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半夏用量不同,功效大不同

半夏用量不同,功效大不同

半夏的用量對臨床有重要影響,它關係到正確的配伍和治療意圖的實施。借本文,我們學習一下半夏不同用量的臨床功用。

半夏用量不同,功效大不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談半夏的用量

作者/牛元起

半夏的用量對臨床有重要影響,它關係到正確的配伍和治療意圖的實施。但古文獻中雖有一些示例,而深入研究,著重論述者不多,以致很少為人所注意。

況古今衡器幾番易制,南北氣候、習慣有別,所以究竟如何掌握,實難斷言。筆者根據古人的用藥比例,結合個人的診療實踐,將清半夏的用量分為三類,用於臨床,效果尚稱滿意,茲簡介如下。

對於脾不化濕,釀痰停飲,胃逆嘔惡諸證,一般可用9~15克

如二陳湯、旋復代赭湯、小陷胸湯等方。小半夏湯、半夏厚朴湯等一般也可用15克,但其用量應與生薑互參,基本持平,不能明顯高於生薑用量。因和胃化飲止嘔是姜夏相互為用,並非生薑佐半夏。旋復代赭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姜夏比例也應如此掌握。

對於心下痞結較甚、嘔吐較頑固、逆氣沖咽或不寐證,則應投以大量30~60克,甚至達120克(久煎)

吳塘就有「一兩降逆,二兩安眠」的論述。治療上述重症,不用大量不易顯效。筆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量不效或不理想,原方加大清夏用量而獲顯效的。所以只要認證準確,亦可徑用大量,不會有副作用,而且能縮短療程。

筆者曾以溫膽加秫米湯治療家母三晝夜目不瞑、不思食、無所苦證;以半夏瀉心湯治療左母心下痞滿,氣悶為之俯仰證;以生薑瀉心湯治療王某家屬痞滿、腸鳴、泄利證(查為菌痢),都是徑投清半夏60克,其它葯為一般量,一劑即獲顯效。

當然,如果把握不大可先少用,不效再加量,也是可行的。而且較為穩妥。

對於陰虛氣逆、脾虛生濕、胃氣獃滯諸證,應以半夏為佐、為使,宜投小量,6~9克。

如麥門冬湯、六君子湯等。尤其是肺胃陰虛者,其用量當寧小勿大。至於麥門冬湯原方,是以火逆上氣為主症,故半夏用量較參、草、粳米為多,但麥冬劑量遠遠高於半夏(以容量計為七比一)。這種病因、主症、藥量的匹配關係,確是值得注意的。然而,當今多用上方治療熱病後或雜病中的肺胃津傷證而上氣不著者,所以半夏劑量亦當大幅度削減。

筆者所言用量,僅是個人的膚淺體會,而且受所處地域之限。在此僅供參考。臨床還當因人、因地、因時具體掌握。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中醫雜誌》,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紅棗千萬不要和它一起吃,很多人都做錯了!
另闢蹊徑行——帶你走進不一樣的中醫藥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