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東征陶謙的情節中,作者有三處虛構,其中一處錯得離譜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回,發生在曹操父親曹嵩被殺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陶謙和陳宮。原文如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盪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范縣、東阿三縣,其餘盡殺奔徐州來。夏侯惇、于禁、典韋為先鋒。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當有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操聞之大怒,使夏侯惇於路截殺之。時陳宮為東郡從事,亦與陶謙交厚;聞曹操起兵報仇,欲盡殺百姓,星夜前來見操。
操知是為陶謙作說客,欲待不見,又滅不過舊恩,只得請入帳中相見。宮曰:「今聞明公以大兵臨徐州,報尊父之仇,所到欲盡殺百姓,某因此特來進言。陶謙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義之輩;尊父遇害,乃張闓之惡,非謙罪也。且州縣之民,與明公何仇?殺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棄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復來相見?陶謙殺吾一家,誓當摘膽剜心,以雪吾恨!公雖為陶謙遊說,其如吾不聽何!」陳宮辭出,嘆曰:「吾亦無面目見陶謙也!」遂馳馬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的父親曹嵩過境徐州,陶謙派張闓率兵護送。隨之張闓見財起意,將曹嵩全家殺害。曹操聞訊後勃然大怒,領兵血洗徐州,九江太守邊讓率兵支援陶謙,被曹操所殺。陳宮原本與陶謙關係密切,得知曹操出兵徐州的消息,連忙勸阻曹操。不過,曹操並沒有聽從陳宮的勸諫,陳宮也因此覺得自己愧對陶謙,於是便投靠了陳留太守張邈。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陳宮口中的「好利忘義」,意為貪圖利益而不顧道義。這也要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小說中陶謙因為失察而導致曹嵩被殺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歷史上的曹嵩被殺是陶謙蓄意而為的。為了報仇,曹操血洗徐州,令徐州百姓膽寒。為了保住徐州,陶謙向盟友公孫瓚求援,公孫瓚派劉備率部來到徐州增援。除了劉備之外,再無其他盟友對徐州進行過支援。
小說中的九江太守邊讓又是怎麼回事呢?邊讓其人,在《後漢書》中有傳。他不僅是漢末名士,還擔任過九江太守一職,不過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已辭官不做,回到了家鄉兗州陳留,後來因為公開譏諷曹操被殺,此事與陶謙扯不上任何關係。
如果說對曹嵩及邊讓之死的虛構是為了情節需要的話,作者在這段故事中另外的一處虛構這體現了作者對漢末官職不夠了解的弱點。上面提到,小說中提到:「時陳宮為東郡從事。」這就是一處明顯的錯誤。從事這個官職起源於東漢,是州刺史的屬吏,按照當時的政區劃分,這個從事應當屬於兗州,也就是兗州從事。而小說中提到的東郡,是兗州下轄的一個郡,郡一級沒有從事這個職務,而應當是郡丞、功曹或督郵之類的職務。作者對漢末官職缺乏認識,這才會出現如此低級的失誤。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諸葛亮的一次小勝,卻變成了巨大戰果,為何還搭上司馬懿和張郃
※黃忠能與關羽戰成平手,為何贏不了李嚴,原來是個無奈之舉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