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起率領武卒屢敗秦軍,卻沒有乘勢滅秦,為秦國崛起留下轉圜餘地

吳起率領武卒屢敗秦軍,卻沒有乘勢滅秦,為秦國崛起留下轉圜餘地

著名軍事家吳起在魯國「殺妻求將」,帶領弱小的魯國軍隊,一舉戰勝前來挑釁的實力超強的齊國軍隊,使之聲名鵲起。魯國是一個固守禮教的國家,喜歡對名人在道德上評頭品足的魯國人,自然不會放過殺妻求榮的吳起。為了放大吳起的道德污點,人們又把吳起的歷史舊賬翻了個底朝天,發現吳起不僅殺妻求榮,還曾耗盡家產卻不仕,性格暴戾殺過三十個鄉人,連老師曾申也跟他絕交。於是人們開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曆數魯國之非:這樣的不德之人留在魯國且受到重用,魯國實在是自毀形象、自取其辱。無可辯駁的吳起只得從魯國狼狽逃走。

吳起率領武卒屢敗秦軍,卻沒有乘勢滅秦,為秦國崛起留下轉圜餘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吳起到魏國後,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使這位軍事天才得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吳起在魏國從擴大兵源和提高戰士軍事素養抓起,推行徵兵制,並通過強化高強度高難度的軍事訓練,打造出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武卒。這些武卒能夠「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戟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成為當時最強的武裝力量。吳起還根據不同敵國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對於秦國,他認為,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戰。針對這一特點,吳起提出,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

那時魏國同秦國相比有較大的軍事優勢。從公元前413年(秦簡公二年)起,秦國就受到魏國攻擊。這一年,魏大舉進攻秦國,一直打到鄭(陝西華縣)。次年,魏國軍隊又佔領秦的繁龐(陝西韓城東南)。公元前409年,(秦簡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簡公七年),魏將吳起率兵攻取秦國的臨晉(陝西澄城南)、洛陰(陝西大荔西)、郃陽(陝西郃陽東南)等城。魏國取得河西數城後,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原來,秦和魏本以黃河為界,在河西,魏國只有黃河邊.的少梁(陝西韓城西少梁村)一城。但魏國取得上述一系列勝利後,河西之地全部歸魏佔有。魏設河西郡並築城,派吳起守河西,成為插入秦國領土內的一把利劍。據記載,吳起「守河西,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在這種情況下,秦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築防禦工事,建重泉城(今陝西蒲城)固守,與魏軍對峙。

秦國對於魏國佔據河西,始終視為心腹之患,但由於魏國軍事力量強大,秦亦無可奈何。吳起曾使用各種辦法激勵魏國民眾為國殺敵立功。他告訴魏武侯:要達到「發號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必須「舉有功而盡饗之,無功而勵之」。魏武侯按照吳起的辦法,就在廟廷上舉行隆重的宴會,有大功的士大夫坐在前席,享用頭等的美味和餐具;次一等的居中間,食具和饌餚稍次;無功者坐後行,待遇又次。同時又使這些士大夫的父母、妻子立於門外,以其功勞大小給予賞賜。這樣一來,使人人以殺敵立功為榮。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國出兵進攻魏國的陰晉,魏國戰士主動進行抵抗:「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於是,吳起專門挑選原來未曾立國戰功的戰士五萬人前去迎擊秦軍。這些戰士受到刺激和鼓舞,爭先恐後,奮勇殺敵。結果僅以五萬之眾「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秦國的進攻以失敗而告終。可惜,魏軍攻取了河西之地,使原來強大的秦國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卻沒能乘勝追擊,奪取秦國的糧食基地渭河平原,為秦國的再度崛起留下了轉圜餘地。魏國實力強大,如果能趁秦國還相對較弱之時,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連成一體,霸業可期。

吳起率領武卒屢敗秦軍,卻沒有乘勢滅秦,為秦國崛起留下轉圜餘地

魏勝秦敗是一種必然。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即位以後,重用人才,治國治軍,成效顯著。著名改革家李悝創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的制度,實行盡地力之教,使魏國迅速富強起來;李悝還著有《法經》,內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是第一部封建法典,強化了國家法制建設。著名軍事家吳起深入研究各國軍事情況和戰略戰術,加強軍隊建設,軍隊戰鬥力大幅度提高。

反觀秦國,從秦穆公以後,在其他諸侯國進行封建改革的時候,秦國依然維持舊的奴隸制,使得秦國的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諸侯國。自秦厲公以後,即躁公(公元前442年至前429年)、懷公(公元前428年至前425年)、靈公(公元前424年至前415年)、簡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0年)、惠公(公元前399年至前387年)、出子(公元前386年至前385年)幾代國君統治時期,秦國日趨削弱,不斷遭到外部打擊,軍事上屢屢失敗。即秦孝公所說的「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

這期間,秦國四面受敵,屢有敗績,國勢日頹。公元前441年(躁公二年)南鄭叛亂;曾經與秦修好的西戎義渠也於公元前430年(躁公十三年)向秦進攻,一直打到渭水。公元前413年(秦簡公二年)起,魏國開始進攻秦國。是年魏軍大舉攻伐秦國,一直打到鄭(陝西華縣)。次年,魏國軍隊又佔領秦國繁龐(陝西韓城東南)。公元前409年(秦簡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簡公七年),魏軍佔領全部河西之地,秦國幾次反攻均以失敗而告終。魏據河西,遏制秦的擴張,成為秦心腹之患。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為易於控制,秦國守舊勢力把年僅兩三歲的惠公之子出子推上君位。出子當上國君後,其母小主夫人當政。守舊勢力屬既得利益集團,而小主夫人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不遺餘力地維護舊的奴隸制,反對任何改革,她的做法引起國內新興勢力的反對。史書記載: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幾乎舉國上下都對朝廷嚴重不滿,國家動蕩不安。

正當國內騷動之際,一部分反對小主夫人的新興勢力,擁戴者流亡在魏國的公子連,準備奔回秦國奪權。他們開始從鄭所之塞(陝西華縣東)進入秦國,但被守塞官吏阻住,不能入境。這時,國內的一部分新興勢力作了一系列準備之後,從翟地進入焉氏塞(寧夏固原東南),將公子連接入秦國。小主夫人得到公子連入境消息後,慌忙發兵並宣布要在國境上討「寇」。但是,由於秦國的新興封建勢力已經強大,並有很強的影響力,連討「寇」的部隊也不滿當時的統治,在進軍途中,秦軍的部隊竟然與」寇「聯合,於是討寇的隊伍變成了擁護寇的力量,浩浩蕩蕩的部隊將公子連迎回秦國的首都雍。小主夫人見眾叛親離,舊勢力已不堪一擊,遂絕望而自殺,公子連就這樣取得了君位。他就是開始在秦國實行分封建改革的秦獻公。真是得人心者興,失人心者崩。

吳起率領武卒屢敗秦軍,卻沒有乘勢滅秦,為秦國崛起留下轉圜餘地

守舊勢力長期把持權柄,抱殘守缺,極大地阻礙了封建制的發展,使秦國與致力於改革的其他諸侯國相比明顯落伍了,這是秦國連續六代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