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姚班團隊逆市融資,要憑硬實力攻克區塊鏈難題-獨家專訪
剛過去的 12 月是區塊鏈行業跌到谷底的一個月。統計顯示,上半年熱火朝天的 ICO,在 12 月全球總額萎縮到近乎為零。但同一個月,一個由多名「清華姚班」組成的項目 Conflux 卻打破市場沉寂,宣布融資 3500 萬美元,還吸引 Fortune、Coindesk 等多家重量級外媒報道,讓整個行業都亟欲想了解這一團隊。
在如此慘淡市況下,Conflux 團隊如何吸引可觀資金挹注?要通過什麼方法來解決區塊鏈的技術瓶頸?除了白皮書外是否有確實執行計劃?DT 君近日獨家專訪出身姚班的 Conflux 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的龍凡,詳細說明整個項目誕生過程。
圖|Conflux 聯合創始人龍凡 (來源: Conflux)
清華姚班組團隊,要憑硬實力攻克區塊鏈難題
很難否認,Conflux 團隊的亮眼學術背景是該項目最引人注目之處。連同龍凡在內,其創始團隊 5 人中就有 4 人,都是出自有「姚班」之稱的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這其中,更還包含「姚班」的靈魂人物、唯一一位華人圖靈獎得主的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
儘管團隊強調姚期智並不涉入項目運營,僅扮演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的角色,帶領整個理論研究工作,為技術研究方向把關,但這無疑仍為 Conflux 增添不少學術光環。
事實上,「這個項目本身的緣起也是一個純粹學術的事情」,龍凡說,Conflux 的誕生,最初只是因為他在一年前從美國飛回清華,代了一節密碼學的課。
3 小時代課迸出 3 億餘美元估值創業
這節課只代了 3 個小時,但他卻在課後與許多姚班前後期同學、課堂助教聊上了。一群人就區塊鏈所面臨的擴展性(scalability)等問題展開討論,意猶未竟,決定「不如一起做點事情」。
一群人在 5 月中旬將成果發表成論文《將中本聰共識擴容至每秒數千計次交易》(Scaling Nakamoto Consensus to Thousands of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探討如何讓公鏈共識協議擺脫吞吐率低下的技術瓶頸。
其實,2018 年區塊鏈的大起大落,可以說都是環繞著公鏈技術的發展而起伏。由於目前主流區塊鏈平台都存在嚴重性能瓶頸,每當交易量增多時整個系統都很容易堵塞(比特幣交易速度僅約每秒 7 筆,以太坊約每秒 20 筆)。因此過去一年來,海內外區塊鏈項目競出不下數百,從區塊擴容、二層擴容到調整共識機制,幾乎試遍各種角度企圖解決這一問題。
這些前仆後繼的嘗試,帶動了一波炒作狂潮,尤以 EOS 單一項目便融資逾 40 億美元為代表。但因各家方案都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高漲的市場期待支撐不到一年旋即破滅。據 icodata.io 數據,2018 年 11 月 ICO 融資額為 1.37 億美元,較 1 月份萎縮逾 9 成,12 月金額更近乎為零。
但 Conflux 仍在此時獲得包含紅杉中國、順為資本、Metastable 和 IMO Ventures 等投資。其中多家是傳統 VC。且根據團隊對 DT 君表示,本輪所獲 3500 萬美元融資主要為美元投資,項目確切估值約達 3 億多美元。
究竟,Conflux 要通過什麼方法來解決區塊鏈瓶頸?
在這篇相當於是該項目白皮書的論文中,研究團隊表示,通過實驗證明,Conflux 吞吐量可擴充至每秒 6400 次交易,已超越 Visa 在系統巔峰時間的每秒約 4000 次交易處理量,自然也遠勝比特幣和以太坊。
根據該團隊構想,Conflux 是一個可擴增、可延展、且安全的區塊鏈底層平台,用於打造全球性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其主要切入概念是通過改變區塊排序的方式,樂觀處理並發區塊,從而突破公鏈的性能瓶頸。
改良中本聰共識,打破現有系統吞吐率限制
也就是說,Conflux 仍舊維持比特幣的中本聰共識,即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 PoW),只是加以改良。傳統區塊鏈以相對線性方式進行工作,每當同時生成兩個以上區塊時,整個網路的節點必須遵循最長鏈原則,捨棄其它區塊,以免導致分叉。這不僅導致許多浪費,也限制了區塊容量既不能太大、出塊速度也不能太快,否則都整個網路的安全性都會受到危害。
(來源: Conflux)
但 Conflux 的核心理論是可以容許不同區塊同時生成,並運用基於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概念的排序演算法來避免分叉的問題,先決定所有區塊的整體排序,再決定衍生的交易排序。
換句話說,Conflux 通過演算法先決定一個一致的區塊順序,並發的區塊可以依序排列。因為區塊有順序,就可以進一步決定所有交易的執行順序,衝突的交易也可以按照順序來決定是成立或拒絕。這樣一來,就可以打破現有系統吞吐率難以提升的限制。
(來源: Conflux)
但龍凡強調,Conflux 協議仍維持嚴格意義的去中心化,因為其區塊順序是「演算法決定」,「不是任何一個實體、礦工、礦池,或任何單一個人可以決定」。去中心化也是 Conflux 認為區塊鏈相較於中心化系統的唯一優勢。
且龍凡不諱言,Conflux 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通用的區塊鏈底層平台,供各式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序運行。
這意味,Conflux 的目標並非僅是單一細分市場,而是對標諸如以太坊、EOS 這樣的通用型平台。正如 Conflux 一名的含義是公鏈要海納百川,做信用的底層,將所有信息匯聚在一起。
相對其目標之大,Conflux 的理論架構與初步實驗成果只能算是一個起點,接下來考驗的將是團隊的實現能力。
根據龍凡說明,Conflux 多數開發團隊皆在國內,目前還在持續招人中。且團隊中還有具備豐富系統開發經驗的 CTO 伍鳴等成員,可以有效推進項目。預計測試網在春節後就將上線,主網則於 Q3 上線。
話雖如此,不過前一波 ICO 狂潮中亦從來不缺明星團隊,從以太坊升級 2.0,到 EOS 等後來者提出 PoS(權益證明)、DPoS(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等新型態共識機制,各種路徑不知凡幾,但事實是目前都尚難見到真正的實務成果。
康奈爾大學教授、加密貨幣專家及計算機科學家 Emin Gun Sirer 近日受訪談及公鏈技術瓶頸難以突破時也說,「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他甚至認為,「所有學術界的人也都還沒有辦法」。
區塊鏈寒冬中學院派逆勢崛起
確實,要能攻克當前區塊鏈所面臨的技術難點,需要的是一個同時結合理論研究與系統開發的團隊。
一方面,區塊鏈領域仍處在理論探索前沿,需要具備深厚學術或工業界研究背景,回歸基礎理論研究,構思突破方向,才能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區塊鏈最令人著迷、也最棘手之處,就在於它是個眾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以公鏈開發來說,從系統架構、密碼學、激勵機制到博弈理論,所有環節都必須要考慮。因為一旦測試網上線運作開始,任一地方都可能出問題。
「現在區塊鏈面對的情況就好比 20 年前上網只有一根電話線」,龍凡也坦言,在技術受限下,整個區塊鏈世界和真實世界脫節,「就像一個封閉的拉斯維加斯賭場」,無論有什麼好的應用構想,放進這個賭場只能成為簡單的吃角子老虎,大部分有意義的想法都實現不了。
這一嚴格說來僅成軍半年的團隊,後續還有諸多挑戰必須對外界證明。包含其理論設計對交易衝突程度的預期是否太過樂觀?其系統是否真能兼顧效能與去中心化?而學院派為主的團隊組成又能否具備商業運營和社區建設能力?以及目前尚未發幣的 Conflux,未來也有待進一步說明其完整激勵機制與經濟模式。
從一堂 3 小時的代課,到誕生為逾 3 億美元估值的創業項目,Conflux 確實同時兼具了明星陣容、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等成功元素,也反映出學院派在區塊鏈寒冬中逆勢崛起的優勢。但 Conflux 究竟是否真有將區塊鏈從「電話線」推向「5G 高速上網」的硬實力,隨著其項目上線,或許很快便能用真實數據證明。
※加密貨幣的敦刻爾克時刻:華爾街投行正在撤退,看多者布局未來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