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303戶1050人,曾經的窮山惡水,如今的最美鄉村

303戶1050人,曾經的窮山惡水,如今的最美鄉村

堰河村位於谷城縣西南山區,隸屬於「湖北十大名茶之鄉」湖北省五山鎮,版圖面積只有12平方公里,有4個村民小組,303戶,1050人,擁有1200畝生態茶園。這些年來,堰河村注重環境整治,山林鬱鬱蔥蔥、小溪清澈見底,小樓白牆青瓦,環境乾淨清新,民風淳樸和善。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最佳宜居村莊、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單位等稱號,成為湖北省的明星村。

走進村子,若是看得仔細,不難發現農戶門前有兩個垃圾桶,一個裝廢紙、爛布頭、廢塑料等可回收垃圾,一個裝農藥瓶、廢電池等有害垃圾。這兩個為干垃圾桶。另外村民家裡面還有裝菜葉、茶根、剩飯、剩菜等的濕垃圾桶,用來餵養家畜家禽,或倒入菜地作處理堆肥。

與此同時,村裡在沿河兩岸、公路兩旁及農戶房前屋後廣栽香樟、垂柳、翠竹、桂花等風景樹和生態林,一方面明令禁止施用化肥農藥,只能施用生物藥品,另一方面拒絕窯燒黏土磚,只用環保免燒磚。

歷史上,堰河村原本是地少山多、資源匱乏的窮山村。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堰河村 「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因為砍樹買糧,砍柴燒飯,青山砍成了禿子山,一下大雨便形成山洪,兇猛渾濁的堰河為害一方。

堰河村黨組織發揮咬定青山,艱苦創業,務實擔當,敢為人先,不怕慢就怕站,小車不倒往前推的精神。發動全村群眾,開荒山,建茶園。幹部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三年下來,發展茶園1200畝,使茶業成為全村農民擺脫貧困的支柱產業。隨後又帶領村民栽種杜仲、杉樹、花椒、板栗等多種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實行立體開發,綜合利用。昔日的荒山禿嶺亂草崗,變成了如今的茶成壟、樹成行、果飄香的綠色銀行,綠色經濟成為全村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如今,堰河村農戶室內清潔整齊,廁所乾淨衛生,村組道路乾乾淨淨,村裡實現了垃圾歸點、柴草歸院、禽畜歸圈、青山常在、碧水長流,到處清清爽爽,賞心悅目。實行了村域居民點與田園、山林融合。無論在外觀還是經濟效益,都帶來了堰河村的大進步,大改觀。在旅遊、茶業兩大主產業的支撐下,養雞、養兔、養豬、養魚等專業戶應運而生,小賣部、專賣店、直銷點、小超市趁勢而建。留守老人和婦女都有了就業崗位。

正如堰河村老百姓說的那樣,堰河村掙的是環境錢,吃的是生態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堰河村之所以能夠「舊貌換新顏」首先在於當地黨組織致力於轉變思想求發展。以 「四個自信」「四個意識」,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特色農業發展的新思維。才讓當地的農業發展適應了新的要求,才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組織形式和推進手段,帶動全村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庄大道。

其次,事實證明以保護生態求發展是振興農村關鍵所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是農業、農村健康發展的基礎。以現代農業理念為引領,以生態旅遊開發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與鄉村旅遊業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以農業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生態農業園地。正是偃河村進入脫貧快車道的絕招。如該村的採茶、品茶、鮮果採摘、自釀美酒等項目,均突出以採摘體驗、觀光悠閑、生產加工為主題,讓遊客樂在其中、參與其中,提高了農民收入。

一個認真負責的黨員把心思放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致力強化服務求發展。認真學習國家的每項政策,並將政策用在對村民的扶持上。從統一安置到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在村居建設、脫貧規劃分別給予重點傾斜,保證村內特色點位的形成,推動了農民參與發展本村特色農業的積極性,完善了服務意識,提升了服務效率,最終實現了政策落實,規劃推動產業發展的「農村振興戰略」。

如今的堰河村,山水變成了風景,資源變成了資本,產品變成了商品,農民變成了股民,鄉村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完美得到了結合,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天如此美麗,明天更加美好。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九個簡單的中國字,形象準確地解答「怎麼活」的難題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