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對官員們的最高賞賜,抬旗改籍,到底有什麼作用?
在前兩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清朝時期的一些制度和賞賜的標準。例如黃馬褂和三眼花翎等物品等等,其實,在清朝歷史上,除了賞賜上述的物品之外,其實還有抬旗。對於那些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官員們來說,清朝皇帝一般會使出最後的一招,那就是抬旗。例如大將年羹堯,雍正皇帝把年羹堯編入了漢軍鑲黃旗。那麼,抬旗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我們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統治的末期,盤踞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開始於明朝對抗。當時,由於後金政權的人口太少,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爾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編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紅旗。正黃旗和正藍旗。後來,又增加了鑲紅旗、鑲藍旗、鑲白旗和鑲黃旗。在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屬於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個旗的地位比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清朝的建立和勢力的擴大,逐步出現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
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滿洲八旗,但由於屬於清朝建立的基礎力量,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地位明顯高於後來的漢人。由於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後,不得不重用那些漢人官員們。在很多重要的崗位上,基本上是一個滿洲官員和一個漢人官員共同擔任。滿洲官員的地位高於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員的地位最尊貴。如果幾個官員有不同的意見,則以滿洲官員的意見為主。在官員的選拔和升遷上,朝廷會優先考慮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出身的官員,這對很多人的誘惑力很大。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覲見乾隆皇帝時,和珅總是自稱「奴才,」紀曉嵐則一直稱「臣。」不要感覺奴才不好聽,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於漢人官員則沒有這樣的權力,各方面都不如滿洲官員。對於那些功勞卓著的漢人官員,清朝皇帝除了賞賜黃馬褂和花翎以外,還會把漢人官員抬旗,就是把籍貫編入漢八旗。不要小看這一點,這直接改變了官員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將年羹堯,由於年羹堯戰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堯編入了漢軍鑲黃旗,已經屬於很高的檔次。
即使是那些滿洲官員們,其實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員待遇都不一樣。對於下五旗的官員們來說,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勞,皇帝會把這些官員編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鑲藍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實權以後,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編入了鑲黃旗。進入了上三旗以後,在各方面與其他官員都不一樣。在清朝的末期,曾經鬧出了一個大笑話: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後,率領湘軍的文武官員前往京師覲見兩宮皇太后。湘軍的大將鮑超是一個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們自稱「奴才,」自己也跟著自稱「奴才。」
結果,滿朝的官員們哄堂大笑,嘲笑鮑超不懂規矩。由於手下的無知,搞得曾國藩很沒有面子。當時,曾國藩一直稱「臣」,證明自己還是一個外人。起初,咸豐皇帝在臨死之前曾經表示:誰平定了太平天國,就冊封誰為王。但最終是漢人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清朝最高層這次失言了,僅僅冊封曾國藩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遠。與曾國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於擊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統治,咸豐皇帝加封僧格林沁為親王。由此可見,不同出身的官員,待遇上確實不一樣。
※甘肅省的省會,原本在西部的張掖,為何遷往了東部的蘭州?
※鴉片戰爭與抗日戰爭,同樣危急,到底誰與對手的差距更大?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