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無昏君,卻為何出不了一個有國際視野的皇帝?
談及清朝,有一個話題為專家津津樂道,即: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
既然清朝無昏君,這就說明了清朝皇帝質量很高。然而,縱觀清朝268年,卻為何出不了一個有國際視野的皇帝?不求彼得大帝那樣的超級國際視野,但求哪怕稍微有一些國際視野,或許中國也不會有近代慘不忍睹的屈辱。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國際視野」,是指有一定的國際眼光,做出一些符合國際化大勢的舉動,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清朝最出名的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皇帝中,乾隆自不必說,馬嘎爾尼訪華使團到來時,乾隆卻對英國人幾乎不了解,甚至以為是「藩國上貢」,殊不知當時英國面積比清朝還要大,這充分說明了乾隆幾乎沒有一點國際視野。
康熙愛好西方科技,手下還有西方傳教士,那麼應該有國際視野了吧。其實,只要看一看康熙對中國海船的限制,如何對待俄羅斯,就明白了他的國際視野。如果是前期,還可以用鞏固統治來說,無暇國際視野,但中後期穩定了之後,也沒見康熙有什麼「國際性」的舉動。
至於雍正,一部《雍正王朝》,讓大家重新認識了這一皇帝,如今被譽為「改革皇帝」,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等。然而,徹底的閉關鎖國,就是雍正搞出來的,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了雍正的國際視野。
不客氣的說,從順治一直到溥儀,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有國際視野,即便是晚清的光緒,從百日維新上來看,也幾乎沒什麼國際視野。
有人說,這是對康熙、雍正等皇帝的求全責備。在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的皇帝,也沒見什麼國際視野呀。
誠然,換一個漢人皇帝,也未必做得多好。然而,問題並非在於這一個假設,而在於如今史學界明顯忽視了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本來歷史重任——順應世界大勢,帶領中國富強,但他們卻選擇了愚蠢的故步自封。在這一種情況下,卻還給予他們崇高的歷史地位,顯然不太合理。
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到了清朝時期,世界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全球化已經形成。這時,任何一個英明的君主,所要做的事情,必然是革新進步,順應世界潮流,為未來打下基礎。比如,俄羅斯、英國、法國都是在康熙時代崛起,在各自國王帶領下,進行了奠基性的革新。
讓人遺憾的是,歷史把康雍乾等清朝皇帝推到了前台,他們本該順應世界潮流,帶領中國走向世界、奠定列強的基礎,然而這些被稱讚的皇帝,卻一次又一次的浪費機會,愚昧的選擇故步自封。乾隆死後40年,中國被英國輕鬆大敗。從此,中國迎來近代最屈辱的一頁。
那麼,清朝無昏君,卻為何出不了一個有國際視野的皇帝?客觀的說,這一話題很大,涉及面太廣,很難全面的回答,各位讀者朋友,對此有什麼高論?
需要說明的是,不要拿中國文化保守來說事,中華文明中有「時移世易」的傳統;也別拿「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樣是東亞文化的日本能明治維新,就說明了這一點;更別拿中國老百姓來說事,改革開放之後的百姓世界視野,也足以證明中國老百姓接受世界新事物的能力。
※康熙不修長城,果真做到了嗎?別再被騙了,這才是真相!
※漢唐有房玄齡,明朝有張居正,為何清朝只有「皇帝英明」?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