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冬天絕對吃不到的美味,用油炸一炸,古代小孩都饞哭了

冬天絕對吃不到的美味,用油炸一炸,古代小孩都饞哭了

《詩經·豳風·七月》吟誦有:「五月名蜩。」蜩就是蟬。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經過少則數年,多則十幾年的成長後,蛻皮羽化為成蟲。儘管成蟲期異常短暫,僅有一個月的時光,卻也是天地造化之靈秀。

蟬外形其貌不揚:頭部寬扁、複眼突出、身披甲殼、腹有六足,成蟲還有兩對呈透明膜質雙翅。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卻對其偏愛有加,紛紛歌頌其渴飲清露、居高聲遠的高潔之志,如唐戴叔倫《畫蟬》詩曰:「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駱賓王詩曰:「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湖北石家河羅家嶺遺址出土玉蟬飾件

蟬屬於趨光昆蟲,因此根據其習性,很容易利用火光捕捉。古人捕蟬很早就採用「耀蟬」法,如《荀子·致士篇》記載:「夫耀(即照)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即在夜間樹下點燃火堆,然後用力振樹,蟬蟲受火光的吸引,成群而來。明代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記載:「(蟬)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謂之耀蟬。」

此外,也有用竹竿黏蟬的方法,漢代兒童已經精熟此道。王充《論衡·自紀篇》記載,王充幼年時,同齡的兒童無不喜歡捉雀、捕蟬之類的遊戲,但王充卻不肯從眾。邳州燕子埠出土的東漢彭城相繆宇墓,就有一組人物畫像石,圖像中正有表現兒童高舉竹竿伸向樹冠中捕蟬的場面。 時至今日,民間仍然保留這種兒童遊戲。

古人不但捕蟬,更有食蟬傳統,《禮記·內則》中羅列各色奉養飲食,其中就有蟬。古人將蟬奉為上品美味,《周禮·膳夫》記載周天子燕食的珍饈「百有二十品」就包括蟬。至今每年夏天,民間仍有「炸金蟬」小食,將未蛻化的蟬蟲,用鹽水浸泡清洗後,入油鍋中烹炸至酥脆。這道小吃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還兼有食療功效,徐州民諺就有食蟬明目退翳的說法。

邳州燕子埠東漢彭城相繆宇墓出土捕蟬畫像石線圖

傳統中醫及現代醫學均論證了蟬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蚱蟬氣味咸、甘,寒、無毒。主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殺疳蟲,去壯熱,治腸中幽幽作聲。」蟬羽化時脫落的皮殼稱為蟬蛻,也有藥用價值,《中國藥典》載:「性味甘寒,具有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可見,民間「食蟬名目退翳」的說法有一定科學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蟬雖富含蛋白質,但對於過敏體質的人,若食用這類異性蛋白可誘發不良反應。因此,金蟬味雖美,食用需謹慎。

原文作者:朱笛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9月刊《金蟬味美卻不可多食》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郎世寧的《海天旭日圖》畫的是什麼?與「蘇州片」有何關係?
【每日館藏】白瓷穿帶壺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