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怎麼補?因人而異,合理進補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喻文龍 記者 江躍中)冬至節氣剛過不久,昨天又逢小寒,天氣已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冬」,這段時間也是進補的最佳時節。有句話叫「冬令進補,春天打虎」,意思就是在冬天通過調補,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到了來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冬令進補」究竟應該怎麼補?如何補?靜安區市北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朱曉宏就此提醒大家: 「不論是食補、葯補還是葯食同補,都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體質合理地進補」。
圖說:朱曉宏主任深入社區給居民上中醫養生課。/李曉玲 攝
補不對症
家住彭浦新村街道的李阿姨的孩子孝順,入冬後送了她不少人蔘、阿膠。李阿姨開心的不得了,服用了一段時間後,卻開始出現口乾舌燥、口腔潰瘍、大便乾結、牙齦腫痛等癥狀,自行服用清火的藥物也無效。朱曉宏給李阿姨號脈後,發現她是陰虛內熱體質,不適合服用溫熱類補品,屬於補不對症。
朱曉宏介紹,該患者體質為陰虛。該類人群如果單獨服用補陽葯,容易出現火上澆油的現象。常見的補陽類藥物有杜仲、鎖陽、肉蓯蓉、補骨脂、核桃肉、蛤蚧、鹿茸、紫河車、海馬、海參等。補陽葯適用於陽虛體質的人群。陽虛體質的典型表現為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尿清便溏,神疲乏力,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弱等。
還有一部分人群屬於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朱曉宏認為,「葯補一定要遵循醫囑,在服用補藥前要到正規的中醫科進行中醫體質的鑒別,不好自行決定,想當然亂補。」
圖說:朱曉宏主任(右)正在給市民號脈。/李曉玲 攝
虛不受補
「醫生,為什麼我吃了補藥之後胃口越來越差,還容易出現噁心、腹痛、腹瀉」。面對居民的提問,朱曉宏主任說,進補還要注意顧護「胃氣」,若脾胃功能虛弱者不能妄加補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虛不受補」。脾胃虛弱時,不能運化滋補類藥物,這類補藥以補氣葯為主,有人蔘、紅參、黃芪、党參、白朮、山藥、甘草等。待脾氣健運後,再服用其他補藥,利於藥效吸收。「就像冬令進補膏方時,部分病人需要先服用『開路方』。」
還有一種屬於「實不受補」。飲食或濕濁中阻脾胃,此時過用滋膩的補藥,會出現消化道反應。需要消除食積、祛除脾胃濕濁之後,方可滋補。
圖說:朱曉宏主任深入社區給居民上中醫養生課。/李曉玲 攝
葯食同源
「冬令進補時不要一味只認名貴藥材。」朱曉宏介紹,中醫一直認為「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因為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增加一些食物的攝入。比如偏胖的人,應該多吃一些橙黃色的蔬菜和水果,比如南瓜、胡蘿蔔、橘子等,可以補充維生素和β-胡蘿蔔素,幫助降血壓、降血糖,調節體重。還應該適量吃瘦肉,減少主食。而體質虛弱的人,需要補血益氣,可以多吃鴨血、排骨和動物肝臟。此外,還要多吃能保暖驅寒的食物,比如羊肉、韭菜、蘿蔔、生薑等。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一般營養充足、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另外加餐,只要調整食譜即可,也不需要天天吃。」
朱曉宏表示,食補不是越貴越補,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可能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證,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葯膳,「缺什麼,補什麼」,不要憑貴賤來分高低。
※過汗不貪色,過午不久坐,過秋不當客,說什麼意思?
※盜汗的男人,身上此處常常潮濕,越到下午越嚴重,為啥?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