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歷史性的拐點: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

2018年,歷史性的拐點: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

智谷君語:

近日,有學者斷言,2018年的出生數是清朝中期以來最少,在這一年,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本文作者之一易富賢是人口學者中觀點最鮮明的、也可以說是最極端的一派,多年前就曾呼籲中國應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今日刊發易富賢的最新論斷,或有助於讀者從中觀察中國人口變動趨勢和生育政策。

作者 |易富賢、蘇劍

2016年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後,2017年出生不但沒有如預期那樣多出生343萬人,反而減少63萬人(減少3.5%);2018年不但沒有如預期一樣多生79萬人,全國活產數反而少了250萬人(減少14.2%)。

抽樣調查顯示2015年、2016年的生育率只有1.05、1.24,2018年的出生數只是2016年的83%,根據育齡婦女結構推算,2018年的生育率只有1.05左右(低於1.1是大概率,甚至可能跌破1.0),遠低於官方2012年預測的4.4、2015年預測的2.1。採納2015年的抽樣調查的年齡結構(官方)和聯合國預測的中國死亡模式(與官方預期壽命一致),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1031萬人,死亡1158萬人,負增長127萬人。由於官方的總人口存在上億水分,採納縮水後的人口結構和滯後台灣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941萬人,死亡971萬,負增長30萬人。清朝中期的1790年,中國人口突破3億,出生超過1000萬人,也就是說2018年的出生人數是清朝中期以來最少的。

01

單獨二孩政策遇冷

1960年中國在部分地區試行「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1973年在全國展開。1980年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口普查顯示,總和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數)從1973年的4.54快速降至1990年的2.3、2000年的1.22、2010年的1.18。

1990年以後,中國的生育率已低於更替水平,那時就應考慮停止計劃生育。但是,決策部門和主流人口學家卻不相信生育率會如此之低,他們一次次將1.2左右的生育率修改為1.8。比如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在2006年判斷「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總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並穩定至今」,並預測繼續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總人口將於2015年超過14億人(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只有13.75億人),到2033年前後達到15億,建議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

國家最高領導人認為人口是創造奇蹟的「巨大力量」,認識到「主要經濟體先後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給各國經濟社會帶來壓力」,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習近平明確指示,「完善生育、就業、養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於是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央果斷決定調整人口政策。

依照這種執政理念,人口政策調整幅度原本可以更大。2014年之所以只實行單獨二孩政策,是因為蔡昉等「20多位頂級人口學家」在《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中預測,如果全面放開二孩,生育率將反彈到4.4,每年將出生4700萬人,峰值人口將達15.35億人;即便實行單獨二孩政策,生育率也將反彈到2.4。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也預測,如果全面二孩,年出生人口將達到4995萬人,生育率將達到4.5。於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先實行單獨二孩。當時國家衛計委預測,每年會多出生200萬人,生育率將反彈到1.8以上。

2015年是單獨二孩出生高峰年,《統計年鑒》、《衛生統計年鑒》分別顯示,不但沒有多生200多萬人,反而少生了32萬人、64萬人;「小普查」證實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8,更不是2.4。

02

全面二孩政策也遇冷

2015年國家衛計委組織了由翟振武牽頭的專家組,進行反覆測算,國家衛計委主任、副主任「多次主持專題研討會,充分聽取專家意見」,最終完成了由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擔任主編的《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變動測算研究》。他們預測2016年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後,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生育率將分別為1.63、1.97、2.09,出生人數分別為1767萬、2110萬、2189萬(2017年會比2016年多出生343萬人,2018年比2017年多出生79萬人);2030年總人口將達14.50億;2050年生育率還有1.72。

採信他們的預測,於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行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政策落實,9個月的懷孕期之後迎來了出生高峰。

國家統計局每年都在《中國統計年鑒》上公布上年的年度人口抽樣調查的生育率。但是2016年的生育率遠低於預期,於是在有關部門和人士的強烈勸阻下,《中國統計年鑒-2018》臨時刪除了2016年生育率表。幾個月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7》公布了2016年的年度人口抽樣調查,總和生育率只有1.24,根本沒有國家衛計委所宣稱的「1.7以上」。

2017年是全面二孩的出生高峰年,但是《統計公報》公布出生人數不但沒有增加343萬,反而減少了63萬。由於生育率遠低於預期,《中國統計年鑒-2018》再次沒有公布。

2016年10月11日,中央深改組會議通過了《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2017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都提出要確保統計資料真實準確、完整及時,要嚴懲統計造假。但是2017年、2018年的《統計年鑒》沒有依過去幾十年的慣例公布上年的生育率,是違背了深改組和統計法所強調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精神。

到目前為止,《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8》(還不知道是否與《統計年鑒》一樣刪除生育率數據)還沒有出版,因此還無法知道2017年的真實生育率。由於2017年出生人數減少了3.5%,我們將2016年抽樣調查的育齡婦女結構平移,推算2017年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而不是預期的1.97。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初步數據,2018年不但沒有多出生79萬人,反而少生了250萬人。由於出生同比減少了14%以上,我們推算2018年的生育率只有大約1.05,只是國家衛計委2015年所預測的2.09的一半,只是蔡昉、翟振武當年所預測的4.4、4.5的四分之一!

2018年的生育率低於1.1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能跌破1.0。當然最終結果還有待一年多之後才會發布的《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9》(假如沒有刪除生育率數據的話)來驗證。

間接數據也佐證了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確實很低。中國所有人都可以生一個孩子,一孩次生育率與生育政策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社會發展水平、養育環境相關,是生育環境的晴雨表。一孩次生育率是與總和生育率平行變化,二者的相關係數高達0.95。2015年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別為0.60、0.65、0.60、0.63,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18、1.20、1.24、1.24。中國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只有0.56,說明生育環境極為惡劣,即便停止計劃生育,總和生育率也只能達到1.1,那麼在全面二孩政策下,2018的總生育率為1.05左右也是合理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人數是極端誇張。

1992年-2010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只是理想子女數的51%~57%,比如2005年理想子女數是2.11個,但是實際生育率只有1.26。近年中國台灣的理想子女數還在2個以上,但是實際生育率只有1.1左右。多項調查顯示,中國目前平均每個家庭平均只想要1.6-1.9個孩子,那麼在全面二孩政策下,2018的總生育率為1.05左右不令人意外。

2005-2017年,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韓國的平均生育率分別只有1.10、1.12、1.08、1.23、1.19。而中國大陸除了與這些中華文化圈地區的共同原因外,還因為計劃生育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並且社會、經濟、教育模式也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進行的,並將慣性延續。

東北的生育率下降領先全國,2000年、2010年、2015年分別只有0.90、0.75、0.56(意味著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1/4)。中國的理想子女數和一孩次生育率都是全球最低,意味著即便停止計劃生育,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生育率在短期內會波動在1.0左右,長期則將沿著東北的老路繼續下降。

03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數據存在的問題

中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0年)和一次「小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5年),每年進行一次年度抽樣調查。人口數據最可靠的是人口普查,其次是「小普查」,然後是年度抽樣調查。普查、抽樣數據中最可靠的是生育率,是「直接匯總的結果,沒有經過修正和調整」,並且是15-49歲育齡婦女及其孩子的35套「榫卯」結構,偏差不大;後面多套數據表明,普查、抽樣的生育率數據誤差不大,也符合人口變化規律。

但是1990年以來,中國人口統計非常混亂,以存在「超生漏報」為由棄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而不用,而是採納其他數據(教育、醫療)來校正出生人數和生育率。比如說,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22,0歲人口只有1379萬;但是國家統計局卻公布2000年出生了1771萬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口統計的副局長張為民、普查處長崔紅艷在《人口研究》上的論文,他們修改出生人數是參考小學招生數據,因為1997年之前的小學招生人數與人口普查數據一致。1997年之前小學招生準確,是因為當時中小學教育經費由鄉村承擔,沒有虛報學生的必要。但是後面義務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現在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學校和地方政府有強大的動機虛報學生數以獲得更多經費,隨著年級的增加,在校生不斷縮水。比如,2006-2008年這三年小學招收新生(6歲入學)合計5161萬人,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0-2002年出生5120萬人一致;但是這些孩子到2014年初中一、二、三年級(義務教育階段凈入學率為99.8%,毛入學率104%),合計在校生只有4343萬人(該年齡段死亡率極低,可以忽略)。可見,即便以初中在校生人數(應該還有一些水分)為標準,當初小學招生和公布的出生數據也存在巨量的水分。

2000年的0歲人口到2010年是10歲,到2014年讀初三,到2015年是15歲,都不存在漏報了。2010年普查、2010年公安戶籍載明的10歲人口分別只有1445萬人、1438萬人;2014年初三在校生只有1426萬人,由於毛入學率(在校生數占相應學齡總人數的比例)為104%,那麼14歲實際只有1371萬人;2015年「小普查」15歲只有1357萬人。可見,2000年普查的0歲人口誤差不大,而公布的出生1771萬卻有近30%的水分。

其他國家都沒有中國這樣的「雙軌制」,生育率和出生人數是吻合的。比如美國公布2010年出生400萬人(推算生育率為1.93),生育率1.93(推算出生也是400萬)。

2010年之後,中國人口「雙軌制」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比如說,2015年「小普查」的抽樣比為1.55%,共抽樣了15-49歲育齡婦女5667870人,該年生了175309個孩子,生育率1.05。與2010年普查的10-44歲婦女比較,2015年15-49歲婦女每個年齡的抽樣比都在1.55%附近,偏差不大;出生人口175309人也理應除以同樣的抽樣比1.55%,那麼2015年總出生1131萬人。但是國家統計局卻公布2015年出生了1655萬人,多出了46%。

近年國家統計局修改出生數據,除了用教育數據外,也用醫院分娩數據。2008年之前醫院分娩數據是準確的,因為生孩子是自費的。但是2008年之後活產數也存在大量水分了,原因有四:第一,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在2008年開始覆蓋全國,農民生孩子可以報銷了,基層政府、醫院、個人有強大的動力虛報分娩數。第二,流動人口子女在現居住地出生的比例由2010年的27.5%上升到2014年的56.6%,在常住地生孩子後,在原籍再「生」一次以便獲得各項福利。第三,近年取消低齡組上戶限制,家長乘機虛報新生兒以獲得多個戶口。第四,2013年衛生部和計生委合併為衛計委之後,活產數據受計生系統影響,以「符合預期」。

可見,不能用教育、醫療數據來否定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國務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也提出「在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加強人口中長期預測」。

以前總是以「超生漏報」為由維持人口的「雙軌制」。其實超生所佔總人口比例很低,對於大眾來說,隱瞞人口無利可圖,而虛報人口不但個人獲利(上學、買房、低保、扶貧款、退休金、城鄉福利),地方政府也可獲得更多的教育和醫療經費、扶貧和轉移支付款等,並在爭取鐵路、高速公路立項等方面增加籌碼。尤其是計生部門通過虛報人數繼續計劃生育。

2014年、2016年實行了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不存在「超生漏報」了,2016年的生育率只有1.24,那麼只出生1200多萬人;但是國家統計局卻公布出生了1786萬人(生育率在1.7以上)。依照慣例,國家統計局應該會公布2018年出生了1400多萬人(甚至1500萬人),死亡990萬左右。

04

2018年,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

本文的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口採納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中、低方案平均(比較符合事實)。

中國人口採納兩套基礎人口結構和兩套死亡模式。第一套人口結構是採納官方認可的2015年小普查的年齡結構數據,人口總數是與統計局公布的一致,2017年總人口為13.90億,佔世界的18.5%,65 歲老人比例為11.3%。

但是由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90年以來的出生人數存在水分,導致人口總數累計存在上億水分,我們在《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口》(《中國經濟報告》2017年10期)、《中國大陸當下人口實證研究——2016年中國只有12.8億人》(《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第12期)進行了詳細分析。本文第二套人口結構是採納縮水後的人口數據,2017年總人口為12.80億,佔世界人口的17.3%。

第一套死亡模式是採納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5》中的中國模式(與中國官方公布的預期壽命一致)。中國台灣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超前大陸20多年,預期壽命超前大陸17年,第二套死亡模式是採納台灣地區的數據,假設大陸的預期壽命和年齡別死亡率滯後台灣17年。

在第一套(官方)人口結構下,採納聯合國的中國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1031萬人,死亡1158萬人,負增長127萬人。如果今後的生育率穩定在1.05,那麼2050年、2100年總人口分別降至11.36億、4.63億,佔世界人口比例分別降至12.5%、5.2%,65 歲老人比例分別增至31.8%、48.6%。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為1.1,那麼出生1080萬人,死亡1158萬人,負增長78萬人。

在第一套(官方)人口結構下,採納滯後台灣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1031萬人,死亡1081萬人,負增長51萬人。如果今後的生育率穩定在1.05,那麼2050年、2100年總人口分別降至11.50億、4.54億,佔世界人口比例分別降至12.6%、5.1%,65 歲老人比例分別增至33.5%、47.7%。即便2018年的生育率為1.1,那麼出生1080萬人,死亡1082萬人,人口也在2018年開始負增長(2萬人)。

在第二套(縮水)人口下結構下,採納聯合國的中國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941萬人,死亡1038萬,負增長97萬人。如果今後的生育率穩定在1.05,那麼2050年、2100年總人口分別降至10.42億、4.02億,佔世界人口比例分別降至11.6%、4.6%,65 歲老人比例分別增至33.6%、48.8%。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為1.1,那麼出生985萬人,死亡1038萬人,負增長53萬人。

在第二套(縮水)人口下結構下,採納滯後台灣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為1.05,那麼出生941萬人,死亡971萬,負增長30萬人。如果今後的生育率穩定在1.05,那麼2050年、2100年總人口分別降至10.55億、3.94億,佔世界人口比例分別降至11.7%、4.5%,65 歲老人比例分別增至35.4%、48.0%。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為1.1,那麼出生985萬人,死亡971萬人,增長14萬人,到201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

中國人口在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突破3億,1949年增至5.4億。1949年的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6.0以上,出生率為36‰,出生約1930萬人。1950年之前,屬於傳統農業社會,生育率長期維持在6.0以上,出生率應該與1949年類似,那麼清朝中期的1790年,出生人口就已經突破了1000萬。2018年生育率只有1.05左右,只出生940-1030萬人,只是1949年的一半,這是清朝中期以來最低的出生人數。

可見,2018年是中國人口的歷史性拐點,中國人口從此開始負增長,人口結構也快速老化,經濟活力也將不斷減弱,地緣政治、經濟格局將發生歷史性改變。一個在歷史上長期佔全球1/3左右人口的大民族,因為錯誤的人口政策,由於主流人口學家的短視和無能(學術腐敗比經濟腐敗的危害更大),一步步淪落為極度老弱的小民族!

建議:立即停止計劃生育;成立國家人口安全委員會,統籌制定反危機措施;成立國家人口智庫體系,科學制定休養生息的政策。

美國高端留學申請分享!「哈佛媽媽」的分享,機會不多!特邀嘉賓Lucy He,資深高端留學申請專家,年前最重量級分享—「我是如何把孩子培育到哈佛法學院和沃頓商學院的?」

1月10日周四晚上7點,我們不見不散!長按識別海報二維碼立刻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日本開始免費送房,還不限國籍?但東京卻給你300萬趕你離開……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