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睡覺時這4種表現,媽媽千萬別忽視

孩子睡覺時這4種表現,媽媽千萬別忽視



文 | 靜待花開


來源 | 育兒進化論(ID:yuerjinhualun)




「凡凡身子虛,要給他好好補一下。」

出差回來,婆婆拉著我談論兒子的「病情」。我著實嚇了一跳,出門前還好好的,怎麼就「身子虛」了呢?

原來出差這幾天,婆婆陪凡凡睡覺,發現兒子總是睡得滿頭大汗。她覺得是孩子營養跟不上 ,才會出現這種狀況。



我觀察了下孩子的睡眠情況,和走之前沒什麼兩樣。我對婆婆搖搖頭,孩子沒事,這是正常現象。

很多媽媽遇到孩子睡覺出汗可能都會有些擔心,其實,大多數孩子是正常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睡覺那點事兒吧。如果孩子睡覺時出現這4種情況,爸爸媽媽們就要多留心了。



大汗淋漓

引起孩子睡覺出汗的原因有很多,醫學上分為生理原因和病理原因。

經過觀察,凡凡只是在入睡最初出汗,熟睡後,出汗便減少,並沒有其他異常的癥狀。生長發育和飲食也一切正常,而且兒子精神狀態一直很好。

以上,基本上可以判斷孩子為生理性原因出汗。

這是因為孩子的新陳代謝快,而神經發育還不完善,本身就比較容易出汗。

尤其白天活動較多的孩子,夜間安靜下來,白天活動積蓄的熱量需要散發,就會表現為出汗。

孩子出汗時,非常容易感冒,尤其是那些被捂熱導致蹬被的孩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我一直堅持:


每天早晚給房間通風換氣;


每天給孩子洗澡,讓他的皮膚保持清潔、乾爽;


給孩子穿上透氣、吸汗的純棉內衣或者墊上汗巾;


睡覺前,盡量不讓孩子玩得太興奮;


睡覺時,孩子的衣著和被子的厚薄盡量與大人相當;


當發現孩子出汗時,及時為他擦乾汗液。

病理原因出汗一般會伴有其他癥狀。

堂妹曾說,她女兒在八九個月大時,睡熟後依然會持續多汗,頻繁夜醒、哭鬧,且伴有枕禿的現象。

帶女兒去醫院才被告知,

是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鈣缺乏癥狀。

究其原因,堂妹回憶說,女兒出生在冬天,天氣寒冷,很少帶她外出曬太陽,一直以來也沒有補充過維生素D。

醫生建議足月的孩子出生後15天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

(足月兒出院後或者出生後15天補充D,見於0-3中國兒童餵養指南)

足月兒每天400國際單位;對於早產兒出生後就需要補充,每天800-1000國際單位。

如無特殊情況,維生素D應該至少補充到2周歲。若攝取的食物所含的維生素D量達不到攝入每天生理需要量者,即600單位的,可以吃到3周歲。

如果孩子有特殊的病症,需要繼續補充維生素D 的,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應遵醫囑,切忌隨意加量,以免引起維生素D中毒。

總而言之,如果孩子除了出汗嚴重外,還伴有其他異常病症,家長都需要特別重視,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醫,以免耽誤病情的最佳治療時間。



磨牙

孩子磨牙,真的是肚子里有寄生蟲嗎?

去年,閨蜜曾向我說起她兩歲的兒子愛磨牙,幾乎每天晚上睡覺時,小傢伙都把牙齒磨得嘎吱嘎吱響。

家裡老人說可能是肚子里有蛔蟲,可她心裡一直不確定,也不知道要不要處理?

其實夜磨牙是一種神經性的紊亂癥狀,大多和孩子的精神、心理因素以及牙齒咬合不良有關。

它在學齡前兒童和學齡期兒童中非常常見,大概有5%~30%的孩子有磨牙症。

小孩乳牙出牙期和換牙期都會出現磨牙,此時孩子的牙齒癢,需要去咬東西。

孩子磨牙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要避免睡覺前精神過於興奮,不看光影刺激的動畫片等。

但如果孩子反覆磨牙,且在第二天早上起來說頭疼、耳朵疼、嚼東西疼時,則需要去看醫生確認病因。

若是孩子磨牙每天很頻繁且劇烈,可以看口腔醫師開具磨牙咬合墊,適當佩戴可減輕牙齒損害。

小孩看電視、玩手機、玩ipad,精神處於興奮和緊張狀態,家長可以在睡前半小時讓孩子看看書、聽聽音樂,引導孩子安靜入睡。

關於閨蜜對於蛔蟲病的疑惑,醫生解釋道:


腸道寄生蟲產生的毒素會刺激神經興奮,可能會引起神經控制的咀嚼肌發生運動,產生磨牙。但目前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證明腸道寄生蟲一定會引起磨牙。

如果家長不放心,可以通過化驗孩子糞便來確診是否有腸道寄生蟲病,可同時密切注意大便中有無蠕動的線蟲存在。

腸道寄生蟲種類不同,癥狀也會不一樣。如果孩子有腹脹、腹絞痛、食欲不振等問題,要及時到醫院確診,切勿自行用藥。



打呼嚕

孩子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長期的打鼾,會造成孩子慢性缺氧,既影響大腦發育,也影響其他器官的發育。

兒科專家崔玉濤曾解釋孩子打呼嚕的四大原因:睡姿、發育問題、扁桃體感染、腺樣體肥大。

這些原因的共同癥狀都是上呼吸道不暢,即鼻、咽、喉、氣管開口,這些部位通暢不良。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打呼嚕,需要區分對待。

6個月以前的嬰兒打鼾,一般是發育問題。

比如剛生下來的孩子就打鼾,往往不是上氣道阻塞,很可能是喉軟骨軟。這時睡姿就是一個誘因,平躺著打鼾嚴重,但是側卧著可能就會輕一點。

崔醫生說:




對於喉軟骨軟,絕大多數情況下,無需干預,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就好了。除非是嚴重到病態的喉軟骨軟,才需要進行治療。

6個月以後的嬰兒打呼嚕,家長們就要特別留意是否為病症。

同事莉莉說,她兒子以前睡覺總打呼嚕,她也沒太在意。最近兒子感冒了,打呼嚕變得更加嚴重,吵得她幾乎天天失眠。

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孩子的腺體肥大,擋住了鼻咽的後部,導致上氣道阻塞。

莉莉後悔不已,竟然讓孩子平白受了這麼久的罪,自己卻還一直以為孩子睡得香。

平靜的呼吸才是良好睡眠的體現。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打鼾的癥狀,家長可通過以下方式初步判斷鼾症是否嚴重。

通過改變孩子的睡姿,從平躺到側卧,或從側卧到平躺,觀察鼾症是否有緩解。

當發現孩子打鼾的同時張口呼吸,家長可以用手輕輕地把孩子的嘴閉上,看他有沒有突然的一個大嘆氣。如果有,證明孩子上呼吸道梗阻,他喘不過氣來,需要大嘆氣來解決。

這時,家長再帶孩子到醫院去,及早找到原因,及早治療。



睡眠驚跳

最近,朋友娜升級為媽媽。喜悅之餘還有些手足無措。

孩子剛出生一周,娜非常擔心:




孩子現在幾乎都在睡覺,但是我發現他的手和腳有時候會輕微地顫抖,有時候會突然一驚,驚醒後就哇哇地大哭,怎麼辦?

其實,小嬰兒這種一驚一乍的現象,還蠻常見的,它有個學名叫「驚跳反射」。

母嬰專家鄭玉巧解釋說,這是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中樞神經細胞興奮性較高所致。

這種偶發的「驚跳」通常為正常現象,多數孩子處在淺睡眠時會發生,不需要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睡眠的周圍環境要避光安靜。

隨著孩子的發育,身體的各個系統逐漸完善,驚跳的反應會逐漸的減少。

通常來說,在孩子出生以後3~5個月,「驚跳反射」就消失了。

當孩子出現驚跳反應的時候不要太驚慌,我們可以把小孩子抱起來輕輕地安撫一下,就可以讓他平靜下來。

如果想要減少這種現象的話,可以用一個小被子,給寶寶包一個襁褓,這樣能增強寶寶的安全感,同時還要盡量避免突如其來的大的噪音嚇到孩子。

偶發性的「睡眠驚跳」可以置之不理,但如果頻繁發生,

如孩子在5月以上仍然持續存在這種現象,建議到醫院做下腦電圖檢查。

不圖省事,只求心安。


養育孩子的旅程,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

為人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對病痛的時候,給予力量和支持,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因此,父母多一些常識,孩子就能多一份保障。

每一個孩子,都是墜落人間的天使。他們在父母的精心養育下,一定能夠長出茁壯的翅膀,翱翔藍天。



- END -

*來源

:靜待花開,兩寶媽媽,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在佛系媽媽的路上默默耕耘,時光不語,靜待花開。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育兒進化論(ID:yuerjinhualun),0-3歲寶寶科學養育,新手媽媽自我解救指南,科學、專業、新鮮、有趣,說的就是我們,歡迎關注。本文轉載已獲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媽手冊 的精彩文章:

中等生逆襲很難嗎?牢記這些方法,讓你一躍成黑馬!
看了陸毅的微博才發現,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TAG:媽媽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