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中記載過一件事,「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這裡講的是春秋初年,晉獻公出兵滅掉驪戎國的事情。《國語·晉語一》同樣也記載了,「獻公卜伐驪戎」。驪戎是西周時期西部的犬戎民族的分支。三國時期的史學家韋昭在註解《國語》時,曾對驪戎做了一番解釋:


驪戎,西戎之別在驪山者,其君男爵,姬姓。秦曰驪邑,漢高帝徙豐民於驪邑,更曰新豐,在京兆也。

按照這個解釋,驪戎屬西戎的一支,姬姓,在今陝西臨潼縣,即漢新豐縣東部,驪山之下。晉獻公滅驪戎國之後,還搞來一個異域美女驪姬,把晉國鬧得天翻地覆。女色、宮斗之類的故事,咱們暫且不談。晉獻公滅驪戎的時候,順手還佔領了當時的戰略要地——河西之地。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驪姬

何謂「河西之地」?河西是個古地名,在春秋戰國時期,指的是今陝西與山西兩省之間的黃河南段之西的代名詞,故而名之為「河西」。河西原屬於周王室故地,但自周王室東移之後,河西歸屬並不明確。

迄春秋之初,晉國已是立國400餘年的泱泱大國,佔領河西地區,一時間難有力量能對其構成挑戰。但是,隨著秦國的漸漸強大,河西地區就成為秦國東進戰略需要突破的障礙;對晉國而言,河西地區也是晉國向西拓展的橋頭堡。秦晉之間,有著必然衝突的可能性。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在秦穆公之前,秦人無力東進,甚至也無心突破。穆公即位後,年輕有為,雄心勃勃,而又深於謀略。秦穆公的對晉戰略是爭取聯姻,軟化對手,向晉獻公求婚。老謀深算的晉獻公雖然看出了秦穆公的意圖,但晉國要稱霸中原,依然少不了秦國這個幫手,便爽快地答應了秦穆公的聯姻請求。秦穆公如願以償娶晉獻公之女穆姬為妻,不僅成為晉獻公的乘龍快婿,而且是齊桓公的外孫女婿,因為晉獻公夫人齊姜是齊桓公之女。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秦穆公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了。晉國發生驪姬之亂,秦穆公趁機介入晉國內政。在秦國支持下,晉國公子夷吾當上國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為了獲得秦國外援支持,甚至對秦穆公許諾:「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政治家的承諾是不值得輕信的。等到晉惠公登上大位之後,就食言而肥,根本不提割地酬秦的事情。秦穆公為了達到奪取河西之地目的,做了兩手準備:一面準備將另一流亡公子重耳送回晉國,搶奪國君之位;一面支持晉國大夫顛覆晉惠公的統治。

雙方明爭暗奪,終於釀成一場大戰,就是公元前645年的秦晉韓原之戰。結果,晉敗惠公被俘。秦晉兩國談判達成協議,秦國釋放晉惠公,但是作為條件,晉國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晉惠公還將自己的兒子太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秦晉地緣政治

晉國的內亂並未就此停止。韓原之戰八年後,晉惠公病死,太子圉逃回晉國,繼承王位,是為晉懷公。秦穆公再次出手,干預晉國王權更迭,晉懷公的伯父——公子重耳被秦人送回晉國,奪回大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是歷史上有名的雄主,去齊桓公之後名副其實的春秋霸主。

相較而言,秦穆公雖然佔據河西之地,但是在強大的晉國面前,一直難以東進。經過一番較量,秦國從河西之地的一部分地區退出,秦晉之間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和平。秦國在東進不成之後,轉而向西發展,最終是「遂霸西戎」。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魏國繼承了原先與秦國對峙的戰略地位,奪回河西之地自然成為魏國需要解決的問題。魏文侯任用法家李悝率先變法,兵家吳起舍魯赴魏。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軍。次年,吳起率軍西渡黃河討伐秦國。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晉文公重耳

吳起進軍勢如破竹,連下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東)、元里(今陝西澄城縣東)、洛陰(今陝西大荔縣西)、郃陽(今陝西合陽縣東南)等城,不久全部佔領了河西之地。公元前406年,魏文侯建置河西郡,任命吳起為河西郡守。魏河西郡的設立,就像一把尖刀插進秦國領土,迫使秦軍退守洛河西岸。

河西郡對魏國而言,就是西進秦地的戰略陣地,魏國對之非常重視。魏文侯死後,其子即位,就是魏武侯。武侯登基,巡察疆域,在吳起陪同下,乘船沿河西而下,行至中流,見河西形勝險阻,不禁感慨:「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吳起鎮守河西23年,訓練了一支名揚天下的勁旅——「魏武卒」,這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常備軍。《 荀子·議兵篇》中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起守河西,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均解」,不僅「使秦人不敢東向,韓、趙賓從」,而且「闢地四方,拓地千里」。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吳起

秦在厲、躁、懷、簡公時期,由於國勢衰落,對河西的失去也莫可奈何。據《魏世家》上記載:「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雖然暫時「未可圖」,但秦國君臣並未忘記河西之地。

公元前385年,流亡在外多年的秦國公子連回國。在實力派大臣的支持下,奪取大位,是為秦獻公。秦獻公的接手的秦國可謂危機四伏,「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獻公即位之後,為了保存戰爭後備生力軍,發布「止從死」的法令,革除了秦人原始落後的殉人風俗。又為再奪河西,「徙治櫟陽」,從舊都雍遷至櫟陽,建立奪取河西之地的戰略基地,以圖「復穆公之故地」。

獻公新政使得秦國國力大為增強,爭奪河西的戰爭也拉開序幕。公元前366年,秦軍在洛陰大敗韓魏聯軍,初戰告捷。時隔一年,秦軍又深入河東伐魏,在石門與魏大戰,斬首6萬,關東諸侯震驚,周王室甚至也派人給秦獻公送上「伯號」。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秦獻公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利用魏與趙韓聯軍酣戰無暇西顧之機,派軍進攻魏在河西的重要據點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將公孫痤。秦軍拿下龐城,迫使魏國「遂去安邑,遷都大梁」,以避其鋒,並在河西築起一道防禦秦國進攻的長城。

拿下龐城,扭轉了秦國的戰略被動局面,但是河西之地並未全部奪回。公元前361年,秦獻公病逝,其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整個秦國國家更加軍國主義化,對於河西之地的爭奪更為激烈,魏國已經處於相對守勢地位。

隨著秦國的崛起,魏國為了防止秦國東取河西,於公元前358年在洛河東岸築起了一條南起今陝西華陰、北到韓城以北長達300餘里的長城。 此時的秦國已開始把戰略目光從河西之地轉向更為廣闊的關東地區。

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把國都從櫟陽遷往近通函谷大道、臨近渭河的咸陽以後,就把河西爭奪戰與關東戰爭結合起來了。秦國都城的不斷東移,意味著秦國已經從一個偏居一隅的西部國家,轉而成為爭霸天下的大國。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電視劇里的秦孝公

為了解決伐魏的後顧之憂,公元前357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楚右尹黑來迎婦」。公元前354年,秦國利用魏與趙邯鄲之戰和魏與齊襄陽之戰兩線作戰的機會,突襲河西,與魏戰於元里,斬首七千,接著佔領了軍事要地少梁。此戰之後,魏國被迫退守固陽。固陽是魏長城北端的要塞,其地位僅次於少梁。在少梁丟失後,魏國必須死守固陽,否則河西不保。

公元前356年10月,商鞅乘魏、韓、齊、楚、宋混戰之機,率秦軍深入河東直取魏舊都安邑。兩年後,商鞅再次出兵佔領固陽。從此,秦已控制了河西中部地區,在河西站穩了腳跟。

公元前341年,魏、齊馬陵之戰,魏國大敗,太子申被俘,元氣大傷。同年5月,齊、宋聯合攻魏。對於秦國而言,此時是河西決戰的最佳時期。第二年,秦軍大舉進攻,魏軍疲於應付。這一戰的秦軍主帥是商鞅,而魏軍主帥是公子卬。因為商鞅早年是魏相公孫痤的家臣,與公子卬相識。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商鞅

商鞅便使出詐術,寫信給公子卬說:「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公子卬不顧部將勸說,執意赴約。結果商鞅「令庶長少官伏兵於道,公子至,盡出甲士而虜公子。」魏軍群龍無首而潰。慘敗後的魏國,被迫將部分河西歸還秦國,但部分河西零星據點還在魏國手中。

公元前333年,秦軍全力攻魏。次年,魏獻陰晉(今陝西華陰縣)求和,秦改陰晉為寧秦。公元前330年,秦惠王再次伐魏,秦魏大戰於雕陰,斬首八萬,俘魏主將龍賈。雕陰之戰,迫使魏國再次歸還部分河西之地。第二年,秦軍渡過黃河,深人魏國腹地,佔領蒲陽。在秦軍的步步緊逼下,魏將上郡15縣獻給秦國。至此,「自華州北至同州,並魏河北之地,盡人秦也」。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秦的擴張

秦國歷經獻公、孝公、惠王三代國君,最終盡得河西之地。秦取河西後,變關中為一完整的統一基地。漢初婁敬曾說「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但是如果沒有河西之地,關中就不是什麼「四塞之固」。日後,秦國能滅山東諸國,也在很程度上因為它穩定控制了河西之地,故而能「」、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最終實現帝國一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文史 的精彩文章:

商鞅變法的重農抑商,老百姓都不能自由買賣糧食,酒肉都買不起!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