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獲取知識的效率已經越來越高,未來會怎樣獲取知識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根源。
在遠古時期,人類學習知識,只能靠生活的經驗,以及上一輩人的指教。不過,由於那時候的原始人還沒有語言和文字,所以人與人之間傳遞知識的效率極低。
後來,就像我們說的,語言出現了,我們的祖先可以通過語言的交流來傳遞知識。
然而,一個人終究不太可能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傳遞給下一代,總會有一些知識被遺漏,人類又要重新獲取這一部分知識。
因此,文字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困擾人類的重要問題,讓人類的知識能夠更好地完成代際相傳。通過把自己的知識完全記錄在文字上,即使自己的下一代沒有完全學習到,但再下一代的後人也有機會能夠學到。
可是,承載文字的工具太過於落後,導致文字沒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用。在兩千年前,絕大部分人類還都是文盲,一輩子沒有讀過書。
後來,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承載文字的工具逐漸普及。不過,文字的「複製」+「粘貼」過程,「粘貼」部分得以完成,「複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術發明,解決了「複製」的難題。
不過,人類獲取的知識,其實並沒有變快。
人類的知識獲取速度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第一次來自於文字的出現,第二次來自於學校的出現,而第三次,來自於電腦和互聯網。
小編又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寫文章時自然也要參考一些文獻。
而查文獻的方式,只要上網就可以了。雖然網路信息凌亂不全,但是還是有一些官方網站的知識非常靠譜,包括專門查文獻的網站(大學一般都有專門教大家查文獻的課程),還有就是很多網站的百科功能。
這些百科功能的一些信息雖然是網友編輯,但是都有標註,可以查到其出處。比如歷史人物或事件,每一部分都能查到是來自於哪一本書,而且是正史。
由於網友基數極大,因此,基本上來說,一個歷史人物所有的相關事件,都會被錄入百科詞條之下。
而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學習者不得不天天泡在圖書館,找尋不同的書籍,從頭翻到尾,非常辛苦(在此也表達對以前的大師們治學精神的極大崇敬)。
很多人瞧不起碎片化時代的知識獲取,也有人瞧不起從網路上學習知識的方式,然而,只要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找到正確的知識,建立知識架構,誰又能否認這是人類學習模式的進化呢?
不過,隨著人類學習模式的進化,人類要學習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同樣是物理,三百年前只要學會牛頓經典力學、開普勒三大定律,就已經是大神了。而現代的人,學會了量子力學、相對論,可能也只不過是個碩士。
就像羅振宇在2019跨年演講說的,早在兩千幾百年前,莊子就表示知識無限,而生命有限,實在學不完。
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
隨著不同領域的科學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精尖,人類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大神,必須要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
我們學習模式的進化速度,追得上科學進步的腳步嗎?
好在,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地進步。從莊子的年代到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從二十幾歲進步到七十幾歲,一個人能夠學習的時間獲得了大量的提升,才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
在未來,人類的壽命還會繼續大幅上升,一個人也會變得更加博學。
也許,學習的終極模式,真的可能會變成將晶元植入大腦,然後通過下載,瞬間掌握大量的知識。
未來的人類,真的從出生開始,就能夠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嗎?那樣的世界,是否還有意義和趣味呢?
(文章靈感來自於羅振宇2019跨年演講,也有一小部分例子取自其中,絕大部分為小編自己的思考和發散)
※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何海洋生物普遍比陸地生物大得多?
※宇宙的直徑到底是多少?科學家給出的數據準確嗎?
TAG:科學求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