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的這首詩根本讀不下去,因為剛念兩句,就想和他一起喝酒

李白的這首詩根本讀不下去,因為剛念兩句,就想和他一起喝酒

都說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詩歌中充滿了瑰麗出奇的想像,也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樂觀主義精神。其實,李白是一個經歷豐富的詩人,作品中的感情十分複雜。他有出仕的理想,又有隱居的想法,既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有獨善其身的意願。他相識滿天下,卻有常常孤獨愁苦,這首《月下獨酌》其一就是如此: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寫成於天寶三年,唐玄宗雖然欣賞李白,但卻將他當作普通的御用文人,而不是政治上的知音,李白卻懷有濟世安民之心。兩人的矛盾不斷加深,最後唐玄宗以「賜金遣還」的名義,實際上將李白逐出了長安,也意味這李白仕途完全斷送。

在這個時候,李白是最愁苦的,那些趨炎附勢的人遠離他而去,朋友們的安慰也無法消除心中的苦悶。他獨對月亮,自斟自飲,就寫下了這組《月下獨酌四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詩。

在第一、二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描述了一個單調、孤獨的場景:在花叢中擺好一壺美酒,沒人相知作陪只好自斟自飲。寥寥十個字,就將李白自己的處境寫得凄涼無比,有人評價此詩剛開篇,就讓人憐惜,恨不得跨越千年,前去和詩仙作陪。

緊接著詩人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承接,話鋒一轉。詩人巧妙地將天上的明月和地上自己的影子拉了進來,變成了三人的聚會。原本冷冷清清的場景,立即變得熱鬧起來。這既是詩人自娛自樂,也是他開始微醉的表現。

第五、六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中,作者卻又將意境一變:月亮本不懂得飲酒行樂,影子卻徒然在我的身後,並不知道風月。這說明李白雖然有醉意,但還是很清醒知道,現在還是孤獨寥落,所謂高朋滿座,不過是鏡花水月,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

第七、八句「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里,李白告訴自己,現在這個時候,暫且與明月和影子相伴,趁此春宵應該及時行樂。這是一種自嘲般的心理安慰,但詩人只能沉浸其中。李白的發出的感慨,也是一種無所畏懼的樂觀主義精神。

第九、十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則以超出時代的想像力,將月亮和影子比作知情達意的人,他歌唱時,月亮也在徘徊,他舞蹈時,影子也跟隨著凌亂。全篇寫到此處,寫出了一種獨而不獨,由獨到不獨,又由不獨到獨的矛盾複雜心理,並且由這種心理,展現出一幅月下獨酌的美景。

在第十一句和十二句「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中,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分歧。有人認為這是在繼續寫月亮和人影,它們在詩人清醒的時候談歡,在醉後卻四散分離。有人卻認為,這是在暗示那些平時熱捧的小人,在他得意的之時候門庭若市,失意的時候卻門可羅雀。詩的美妙就在於它能夠通過各自的理解,讀出不同的詩意。

但是,從最後兩句「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來看,應該還是寫的月亮和影子。因為詩人在邀請它們永遠盡情遨遊,並在未來的時候相約在茫茫的天河之中。

古人講寫詩如論道,可以先立一意,再破這個意,最後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現代辯論的方法,一般總有「雙方」,或者是通過場景的轉換而變化主題。然而,李白卻在一首詩中,自立自破,怡然自得,信手拈來,絲毫不露痕迹,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很多人說,這首詩根本不忍讀下去,只想和詩仙作伴,痛飲三百杯,你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為什麼有三個皇帝稱「祖」,開國皇帝反而卻是稱「宗」
幾百年前的文具,流傳幾十代人,依然光彩奪目,現已是珍稀文物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