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訪嶗山太清宮方丈李宗賢道長:大道之行,啟後承先

訪嶗山太清宮方丈李宗賢道長:大道之行,啟後承先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古往今來,道家洞天福地,不因一塊天地而有名,往往因神道所在而有之。而巍巍嶗山,兀立古今,因為眾多祖師「得道在嶗山」,所以嶗山就成為道人們情有獨鐘的風水寶地,其歷代神仙祖師學究天人,證悟妙境,皆以清靜心智慧力而在此傳佈道音,因之嶗山道教底蘊深厚,高道大德名士輩出,宮觀勝跡星羅棋布。欣逢盛世,國泰民安。道脈永固,薪火相傳。

問:李方丈您好,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我們知道,嶗山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歷史,加之嶗山地處黃海之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事實上,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自古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尤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所以,最開始我想請您給我們描述一下嶗山道教現狀及其發展脈絡。

答:嶗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雲集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至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嶗山之盛名,正是得益於嶗山的道教。根據史料記載,最早來嶗山修道的是西漢年間的江西瑞州府人張廉夫,他是黃老道的信奉者,曾任漢景帝朝大夫,後辭官歸隱,修道於終南山。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張廉夫來到嶗山,在老君峰下選擇背山面海處建茅庵隱居修道,並授徒祭拜,具備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其時距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的時間還要早282年。所以,張廉夫被奉為嶗山太清宮的開山始祖,而嶗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羅浮山道士李哲玄來嶗山太清宮,建三皇殿,供奉中國古代的三位傳神人物:伏羲、神農、軒轅。事實上,嶗山道教的興盛開始於唐宋年間。唐朝末年,嶗山太清宮迎來了第一位受過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後周太祖郭威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長壽道人,在世112年,最後羽化於嶗山太清宮。

截至北宋年間,嶗山有四處道教宮殿,即太清宮、太平興國院、上清宮、神清宮。宋朝以來,嶗山的道教宮觀建築一改前貌,建築規模和氣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當時全國範圍內堪稱首座。南宋金元時期,身為全真掌教的劉處玄、丘處機相繼東來嶗山傳教,使嶗山各宮觀正式歸宗於全真派。劉處玄入住太清宮講道談玄歷時兩年,因而使得太清宮成為劉祖所創隱山派祖庭。其後,作為全真掌教的丘處機又分別於1205、1209年兩次登臨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尤其是成吉思汗敕封丘處機為「神仙」,賜以金虎符令掌管天下教事後,嶗山道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自此,全真道大興於天下,全真七子的門人弟子紛紛來嶗山建宮立院,元朝所建廟宇有:華樓宮、玉清宮、聚仙宮、黃石宮、遇真宮、凝真觀、大嶗觀等。其後,眾多名道慕名而來,如明代張三丰、徐復陽、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居住修行。

延至明代,嶗山一派宮閣壯麗,氣象莊嚴,晨鐘暮鼓,信眾雲集,為一方之勝,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名庵」之繁榮,從而達到鼎盛。到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已多達近百處,清代褚守持、王良輝、韓謙讓等高道也都先後任太清宮住持。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衝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道教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目前,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等。

眾所周知,山東是全真教的誕生地,在過去,嶗山太清宮一直是全真教的傳播中心,可以說,嶗山道教的興衰與全國道教的發展歷程是一致的。作為中國最大的海濱道觀,嶗山太清宮於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1989年由政府撥款對三清殿、東華殿和王母殿進行了修繕;2001年,嶗山太清宮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增建了山門、鐘鼓樓、元辰閣、元君閣、混元殿、文昌殿、財神殿等殿堂建築;至此,嶗山太清宮內的殿堂總數達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達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嶗山太清宮就建築規模而言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本文採訪者 ,徐志波。採訪對象, 李宗賢道長)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若沒有努力當下,就會錯過未來的好風景
只有現在啟程,才會有明天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