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學者」的江湖:從帽子、待遇到「人才大戰」

「學者」的江湖:從帽子、待遇到「人才大戰」

導讀

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教授張雄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取消「長江學者」之類學者稱號評選的建議,在學術界引起熱議。建議提出,自「長江學者」設立後,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命名的學者稱號已達五十餘種,認為「名目繁多的學者稱號已失去其學術品位,更誘導學術界成了名利場」。

來源:中國科學報

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高等學校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的總人員數為85.2萬人。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講座教授。

一方面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學者頭銜,而另一方面依然是「僧多粥少」式的激烈學者競爭。

無數教授、講師、青年教師奔波在成為「學者」的這條路上,向著「傑青」「長江學者」等耀眼光環邁進,其中酸甜苦辣,局外人難以管窺。

中國「學者」有幾般?

中國各類學者稱號,從河流湖海到名山大川,再到名人軼事,構建起了學術界的江湖。然而,如今風靡大江南北的學者獎勵評選只有不到20年的發酵時間。

上世紀90年代,為改良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和實現現代化轉型,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也應運而生。

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了高校學者獎勵評選計劃的龍頭——「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切實吸引和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也引發了全國高校對高等人才的引進熱潮。

一般而言,計劃引進的學者包括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和青年學者三類人才,部分高校又進一步細分領軍人才、卓越人才、學科帶頭人等多個等級。通過查詢政府和高校官網學者計劃選拔相關文件,共收集112個學者計劃數據。

統計發現,全國學者計劃總體呈現中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陝西全省設立學者計劃個數最多,共有9個學者計劃。

全國各省份學者計劃數量

為「爭」人才,哪些省份和學校最「拚命」?

知識經濟時代,高水平人才即高含金量。各省市與高校提出優厚待遇,除了「學者」稱號外,更通過津貼、科研經費、安家費等招攬人才。

由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待遇條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徵。

在待遇指數地域化的熱力圖中,安徽省以2.58分排在首位,安徽、湖南、吉林、重慶、廣西等地也位居前列。

這些並非傳統意義上科教強省(區、市)的地區,以知識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通過優厚待遇吸引高等人才,以彌補地理區位的不足。

總體上,進行學者計劃選拔的高校屬於全國前列高校。

各省份學者評選的待遇指數

校級學者計劃學校類型

海歸、高學歷、Paper大神……就夠了嗎?

除去「長江學者」為國家級教育部直屬外,其他學者計劃分為省級、市級、校級和基金會管理四個層次。

由於基金會管理屬於個別情況(如仲英基金會管理的仲英青年選拔),本文主要圍繞校級、市級和省級三個層次討論。

然而,不同學者計劃雖然有明確的等級劃分,但不同等級間的評選條件並非呈差序分布。

首先,學科差異影響了學者申報的年齡門檻。

青年教師們需要和年齡賽跑,儘可能早地多做項目、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來取得成果,躋身「學者」之列。

此外,不僅是論文和專著,獎項與科研項目也是證明學術能力的重要指標。

「杏林」「金山」等少部分學者要求有獲得國家級獎項和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的經歷,大部分評選對於競選人的「獎項」和「科研」經歷則沒有明確說明。但這種文字上的「沉默」並不代表實際學者評選對獎項與科研不重視。

從全國來看,學者計劃的評選條件與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並無顯著關係,多呈交叉嵌入分布,總體上,東部評選條件高於西部。

各等級學者計劃評選的獎項與科研要求

各省份學者評選的條件指數

科研經費VS住房補貼,「人才大戰」還有哪些招?

為吸引人才,各省市、高校可謂亮出了「十八般武藝」。

科研經費的高低是吸引科研人才前往的重要因素。據統計,學者計劃中,自然理工科的平均科研經費(80萬元)為人文社科經費(30萬元)的近3倍。

省、市、校三級對於同一學科科研經費雖沒有明顯差異,但省級撥付經費仍略佔優勢。

不同級別的津貼與科研經費分配特點不同。

校級學者計劃呈兩極化分布,一方面由於是學校所屬的地方財政支持,優惠力度有限,津貼集中於0~20萬元,科研經費集中於0~50萬元;另一方面也有學校開出「天價報酬」吸引人才,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樹人學者」計劃為領軍人才每年提供40萬~50萬元津貼,瀋陽化工大學「騰飛」學者計劃為學科帶頭人提供每年80萬元以上的崗位津貼,為學術帶頭人每年提供50萬元以上的崗位津貼;河北工業大學「元光學者」為卓越崗學者提供每年100萬元津貼。

相比之下,省級學者計劃在津貼上比較平均,集中於10萬~30萬元間。

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有房才好安家,安家才好立業。

約30%的學者計劃都提及了一定程度的住房供給或補貼,其中超過80%都是校級學者計劃。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學者計劃根據學者個體情況提供住房或住房補貼兩種形式,最大化滿足學者需求。

在地域分布上,吉林、新疆、重慶、安徽和湖南等五省份的住房優惠最大。

在自由申報、公開競爭的學者評選機制中,機會的大門似乎對所有高校教師敞開。

而事實上,由於目前高校三六九等劃分的先天結構性優勢,評選中這種結構也被慣性考慮,各級學者的評選實則是從各高水平大學進行人才搶奪——提高人才門檻,也相應提供更優渥的待遇。

相對弱勢的學校憑藉出眾的學者待遇條件,仍有機會吸引一部分優秀科研人才入駐。

然而,一些高水平大學的學者評選更加偏好本校人才,註定高水平大學的科研人員更傾向留在本校。

如此,「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學術勞動力難以在市場供需調節下進行有效流動。

各等級學者計劃的津貼與科研經費分布

各等級學者計劃文理學科大類科研經費對比

學者計劃住房補貼情況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可彈鋼琴的3D印表機械手,科學家發現自由變形材料,G60科創走廊推出機器人產業聯盟等
韓國開設全球首家5G網路機器人咖啡廳,機器人裁判精準判分體操運動,全球首家智能機器人超市在武漢開業等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