法。
齊白石絲瓜作品欣賞
晚年的齊白石喜畫絲瓜,他賦予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以一種生動的趣味。
《霧淞》 作者:趙春秋
—END—
所屬文章源自網路,精編整理公益分享
(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冰雪藝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