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太酷了,排片不多,大家抓緊看
我看完《四個春天》後在微博上說,我只推薦給我最好的朋友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昨天有朋友讓我推薦院線片,我毫不猶豫推薦了這部。
不僅僅是因為它在First青年電影節中獲得了最佳紀錄片。
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打動我。電影的部分有導演的採訪,大家看完可以去豆瓣看,我說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首先是導演陸慶屹的創作過程。
導演和很多人一樣,是一個北漂,每年回家用影像記錄父母,持續四個春季,就形成了這部風格獨立的私人影像作品。
這件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至少我沒有這個習慣,我雖然偶爾會給父母拍攝一些照片,但是要持續的記錄他們,我不會。
每年回家,也只是例行公事,匆忙回家之後,然後象徵性的團聚,再離開,一個春天,二十個春天都是這樣過的。
我們覺得這是生活的常態,但是那些流逝的日常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導演可貴之處是他記錄了他父母的日常,並將這些瑣碎呈現。
更可貴的是,他的父母都是非常有趣的人,這也讓這部影片充滿了歡笑。其實早在20年前,導演父親就有用影像記錄的習慣。這個習慣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觀影的過程,影院不斷爆發笑聲。
因為有趣,所以導演才有這顆敏感的心,並開啟他的自由創作。
我們跟隨導演的鏡頭了解了他的父母,這不是擺拍,更多的是有一種生活的賢者之氣,他們對鏡頭不陌生,自然,真實,你會發現四個春天的創作成了一個必然。
「人無藝術身不貴,不會娛樂是蠢才」。
他父母一身的藝術細胞讓這部影像更生趣盎然,充滿活力,藝術在這個縣城充分的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讓我們看到了我們不曾看到過的父母相處模式。
這種關係我是羨慕的,父親在學電腦剪輯,母親在這邊做鞋,一屏下呈現了現代生活下的「田園牧歌」。
這種恬靜和淡然,是這一對老夫妻的相處哲學,母親給父親理髮,父親給母親染髮,這種日常都讓人感動。
這種感動又如此的真實的刺激到我。他們去山上采蕨菜,做臘腸都是生活禮葬。
節奏是從第三個春天變化的,他平靜的記錄了自己姐姐的去世。
這一段尤其好,這一家人都無比的冷靜。母親和父親並沒有表現出悲慟,至少鏡頭下是沒有的。對於生死,好像他們比其他人接受的更快。
因為有前兩個春天的鋪墊,我們能更了解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態度。
他姐姐在飯桌上講的和他弟弟的笑話,母親對於新事物的好奇,父親和母親背著登山包的擺拍,這些都形成了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包括生,也包括了死。這種對於死的「不正常」態度恰恰是正常的。
電影裡面有太多關於生活的細節,其實每個人觀感會不一樣,看的時候可能會會心一笑,可能會爆笑,可能也會遺憾失落。
對於親情,對於父母,我們無法割掉,但是正是這種難以割捨,我們會心安理得或者順理成章的去索取。
這部紀錄片能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思考,或者你會拿手機去更多的記錄你的父母,你會發現他們是如此的有趣。
當你拿鏡頭對準他們,他們可能會不適應,但是那一刻,可能會很幸福。
目前,這部電影排片不多,如果想看,大家要抓緊。我也希望多一些排片吧,希望更多朋友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