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摧毀了一段婚姻?
無須再去討好對方,只需要盡情為自己創造豐盛、親密、流動的人生體驗。
——李雪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劇情: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那麼多,他卻背叛了我。也常有類似「當代陳世美」的新聞出現:妻子辛苦賺錢養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丈夫卻出軌,甚至要求離婚。
對此現象,大眾和媒體一致的聲音是譴責:這種男人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做道德評判容易,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永遠無法挽救一段關係。
究竟什麼在維繫兩性關係
01
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什麼在維繫兩性關係?
兩性關係,又叫親密關係。顧名思義,維繫兩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親密感。有親密感,兩性關係自然能維持下去;沒有親密感的婚姻,通常是兩種結果,出軌或離婚。
在我接觸的大量婚姻關係案例中,很多婚姻已經不再是親密關係,只是責任關係、付出關係、義務關係。
親密是什麼?是兩個人之間彼此有呼應,情感能量可以流動的狀態。
當妻子說想吃蘋果,丈夫立刻呼應,開心地把蘋果遞來,這就是親密。如果是妻子覺得有義務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樣,每天為丈夫、孩子削好蘋果,並要求他們必須吃,因為書上說蘋果營養豐富,可以補充維生素。這樣的過程中沒有親密,削一輩子蘋果,也不會創造幸福流動的感覺。
親密的能力
02
是什麼阻礙親密,讓許多婚姻變成「非親密關係」?
親密的能力,天然源於童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當嬰兒對母親微笑,母親也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這種情感能量的呼應,就是親密;當嬰兒哭泣,母親第一時間衝上前回應,安撫、陪伴哭泣的嬰兒,這就是親密;當嬰兒吸吮著乳汁,甜甜地在母親懷裡入睡,這就是親密。
悲劇的是,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製造「孤獨嬰兒」。有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原因,比如產假過短、隔代撫養等,也有現代「科學主義」製造的陷阱,比如科學哺乳、定點入睡、睡眠訓練(訓練嬰兒獨立自主入睡)。當母親背離了母性本能,不能按需餵養, 不能及時回應嬰兒,嬰兒與母親的親密依戀得不到滿足,不得不過早學會自我安撫,導致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聯孤島」。
失聯的孤島,因為過早失去親密依戀體驗,成年後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於是隨之發展出各種策略,心理學上叫作「防禦機制」,以避免在關係中被拋棄。
男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此外,常見的防禦機制還有:我若可愛性感漂亮,就不會被拋棄;我若高學識有涵養,隱忍克制,就不會被拋棄;我若足夠弱小,楚楚可憐,依賴對方,對方就會照顧我,不會拋棄我。
潛意識會帶來什麼惡性循環
03
女性如果帶著童年的烙印走進關係,很容易感覺到婚姻中的危機,就會付出得更多,然而越付出,婚姻危機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讀博,最後卻被丈夫背叛,並起訴離婚的溫州林女士。法庭上她的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細節上他感覺被妻子全家瞧不起。這些痛苦感受之前都被寫進信里,林女士看了卻跟沒看過一樣,為什麼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時忙著照顧家庭,沒有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記了。林女士的潛意識信念是:我只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就能維持這段婚姻。這個信念像魔咒一樣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讓她看不見真實的婚姻關係,看不見真實的丈夫。真實的丈夫從未嫌棄林女士的付出不夠多,而是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制的妻子,聽不見也看不見丈夫的真實需要。
真實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見,無法流動,情感的河流日漸乾涸, 出軌或離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內心深處渴望親密,就像魚兒渴望水一樣,在婚姻中總是得不到,最終只能外求。
付出感給對方帶來的內疚,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親密關係的殺手
04
當一個人在關係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 道德資本越高,關係越趨近死亡。付出感必然伴隨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
如果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犧牲,就意味著「我不愛這個關係」。若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輩子都沒有愛過你」。
想像一下,女人遇見商場打折,瘋狂購物一天下來腰酸腿痛,就算大多是買給家人的東西,這個女人也不會抱怨說:「我今天為了這個家付出,非常辛苦。」因為女人愛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悅。同樣,真心愛一個人,花三個小時為其準備晚餐,心裡也甜蜜蜜,就連為對方熨燙衣服,也是一種享受。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享受當下不大可能,偶爾發發脾氣、抱怨幾句在所難免,但整體上,心中有愛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為對方犧牲和付出,因為這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體驗。
如果體驗不到愛的流動,那麼為這個關係做任何一點事情, 都是在損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們會期望對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離開,因為已經為對方損耗太多。
如果你經常在關係中覺得自己在犧牲和付出,有怨氣產生, 那就需要仔細地覺察一下,你的潛意識是否被「魔咒」控制著。一旦發現自己有付出感,就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創造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做這件事情,是我自己想要的嗎? 比如做飯時,發現自己在抱怨油煙,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做這頓飯嗎?如果想要,就帶著愛,享受自己給家人做飯的感覺;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賣,也是很好的選擇。同樣做一件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是活在為別人付出的妄想牢籠里,還是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當我們能夠從潛意識的「魔咒」中醒來,成為一個心理上的成年人,為自己創造內心真正想要的生命體驗,自然能夠建立起親密流動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再是那個潛意識裡恐懼隨時被拋棄的孩子。成年人之間,不存在拋棄與被拋棄,只存在合適與不合適。無須再去討好對方,只需要盡情為自己創造豐盛、親密、流動的人生體驗。
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持續說出真相,直到眾人皆贏
著名心理學者、暢銷書作家李雪 剖析人生真相
武志紅、尹建莉、張德芬鼓掌推薦
李雪《走齣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