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輕鬆讀史之大唐(156):歷代優秀的軍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個問題

輕鬆讀史之大唐(156):歷代優秀的軍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個問題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56)

李世民上台那兩年,突厥內憂外患,同時天災又來湊熱鬧:『會大雪,深數尺。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

連年大雪饑荒,牧民們最重要的財產——馬啊羊啊都被凍死了。我們現在內蒙新疆雪災,解放軍開著大卡車去送糧救人,突厥那時候誰救呢?別說救濟了,上面領導還來雪上加霜:『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頡利可汗過慣了奢華的生活,儉樸的日子回不去了。越是天災缺錢,越要加大稅收力度。游牧民族本來組織結構鬆散,他這麼一弄,各個部落叛逃得更厲害了。

貞觀三年八月,代州(山西代縣)都督張公謹,就是玄武門之變里那個大力士,現在在邊防一線做軍分區司令,向中央上了個報告。說現在時機成熟、可以和東突厥開戰了。他在報告里列了幾條理由,說突厥一內部不團結、二國際上孤立、三連年自然災害,最重要的:領導驕縱、用人不當。

中央收到這個報告,再結合前面一些情況,當即作出決策:打!

八月十九日,任命國防部長(兵部尚書)李靖為對突厥作戰總司令,張公謹為副司令,開始作戰役籌備。到十一月底,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共集結野戰兵團十餘萬人,另外各一線邊防部隊配合作戰。李靖、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這幾個李世民眼裡的名將通通上場。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軍自馬邑(山西朔州)北上,戰役正式拉開序幕。

十三年前,李靖在馬邑做一個小小的市政府秘書長(馬邑郡丞),因為和上級領導李淵有過節,一天到晚提心弔膽。而現今,他已是大唐威名赫赫的第一戰將(本來第一戰將是李世民,但人家由『天策上將』升格做了皇上)。李靖這年六十歲,作為一名老將,回首往昔歲月,既有洛陽城下的刀光劍影,也有掃平江南的輝煌征程。現在國家又把消滅突厥這樣的重任交給自己,名垂青史還是前功盡棄,盡在此一役!

實際上,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中原王朝對草原汗國,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以守為主。要不然,修那麼多長城幹嗎呢?幾千年里,大規模的主動出擊,就那麼數得過來的若干次。而我們的李靖同志,有幸攤上了這麼一回。

這事為什麼這麼難呢?從軍事技術角度分析,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機動、情報和後勤。

游牧民族會走路就會騎馬,一個東西天天用和當作技能學,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現代人寫毛筆字和古人沒法比,中國學生說英語沒法和英國小朋友比。同樣,中國軍隊的主體是農民,這些人從小扛鋤頭,和人家從小揮馬鞭的,在騎兵素養上也是沒法比的。這種差距一天兩天體現不出來、一次兩次戰鬥也體現不出來,打得時間一長、跑的路途一遠,差距就出來了。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打那麼久、跑那麼遠呢?這裡,就有必要介紹下雙方的戰場環境。

首先明確一點:匈奴也好、突厥也罷,他們基本上只有一種打法——游擊戰。這跟他們居無定所的生活習性有關,最高領導單于可汗都住在帳篷里,一年四季搬來搬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貫是他們的作戰方針。我們歷史書上給人家潑髒水,說這幫人沒一點軍人的榮譽感,『得志則深入,負則請和,不恥也。』其實還是因為對這種戰術無可奈何、又經常吃虧,只好罵罵人泄憤。

關於戰場環境:威脅中原王朝的草原汗國,它們的國土主要就是後來的內外蒙古。從地形上,可以簡單地分成三個部分:最南邊是以河套平原為中心的內蒙古大草原,這裡自然條件比較好,而且翻個山、過個河,就到了中原農耕地帶,打土豪、搶財寶比較方便;中間一片,從內蒙北部一直到蒙古國南邊,是沙漠戈壁,屬於危險荒涼的無人區;再往上,是蒙古高原北部的高山草原,一般汗國的王庭、或者叫流動首都吧,多設在這一帶。總而言之,兩塊草原夾著一片沙漠,象個三明治的形狀。

輕鬆讀史之大唐(156):歷代優秀的軍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個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蒙古及內蒙

這種戰場環境,對中原兵團的進攻作戰是非常不利的。第一敵人有很大的戰略縱深,第二他又不跟你打陣地戰,你兵少他蜂擁而上,你兵多他作鳥獸星散。所以,只能作跑遠路、打久仗的準備。

問題在於:一旦真的弄成曠日持久的機動戰、消耗戰,那這仗基本上也不用打了,本土作戰的游牧騎兵,耗也能把中原騎兵給耗死。

所以,歷代優秀的軍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個問題:怎麼破解敵人的『機動』優勢。這個問題不解決,大規模的出兵等於拿幾十萬人的性命在開玩笑、拿國家的命運前途在冒險。

解決的第一個辦法,是象美國人那樣搞點先進的武器裝備。這個比較早、也比較容易就辦到了。畢竟,農耕文明的科技水平,要比游牧文明先進那麼一丟丟。煉鐵術、弓箭鎧甲兵車等等器械的製作,都比對方要強。漢朝有個長期在西域混的將領叫陳湯,此人曾有斬殺匈奴單于的功勞。據他說,因為武器裝備落後,五個胡兵才頂一個漢兵;後面人家技術進步了,一個漢兵仍可頂三個胡兵。但這種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一來算不上代差,到唐朝還剩下多少也不清楚;二來只能在直接的對抗中起點作用,在大規模的機動作戰中,效果就不那麼明顯。所以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得再想其他招。

大家最後想到的,就是目前美國人最厲害的兩招——情報和後勤。

要想少跑路,最根本的是要知道敵人在哪兒,這就靠優良的情報;要想能持久,最關鍵是人、馬都保持好的狀態,這就要有可靠的後勤

搞情報,美國人有衛星有雷達,打的是電磁戰、網路戰,古人也搞不到這些,他們靠什麼呢?普通的靠運氣、靠偵察。象衛青半道捉住匈奴俘虜,掌握了單于的準確位置,就算是運氣;霍去病逮住匈奴主力一頓猛揍,那大概是運氣加偵察。漢武帝時出兵打匈奴,戰績半勝半負,好幾次連敵人面都沒見著,說明運氣和偵察還不是太靠得住。

搞情報真正高明的,是隋唐兩代:靠人脈、靠外交和國際關係中的『造勢』。換作現代人語言,就是要搞點政治攻勢。這方面的典型,就是等下我們要介紹的李世民、李靖同志。

後勤就比較簡單了,只靠一樣東西——錢。有錢才能打持久戰。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後勤供應跟不上,最多只能保障打八天,叫『禮拜攻勢』。而美國佬有錢,罐頭隨便吃、炮彈隨便打,一個高地9天打36萬發彈,按他們指揮官的名字叫『范弗里特彈藥量』。沒有這種差距,現在就不叫『三八線』起碼叫『三七線』。漢武帝打匈奴,一次戰役損耗戰馬十萬匹,打到後來叫作『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立國七十年積累的家業幾乎敗光。還好劉徹及時收手,不然就要做另一個隋煬帝。

所以解決後勤問題,只有一個條件:強盛的國力。

機動、情報和後勤,這三個因素綜合作用,決定了發生在這片草原戈壁之上、所有戰爭的勝負。同樣,下一步它也將決定,李靖征討突厥的最後成敗。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