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個人的外貌是內心的顯現,從言語舉止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境界

個人的外貌是內心的顯現,從言語舉止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境界

一缽油的啟示

有一句話說「佛世六群比丘,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這個典故是從哪裡來的呢?在佛陀滅度後一百多年,也就是阿育王的時代,有一位阿羅漢,名叫優波毱多,具足六通,為大導師。他很想知道佛陀的殊勝相貌以及佛陀時代比丘們的威儀舉止。當時有一位老比丘尼,一百二十歲,年少的時候曾經見過釋迦牟尼佛。所以優波毱多就派弟子到這位比丘尼那裡,告訴她某一天優波毱多要來拜訪她。

在優波毱多未到時,老比丘尼先用缽盛滿麻油,放在門後。

優波毱多到了,慢慢推門進來,這缽麻油溢出了一些到外面,可是優波毱多並不曉得。

坐下之後,優波毱多就問老比丘尼可曾見過佛陀,佛陀的相貌、舉止如何。這位老比丘尼說,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威嚴,簡直無法形容。她說,她小的時候,有一天很多人喊著「佛陀來了,佛陀來了!」她一聽就跟大家到外面迎接佛陀。當她見到佛陀的光明,就立刻頂禮。當她頂禮時,頭髮上的金釵掉到地上。平時在這幽暗的樹林當中想找到地上的金釵是不容易的,可是由於佛陀身上有光明,照亮了樹林,使她能夠找到金釵。由於見到佛陀有這樣殊勝的相好光明,她就隨佛出家了。

優波毱多尊者又問:「佛陀在世時,比丘們的威儀怎麼樣?」她說:「當時比丘的威儀,每個人都比尊者您的威儀端嚴。為什麼?當時六群比丘也來過我這裡,卻未曾使滿缽的麻油溢出來,可見尊者您雖然是六神通阿羅漢,威儀卻不如佛世六群比丘。」

這一點就令我們感嘆,佛陀時代跟隨在佛身邊的出家人,即使最差的,也勝過佛滅度以後最有修行的修行人。由此也可以曉得,我們現在,處是五濁惡世,時是末法時代,以我們這種根機,與六群比丘當然絲毫不能比,而優波毱多已經是證果的阿羅漢,更不能比。可是如果往生極樂世界,在諸佛之王阿彌陀佛面前,在超越十方凈土的極樂凈土當中,怎麼不當下證入果位呢?

優波毱多這個典故,我早年看過,給我的啟示很大。想到當時的出家人,不管證果沒證果,他們的威儀舉止是多麼安詳、平和,內心是多麼專註、寂靜。一個人的外貌是內心的顯現,從言語舉止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境界。內心如果平和、寂靜、沒有雜念,他的舉止就比較安詳、溫和;如果言語舉止比較粗魯、躁動,就表示他內心是急躁、浮動的。所以,《宗風俗諦》寫道:「生活——簡單,樸素;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

學佛人,不管在家、出家,盡量要安詳、穩重,一方面從外表的行住坐卧來要求內心;另一方面可以晨起靜坐念佛,念到比較相應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一種寂靜,然後保持這種心境來為人處事。如果能這樣的話,語言就會比較親切和藹,同時也不會計較,不會推測他人的動機:這是從內心的寂靜顯現行儀的安詳。

這一缽油的啟示,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將它記在腦海中。

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禪和尚 的精彩文章:

觀世音菩薩專門為誦大悲咒的人發了四個誓願
告訴你如何廣積陰德,從現在開始積陰德吧!

TAG:一禪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