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的兒童教育,不拼起跑線

日本的兒童教育,不拼起跑線

撰文/唐辛子

中國與日本這兩個國家,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常在相同的膚色之下,隱藏著不同的大腦。各自的思維方式會非常不一樣。有時候甚至是背道而馳。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國家的人都熱愛學習,注重教育。於是,中國開始流行知識付費,而日本則在準備教育免費。從2019年10月開始,日本的幼兒教育將全面實施無償化,還計劃2020年開始實施高等教育無償化——年收低於270萬日元的困難家庭,上國立大學不僅可以全額免除學費,還能每月獲得生活補助。

日本將推行的幼兒教育免費政策(圖片來自網路)

知識付費當然不是壞事。尤其從掌握知識就是為了創造財富這一價值觀出發,付費購買知識,更是理所當然。至於日本的教育免費,無非是日本政府渴望日本國民多生孩子,所以硬著頭皮為孩子的教育創造條件。之所以說「硬著頭皮「,是因為日本政府真的沒什麼錢,所以只能夠拆東牆補西牆。

例如在教育免費的同時提高稅收——2019年10月,伴隨著日本幼兒教育免費的,是消費稅從現在的8%提高到10%。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只是一個負責分配羊毛的中介。那些用來進行免費教育的錢,其實都是需要老百姓自己掏腰包的。當然,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是:羊毛必須取之於羊也用之於羊。

日本將消費稅提高至10%(圖片來自網路)

話題扯遠了。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想討論日本的羊毛,而是想聊聊日本的教育。因為不僅知識付費和免費教育這兩點不同,在兒童教育理念上,兩國思維也不一樣。日本沒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因為日本父母們認為:人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線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整場人生馬拉松中,一個人奔跑的體力與耐力。與漂亮的起跑相比,持之以恆地奔跑到最後,才更為值得稱道。

所以,雖然日本的幼兒教育和保育馬上要免費了,日本的年輕父母們卻未見得個個喜氣洋洋。因為對許多日本家庭而言,比起花錢讓孩子早早坐在教室里接受各種智力教育,讓孩子去接受不花錢的「原體驗」顯然重要得多。

所謂「原體驗」,簡潔地說,就是讓孩子去體感自然最本真的狀態。更具體地說,讓孩子們去體驗風、體驗火、體驗水,體驗泥土沙石、體驗森林樹木,與小動物親密無間——這些都屬於「原體驗」。

例如,大人若是想要孩子知道什麼是「風力」,若是只讓孩子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然後告訴他「風力是指風吹到物體上所表現出的力量的大小」——這樣的定義式教育,顯然過於偷工減料。對孩子而言,也乏味無趣得很。生動有趣的做法,是領著孩子到山野去,去攀登上山頂,迎著撲面而來的風,大聲對孩子說:「來,張開你的雙手,擁抱風吧,你擁抱住了嗎?感覺到風的力量了嗎?」

這就是「風的原體驗」。雖然鮑勃·迪倫傷感地唱出過「答案在風中飄」這樣的歌詞,但在風的原體驗中,孩子們得到的答案是喜悅與自由——擁抱風的喜悅、以及對於「風」的種種腦洞大開的想像之自由。

孩子們的老朋友、人稱「宮老爺子」的動漫大師宮崎駿,就是一位「原體驗」的絕對支持者。宮老爺子曾經畫過一幅畫,畫面上是他理想中的幼兒園:每一道樓梯都長得像滑梯,每一間大房子里,都被泥土堆出了山丘和山坡,孩子們在房間里挖土,在泥巴堆里滾上滾下,從一個房間滑到下一個房間……,而大房子外面,有孩子在生火,也有孩子在滅火,還有孩子在飛刀削樹枝,再有一群孩子則在快活地爬樹。在這幅畫的旁邊,寫著宮老爺子的內心獨白:

這是一個讓孩子們入迷的幼兒園

住在這附近的孩子,不管是誰都可以進來玩

這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們使用渾身的感覺,去活動身體的地方

是一個將混凝土和塑料藏起來

可以讓孩子們接觸到土與木、水與火這些生命物體的地方

我要造一個讓孩子們來了就不想回家的幼兒園

泥土的氣息、樹木的呼吸、火的熾熱、水的流動,這一切,都是生命最初始的原動力。孩子們應該從火烤的灼痛中、從摸爬滾打的擦傷中,去獲得一些能夠承受的疼痛體驗,並從中見證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癒合能力,由此獲得某種信念與信心。

在這樣的「原體驗」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幼年時所獲得的對於自然的感受力,將令他們的內心永遠充滿活潑的生機,並一直陪伴他們到成年甚至老年——這一點,只要看看日本的那些兒童繪本作家們就知道。日本的兒童繪本作家,不是叔叔阿姨級別,就是爺爺奶奶級別,但他們始終懂孩子,無論多大年紀,都能夠創作出深受孩子歡迎的繪本,就連大人們閱讀他們的作品,也會獲得重返童年的感動。因為他們童年所接受的「原體驗」,令他們從自然的感受力中所獲得的心靈活力,不會因為歲月增長而磨滅。

這樣一種與自然相通的豐富感受力,也是好奇心的起點,和創造力的源泉。因研究藍色LED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村修二,幼年時生活在交通不便的佐田岬半島,島上沒有任何早教班,只有無盡親近自然的「原體驗」。走出家門就到了海邊。白天在海邊玩沙子、在礁石縫隙里釣魚,晚上則躺在海邊仰望星空。成年之後,中村修二因研發出藍色LED而被稱為「藍光教父」。而那些美麗的藍色光源LED,和他幼年時在家鄉海邊仰望過的大海星空一模一樣。幼年時代的「原體驗」,是中村修二研究動力的原點。

中村修二

這樣一種與自然相通的豐富感受力,是坐在教室里接受智力教育、或者被無機質的電子產品所包圍的孩子所永遠無法擁有的。

所以,日本的天皇夫婦在多年前初為父母時,送給他們的長子、也就是今年5月1日即將登基成為新天皇的皇太子德仁的周歲生日禮物,是一個沙坑。宮中侍從記錄說:當年幼小的皇太子,在得到那個由父皇和母后親手挖出來的沙坑之後,每天拿著鏟子和小桶,在沙坑裡玩沙子、玩泥巴,玩到不亦樂乎。大冬天小手凍得通紅,著裝也遠比大人還要單薄,但依舊元氣十足,健康得很。

1961年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而等到皇太子德仁開始上小學時,天皇夫婦贈送給兒子的入學禮物,則是宮中庭院里花壇的一個角落——年幼的德仁可以在那個角落裡種植自己喜歡的花草,並親手負責培育那些花草長大。雖然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缺少普通人所擁有的自由,但天皇夫婦依舊盡一切力量,要讓皇太子的童年擁有「原體驗」,從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收穫豐富的感受性,從而成為一個溫和寬厚、內心柔軟的人。因為溫和所以強大,因為柔軟所以堅定——這些看似矛盾的組合,就如同菊與刀一樣,正是和文化傳統美學的核心。

而且,日本是個多神教的神道國家,山神、海神、島神、氏神、灶神、立神、衣神、酒神……,各種各樣的神加起來號稱為「八百萬神」。神無處不在,隱藏於自然的一土一木、一沙一石之中,因此,兒童與自然的「原體驗」,那不僅僅只是「原體驗」,還是「神體驗」。也因此,當「原體驗」的孩子們喜滋滋地抱著幾個樹墩回家,又或者從口袋裡掏出一把又一把的小石子,寶貝般地珍藏在自己的房間里時,他們不會受到大人們的訓斥。通情達理的母親們,甚至會和她的孩子一樣變得目光虔誠,小心翼翼。因為,那些樹墩的縫隙里、小石子的心臟里,說不定正居住著一個在伸懶腰的小神仙呢!

show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傳統媒體營造的世界已崩塌,新聞遊俠時代開始了
40年,我的音樂流水賬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