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018「教師書房」智慧引領 照亮生活

2018「教師書房」智慧引領 照亮生活

站在戊戌年歲尾,俯仰之間,華年遠去,靜言思之:春榮秋盛,夏肥冬藏;讀書的記憶更是美好而又豐滿。

回首2018年,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在30多期的「教師書房」里呈獻了百餘本照亮教師生活的好書。這些精彩紛呈的精品之作,不但以豐富的教育智慧引領教師精神成長,還拓展了教師的閱讀領域,為教師專業閱讀提供了指南。

關鍵詞

首席·細節·立場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養者。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故而,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根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書中說:「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建立理想的家庭,建立父母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理想關係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堅定地相信,家庭——這是海浪中美麗的神話般的浪花,如果沒有這種人類的美的神秘力量,學校的作用將會永遠停留在初級教育的水平上。」

在《探索與創新》(12月10日10版)一書中,鄭建業為我們全面解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精髓。其中,「愛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終生篤行的信條,但他還主張: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驕縱的、專橫的、販賣式的愛,而是明智的、睿智的愛。

而對師愛,從教70年始終奉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信條的顧明遠先生有著獨特的認識:「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不同於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愛是體現了對人類的愛、對民族的愛、對未來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無私的愛。」(《顧明遠教育思想研究》11月26日10版)

家庭教育思想,可以通過宏大、嚴謹、深刻的理論來架構,也可以從生活細節中提煉。在《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11月19日10版)一書中,高閏青從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活細節中提煉出四個家庭教育的判斷:習慣養成是人格完善之基,認知發展是智慧開拓之路,家庭影響是生命成長的關鍵,親子關係關乎孩子的精神品質。

波蘭現代教育先驅雅努什·科扎克說:「整個現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當一個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壓制,用強硬的手段毀滅孩子內心的自由和意志、堅毅的靈魂以及他渴求和企圖的力量。」(《如何愛孩子》3月26日10版)

從書中我們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多麼希望家長不要用自己的某種喜好或衡量標準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啊!科扎克把「從父母的立場」轉換為「從孩子的立場」,而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說,從根本上解決了從誰的價值立場回答「如何愛孩子」的主體性問題。

關鍵詞

課程·課堂·語文

新課程改革,湧現出眾多新概念。如果教師對新概念認知不清,勢必影響改革效果。

成尚榮在《課程透視》(11月5日10版)一書中用精當的比喻解讀了「課程」。「課程」即跑道。「比賽有終點,課程應有鮮明的目標;比賽要按照規定的跑道進行——課程應有計劃性;比賽是一個過程,賽手的狀態和感受各不相同——課程要關注過程及過程中的體驗;比賽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但它離不開規定性——規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結合構造了課程完成的意義。」

作者提醒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裝有該門課程的「施工圖紙」「精神圖騰」「遠程圖景」。

新課程改革離不開課堂研究。在《讀懂課堂》《課堂研究》《課堂轉型》(10月8日10版)三部曲中,鍾啟泉聚焦了課堂為何要變、如何變、變成怎樣等一系列關鍵議題,提出了從理解課堂到研究課堂再到課堂創造的線索,從教與學開始的地方出發,系統地推動課堂世界變革性與反思性的實踐。

作者反覆重申了「素養本位」和「能動學習」的涵義,指出要實現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對所學的綜合的應用、實踐乃至新的創造,就要突破以教為本的自命真理,真正基於學習者自身學習經驗積累並發展一種「主體性覺悟」,通過深度理解和對話體驗,實現有機體動態的自我調適與新知生成。

新課程改革,語文學科首當其衝。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課程改革起著壓艙石的作用。

語文是什麼?最應簡單明確,但卻弄得越來越複雜了。究其原因,竟是諸多專家以「一己之見」給它強加了很多的「內涵」。我們還是歸於「簡」吧。

賈志敏以樸實的文字闡明自己的語文立場:「教學不需要『出新奇』,更不需『擺噱頭』。簡簡單單教語文,一心一意為學生髮展服務。」(《積攢生命的光》11月19日10版)語文,就是要教學生讀好書、寫好字、說好話。概言之,傾聽與表達,始終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要素。

為什麼許多大學教授格外關注中學教育?原因不言而喻:我們的中學教育,存在不少問題,而大學往往是這些問題集中「發作」的地方。

陳平原在《六說文學教育》(7月2日10版)一文中呼籲:「『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讀書識字,還牽涉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他說:「學習本國語言與文學,應該是很美妙的享受!」「語文之美」蘊含著「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語文之責」則在於「不僅是讀書識字」,還在於「引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

然而,我們很多語文教師早忘了「語文之美」和「語文之責」。為此,陳平原痛心疾首:「如果連語文課都講得嚴絲合縫、板上釘釘,絕非好事情!」

關鍵詞

新教育·新學校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教育就是一條朱永新發起的新教育人走出來的路。

為了讓教師和孩子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發起了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十大行動」為途徑的新教育實驗。(《朱永新教育演講錄》10月22日10版)

「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傾聽生命拔節的聲音。」「做新教育,獲益最大的,也許不是學生,而是我們自身。」這就是朱永新理解的教育之道。

新教育人力圖實現「四個改變」: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科研的範式。

以「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螢火蟲精神開展閱讀推廣的作家童喜喜在《十八年新生》(4月16日10版)一書中再現了自己「半路出家、偶遇教育、傾心閱讀推廣、參加新教育、推動新教育」的心路歷程。

從作家到教育專家,童喜喜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提高到更大的層面上來進行解釋和推廣,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動」由教室提升到學校再到區域,讓這三者協同推進行動的落實。於是,新教育實驗十大行動2.0版《智慧行動創造教育幸福——新教育實驗十大行動理論與技巧》(10月29日10版)問世。

新課程改革必然要有新學校出現。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其新書《重新定義學校》(4月16日10版)中,通過對2012年到2016年大膽改革實踐的梳理,用翔實的行動報告向我們展示了新學校行動研究的偉大圖景。

在梳理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時,李希貴認識到,選擇的過程必須最終走向對每一名學生學習的順應。十一學校的學科課程多達265個,但這種課程體系僅僅實現了第一個目標,也就是順應某一類學生的學習。下一個目標是讓課程適合每一名學生。十一學校的目標從「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變為「創造適合每一名學生髮展的教育」。

傳統學校,講究因材施教,其實是教師主觀上的因材施教,當一位老師面對全班學生進行一樣的教學時,他是沒法真正了解學生的,他看不到真實的學生。十一學校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當近300門課程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選擇的時候,老師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樣的學生,有了實現因材施教的可能。

在新學校的體系里,把課程作為學校的產品,以此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唯有如此,我們才會正確定位我們的教育,也才會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追求。

關鍵詞

成長·讀書·寫作

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於讀書與寫作,這是基石,是不二法門。

「閱讀的關鍵人物是教師。沒有教師對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沒有師生的共同閱讀,就很難形成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朱永新在《中國新教育》(9月3日10版)一書中如是說。

讀書是天下最美好的事,人一生應「一以貫之」。讀書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尋找教育的源頭活水,是為了生成新的教育智慧,是為了把最新鮮的東西帶進課堂,是為了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是為了構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更是為了發現教育之亮光。

在大多數教師眼中,教師寫作是為評定職稱而寫,為發表文章而寫……朱老師認為:「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教師專業寫作是為了服務於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圍繞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生命成長,陶繼新在《做幸福的教師》(10月15日10版)一書中深談了三個問題:讀書,寫作,生命修行。

作者提醒我們,閱讀是在「道」的層面行走,是能夠改變生命狀態、提升生命質量的高層次的閱讀。要注意「成長必需」「取法乎上」「疏離浮躁」「讀教結合」「深入閱讀」等。

寫作是生命發展的精神收藏史。「寫作,也要務本,本立才能道生。什麼是本?閱讀與誦讀是本,生活也是本。」他反對過分的「語言雕琢」,反對「內容虛假」,提出「以術求道」「以質求道」。

在《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4月9日10版)這本書中,於永正為我們樹立「做終身成長者」的好榜樣。

已故的於永正老師把閱讀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口袋裡常裝著筆,隨時記下瞬間的思維。在閱讀中一有所得,便努力付諸實踐,讓理論轉化為行動。

令人敬佩的是,於永正老師在取得特級稱號後,將此作為新的起點,他所寫的很多教育教學文章,多是在評上特級後。他提煉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五重教學」特色,也是在「特級後」的多年實踐中形成的。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王維審在《尋找不一樣的教育》(4月9日10版)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教師成長的另外一種途徑:「教育敘事,可以幫助教師找到教育困惑中的出口,尋找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向。」普普通通的教師,如果能善於捕捉教育生活中的小故事,適時把自己「融入」到故事裡,以最貼近自己的方式來呈現教育問題,讓簡單的衍生厚重,讓平凡的生成意義,讓清淺的蘊含深刻,那麼,通過寫這樣的教育敘事,也能成長為優秀的教師。

「物以終為始,人從故得新。」

我相信,2019年,「教師書房」依然會拒絕平庸,拒絕淺薄,拒絕浮躁,繼續秉承「教師視角、專業閱讀」的宗旨,不遺餘力地用好書點亮我們的智慧,陪伴我們的成長。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7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閩南理工學院舉辦建校20周年慶祝大會
天津科技大學:《中國教育報》走進優秀學生宿舍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