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梓東:溫故知新 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是當今中國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曲折的探索而做出的正確選擇,是新中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的重要標誌,這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正是在這改革開放的40年歷程里,中國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劃時代成就,完成了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性突變。非凡的歷程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既是偉大覺醒,還是偉大創造,也是偉大革命,更是偉大飛躍。
「道」為至善,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這是改革開放之「道」,並成為改革開放實踐的根本遵循,正因如此,改革開放才能夠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使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基」為牆始,在改革開放40年里,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率為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這既是改革開放之果,更是改革開放之基,還需要我們更加努力,繼續夯實。
「本」為根源,改革開放40年里,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這是改革開放之本,不可須臾或缺。
「魂"為精神,在改革開放40年里,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鬥志。這是改革開放之魂,我們必須「魂」「基」兼顧並舉,始終不能偏廢。
「策」為辦法,在改革開放40年里,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要精心制策,精準施策,使改革開放的成果不斷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凝聚了中國56個民族的智慧、心血、力量和汗水,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碩果。在改革開放40年里,黨和國家一直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民族工作領域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在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維護了民族團結大局,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是民族理論發展繁榮的時代,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為中國民族理論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毛澤東的民族工作思想為當代中國民族工作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政策基礎。
鄧小平同志從戰略高度強調了做好民族工作對多民族國家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逐步解決民族地區存在的各種問題。他明確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內涵和意義的認識。
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他認為,全黨都要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一是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二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他強調,要維護和加強全國各民族的大團結,就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明確了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具體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基本出發點和歸宿。民族地區地域廣大,資源豐富,潛在市場廣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基本內涵和特徵的認識。
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 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基本特徵的認識。他認為,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和民族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要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要堅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堅持維護法律尊嚴,維護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係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堅決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進一步深化了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內涵和意義的認識 。
習近平同志關於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他強調了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等重要觀點,闡明了「多元一體」的基本內涵,明確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要求。他認為,做好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拓創新,從實際出發,頂層設計要縝密、政策統籌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穩妥。他指出,做好我國的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善於團結群眾、爭取人心,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他要求要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把優勢資源開發好、利用好,推動產業結構上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逐步把旅遊業做成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他提出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增強各族幹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他強調,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係,我們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的民族工作、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區在新時代進入新的發展境界。在民族地區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堅持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有效激發了民族地區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創造財富自覺性和創新創業主動性,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黨和國家採取了財政轉移支付、對口支援、發展民族教育和衛生事業、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妥善解決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的補償問題、重點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特困問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政策措施,極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西藏通了鐵路,新疆有了高鐵,寧夏有了太陽能電站,內蒙古有了風力發廠,廣西有了近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電力、互聯網、硬化路、新農合、無線通信、廣播電視、自來水等連接或者覆蓋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村村寨寨,使許多少數民族人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等碩果累累,使廣大少數民族人民成為改革開放的真正受益者。經過扶貧攻堅,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5086萬人減少到2017年末的1634萬人,累計減少3452萬人,下降幅度為67.9%;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末的17.6%下降到2017年末的5.6%,下降12.0個百分點,扶貧開發成就舉世矚目。我國民族地區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靠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用勤勞、智慧、勇氣、汗水干出來的!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充分證明了《伊索寓言》中所闡述:「一致是強有力的,而紛爭易於被征服」的道理,一切使人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惡與丑。眾人團結緊,百事能成功,各民族人民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人心齊則泰山移, 人心齊則社會穩, 人心齊則邊疆固, 人心齊則國家強。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我們要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之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通過多民族共同團結奮鬥,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余梓東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精彩推薦
原標題:溫故知新 砥礪前行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首部《網路評論藍皮書》發布:揭曉中國網路評論11大特點
※「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