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2019年,不要再給自己找借口了!

2019年,不要再給自己找借口了!

我發現年齡越大,越無法忍受很多事情。



於內,是對於「無能自我」的鄙視,無法忍受庸碌的自己,便想著積極主動。於外,是對外部世界的改造願望。希望自己能做一點讓自己看得起的東西出來,而不是站在局外做一個叫囂者。



動嘴比動手容易,動手永遠比動嘴值錢。

Y Combinator是美國最成功的創業孵化機構,福布斯曾經評過美國十大創業孵化器,它位於榜首。他的創始人Sam Altman曾經給所有創業者一個建議:


「The best reason is you can』t not do it.」

堅實的行動力源自什麼?

一個讓你足以行動的好的理由是什麼?


——因為你實在無法忍受某些事情。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份與角色在不斷疊加。


這種由於角色增加導致的自我空間的擠壓,讓人喘不過氣。

有個網路段子說,中年男人最喜歡在停車場停完車子後,坐車裡呆一會兒。因為一開門,回到家,看著老婆孩子,迎面而來的是責任與生活壓力。寧願原地呆著,也不願迎上去,得緩緩,有點累。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

當然這其實只是自我空間被擠壓後的負面效應,正面效應恰好相反。你不得不被推著開始重新思考人生,重新行動,重新架構人生。因為一旦不進步,你會負擔不起家庭,甚至被家庭拋棄。


「生活在不斷暴擊人們的同時,也在不斷挖掘他無限的行動可能。」

別說是中年了,就是我這尚未跨入中年的人,都能隱隱感覺到:買菜時的你,和自己在家躺著的你,不是同一個你。當你開始真的開始拖地洗衣服做早餐做晚飯打掃房間時,會暗暗意識到,這是你不得不做出的事,也是你應該做的事。

生活被默默地改造中,生活結構也在默默地被顛覆中。


只是在年輕時擁有忽略「真實生活狼狽面」的資本罷了。


以前覺得這些事情距離好遠,現在呢,近在眼前。

前幾天看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曬了一張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照片,心頭一緊。儘管他只比我大一歲,但似乎已經是兩種人間狀態。

在有限的人生里每個人都有一塊「成本池」,十五年前老師指著你鼻子罵道:「這麼簡單的題也會粗心,你還想不想考到好學校了?」你點頭說再也不粗心了,回家一笑而過接著玩遊戲。

做題?待會兒吧還是。那會兒尚早,孩子雖然小,但心裡清楚,找借口的機會還有很多,因為退路很長很長,望不到頭。

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


不做又不會死。

最多考不上好學校吧?考不上好學校又怎樣?又不會死,反正學長學姐來學校都安慰我們:大考別緊張,人生又不止這一個考試。

望著長長的退路,你做了一個更輕鬆的選擇,但你沒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有價格的。

十五年後的某天,你是個大人了,參加某資格性考試,出來和人一對答案... ...


「卧槽,這道題竟然錯了,要丟多少分?」


你想。

可能因為這幾分,你拿不到那個資格證。拿不到資格證,就換不了工作。換不了好工作,就拿不到好收入。沒有好收入,就養不了家。


那會兒你儘力了,但十五年後你不再擁有遊刃有餘的資本。你可能終於明白該把全力拚盡了,但還是在一場重要考試中做了一抹炮灰。


望著「成本池」里的水越來越少,終於明白自己才是越來越輸不起的那個。

「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


這是年輕人的心態。因為不做不會引來世界末日。除非超強的自制力、目標感、自我驅動能力,才會讓自己年輕時也選擇做艱難的事,但這是2%的極少數人。

「不做不行,不做這輩子就這樣了。」

這是接近中年的心態,因為回頭一望,退路全無。

怎樣才能讓自己沒有借口?這裡列舉幾個思維:

1、

在一開始,就要以「贏」為目標



這裡牽扯到「勝負觀」。


一個成年人應該擁有怎樣的「勝負觀」?

日本人的勝負觀因為受武士道影響,常說什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使知道會輸也要一決勝負。但仔細想想又很「愚勇」,知道了要輸,還要去決勝負,那算什麼。一決勝負的意思是雙方的贏率各佔百分之五十。而橫衝直撞只是送死。日本著名的動畫導演押井守曾經批判過這種理念,他說:「什麼輸得漂亮,根本就爛透了。」

不是重在參與,而是重在輸贏。當事人永遠沒資格說什麼重在參與。


重在參與只是事後分析討論的一個命題,但在未完成狀態時,一定要贏。

比如拍一部電影,主創人員需要向各方妥協。假設「電影上映」是贏,那麼整個過程中,創作自由,你的個性,藝術見解都是可以退居次位的。


別重在參與,重在輸贏。


想贏,才會付出行動的代價。


而行動的代價,就是「贏」的最好的籌碼。

2、

不光要做,而且要做到、做完



做到的意思是,每一件任務都要完成。


哪怕它是一個無比拙劣的作品,但粗製濫造的成品,都要勝過精雕細琢的幻想物。


完成比完美重要。

舉個今年考研的例子。今年考研非常熱,熱到什麼程度?人數突破290萬。18年才238萬,活活多出了五十萬人。


考到中後期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恍惚,精力、體力、意志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很多人到中後期會諮詢我意見,心裡慌死了,因為真的很難堅持,人之常情。甚至有的到進考場之前,都會臨時棄考。


中國考研的棄考率有多高?


10%~20%。


也就是說,這批考生還沒開始就已經滿盤皆輸。

為什麼「不光要做,而且要做到、做完」是行動力極其重要的原則,因為很多事你不咬牙打雞血,可能真的干不完。


另一方面,不做完=穩輸。


放到考研的背景下,當你在考研答卷下寫完最後一個字,完成了卷子,就已經贏過了棄考的學生。290萬學生20%棄考,58萬個人放棄戰鬥。


相當於你一開始就免費打贏了58萬人。賺不賺?賺死了。

理查德·沃爾特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也是好萊塢知名的劇作家。大學裡學生拍片子交作業時間掐得非常緊,很多學生經常在deadline之前找他說時間不夠能不能緩兩天。理查德從來都是拒絕的,他一直和學生強調:


「先把東西弄出來,弄出來的爛東西,永遠都比腦海中的完美作品強一萬倍。」

3、

讓每一天的意識都像針一樣集中而尖銳



一旦你做事時的意識不集中,你便容易屈從於慾望,而非你的目標。


大部分日常生活中浪費時間的行為,都出於一種「無意識的逃避」。


如果你是一個對每天要做的事不清不楚的人,或者說願望不高的人,那麼每次都會在決策節點上,做出那個順從慾望,而非順從目標的選擇。


很多生活的例子。

減肥的時候,目標是減肥,甜食漢堡奶茶是慾望,你選後者。


想跑步鍛煉的時候,目標是有氧運動與身體健康,在沙發或床上躺著是慾望,你會選後者。


親密關係里,和戀人發生不愉快,當你溝通情緒失控時,目標明明是關係的和解,但慾望卻是發泄怒火。一旦怒火無法得到理性的抑制,傾瀉而出,之前的一切溝通也將失效。

意識不夠集中,俗話說的腦子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策所產生的結果,會令實際情況與預期情況相去甚遠,落入錯誤的軌道。


作為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需要非常非常非常清楚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要乾的事,以及不讓自己的意識、頭腦、思維陷入混沌而不自知的地步。

這裡有一個小方法,當你即將失控意識到自己要偷懶或者好像要心甘情願做出錯誤決策之前,告訴自己:並非你要做這件事,是你的大腦要做這件事。

這是你的慾望,絕對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目標。

2019,沒有借口。


十年很短,一日很長。


祝你永遠在此刻清醒地活著。


The days are long but the decades are short.



生活、故事、情感、趣聞……我們立志做一個一個有營養的公眾號。


——《管叔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管叔說 的精彩文章:

「你不主動找我,我就不會主動找你」模式?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這幾種話容易禍從口出,我們要盡量不說!

TAG:管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