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哈爾濱中軟分享:月球或曾經繞著金星轉

哈爾濱中軟分享:月球或曾經繞著金星轉

數千年以來,人類對月球的神秘十分敬畏,但更多的是好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開始探索這顆衛星,揭曉它的形成之謎。目前,科學家提出了關於月球形成理論的大膽設想:

1、捕獲理論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月球最初是在其它區域形成的,甚至它之前環繞另一顆行星(可能是金星)轉,之後被地球引力牽引最終進入地球軌道。其它一些行星也以這種方式捕獲衛星,例如:火衛一和火衛二,這是火星的兩顆微型衛星,被認為是捕獲的小行星。

「捕獲理論」並非真實的月球起源理論,當然,它只關心月球如何進入地球軌道。地球和月球的化學元素相似性,這兩顆天體的氧同位素比率幾乎相同,從而表明它們的形成基於相同的原料物質。

2、裂變假說

19世紀,達爾文的兒子喬治提出月球起源於裂變。他認為,太陽系最早期快速旋轉融化的地球向太空噴射的物質,最終聚集形成現今的月球。

許多科學家並不認可月球「裂變假說」,他們表示,地球旋轉速度不可能快到將表面一塊岩石拋擲太空中,畢竟地球擁有強大的引力束縛。2010年一項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含量過高引起的自然核爆炸,可能會促使早期地球分裂一個月球大小的天體進入軌道。

3、共同形成

很可能在45億年前,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它們是在太陽系原行星盤中的氣體灰塵中結合形成。

雖然這種假說可以解釋地球和月球同位素相似性,但仍無法解釋其他問題。例如:無法解釋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月球鐵核比地球小。

4、微行星碰撞

一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微行星碰撞過程中逐漸質量累積,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微行星成為地球、火星和其它成熟行星的質量來源。

但是科學家很難找到相關證據支持微行星碰撞理論,同時,也不能解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化學成分相似性。

5、大型碰撞事件

月球形成的主流理論認為,大約44億年前,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碰撞剛形成不久的地球,碰撞濺射至太空的殘骸物質逐漸聚集,最終形成月球。

他們將行星大小的碰撞天體稱為「忒伊亞(Theia)」,它的體積與火星相近。2012年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稱,撞擊天體和原始地球,它們的質量都是現今地球質量的50%。

科學家稱,大型碰撞事件假說不斷地被修正和完善,它能夠很好地解釋月球成分和軌道特徵。例如:該理論預測月球有一個小型鐵元素內核,因為它主要是碰撞天體和早期地球的地幔形成的(這兩個天體表面缺少鐵元素,但在內核卻聚集大量鐵元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軟卓越哈爾濱 的精彩文章:

TAG:中軟卓越哈爾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