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財富創造幸福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演講者:芮 萌
雖然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幸福的問題,但是直到進入21世紀,經濟學家才將幸福作為經濟學重要的研究對象。但伊斯特林悖論有些令人沮喪,伊斯特林發現,富人確實通常比窮人幸福些,但是GDP的提高並不會讓人們隨之感到更加幸福。有人說,金錢可以買到幸福,但財富是負擔。這似乎一針見血。幸福與財富究竟是什麼關係?
經濟學家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儘管GDP不斷上升,物質財富日益增加,但就現代社會而言,今天的人們並不比20世紀50年代的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在被經濟學家長時間忽視之後,「幸福」終於在21世紀成為經濟學重要的研究對象。
在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坤集團金融學教席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歐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芮萌分享了幸福財富觀。
我們首先來看看,經濟學家如何分析幸福。經濟學家認為決定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決定幸福感的個體特徵因素包括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婚姻、子女、家庭經歷、教育程度、性別和年齡,等等;決定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包括工作、社區和治理、價值觀和宗教信仰、環境污染、自然災害、人與人信任、政府以及社會的安全和保障。
那麼財富和幸福到底是什麼關係?
伊斯特林悖論
在幸福經濟學裡面,有一個難題叫作伊斯特林悖論。1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寫了一篇很有創意的文章,他發現富人通常比窮人幸福些—這是代表性事實,但是在不同的社會,隨著時間流逝,當國家的收入提高時人們並不會隨之感到更加幸福—這是時間序列事實。所以經濟學家將這個現象稱為伊斯特林悖論。
圖1是基於宏觀的研究,橫軸表示人均GDP,縱軸是該國人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圖中數據顯示兩者是正相關的,但是這種關係是非線性的,而且是隨著收入的增長,它的邊際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增速是遞減的。
另外一個是基於美國的研究,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的另一個例子。在1956年到1998年間,美國的人均GDP在直線上升,但是在美國人中,感到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是始終不變的,只有30%左右(見圖2)。
被財富打破的幸福感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公平性的實驗,他們把兩隻生活在同一環境中也互相認識的僧帽猴放在一起,在它們完成相同的事情以後,都給它們小黃瓜作為獎勵。在一個實驗中連續25次,兩隻猴子沒有任何異樣。但是當實驗人員給其中的一隻猴子葡萄作為獎勵時,那隻拿到小黃瓜的猴子,立即把小黃瓜扔了出來,甚至反應激烈地拍打籠子,再也不做它本來要做的事情。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見圖3)。當實驗人員將葡萄作為對另一隻猴子的獎勵時,就意味著在它們之間製造了不平等,後來科學家們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為依據來解釋伊斯特林悖論。
雖然我們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30年前父輩們的幾十倍上百倍,但我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並沒有提高太多,甚至有些人還下降了。因為財富在放大富人驕傲的同時,也加深了窮人的自卑,從而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與信任,導致整個社會的幸福感缺乏。
因此今天我們更需要自問我們自己追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事實上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隔壁老王家更幸福時,幸福就要遠離我們了。
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和,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就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幸福並不能單單用絕對收入衡量,相對收入也非常重要。這是目前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第一大挑戰,那就是收入不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財富金字塔引發的社會問題
圖4為2015年全世界的財富金字塔。在這個金字塔中,最頂端的3400萬人,僅占成年人口比例的0.7%,擁有全世界45.2%的財富。而在金字塔最頂尖的兩個階層,他們所佔的人口比例只有8.1%,但他們所擁有財富將近達到全世界85%。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不管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還是英國的脫歐,以及之前在巴黎發生的騷亂,其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均衡。
可以說幸福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可以用一些客觀的指標來研究社會問題,比如說平均壽命、文盲率、嬰兒夭折率、謀殺率、在監獄裡面關押的罪犯數目以及早孕、肥胖症、精神病、社會流動性,這些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問題綜合的指數。
圖5是發達國家的一個數據,橫軸是人均收入,縱軸是健康和社會問題指數,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好像不存在任何的關係。但是如果我們把橫軸從人均收入變成人均收入的不平等,我們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就變成非常明顯的正相關(見圖6)。人均收入越不平等,其中的社會問題就越嚴重。因此我們說,今天這是擺在整個社會面前的難題,同時也是擺在財富擁有者面前的挑戰。
施比受更有福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合作研究了一項名為「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的課題,工作人員隨機抽取了7000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經過對統計數據的研究發現,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損人利己的人,而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此外,在不同種族、階層、健身習慣的人群中,也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於是科學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長人的壽命。
另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在綜合了4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一百多項研究成果後,並結合長期追蹤的實驗報告顯示的數據,研究者們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這也是我們說的正能量。施比受更加有福,背後是有科學密碼的。在我們渴望他人善待自己時,我們自己也同樣應該善待他人。
這是被稱作 「黃金定律(Golden Rule)」的著名倫理學命題。所謂利他就是對他人的幸福給予理解和支持的價值觀。「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利他主義的體現。而慈善,則是建立在這個價值觀上的資源再分配,解決因為人的能力不足造成的機會、消費不平等。
「Philanthropy」(慈善事業) 一詞源自希臘文Philanthropia,意指「對人類的關愛」。 慈善事業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已超出了簡單的施予,如果將慈善與家族企業結合起來,它還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家族傳承工具,可以有效地實現家族傳承,做到基業長青。
瑞銀曾經做過研究認為,慈善事業在創建家族傳承上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認為家族傳承和回饋社會有助於家族價值觀的世代傳承,也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凝聚力。
因此對於財富家族而言,傳承不只是在財富上的傳承,更是一個家族價值觀的傳承,就是讓他們的下一代明白財富的真正意義在哪裡,而且通過這樣一個平台能夠凝聚家族成員,並且培養他們的下一代。同時,長期堅持不懈的系統性家族慈善的投入,也體現著財富家族的社會責任感,而回饋社會也會為家族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 獲得社會歸屬感,形成代代相傳的家族慈善的家風。
所以說一個家族的榮耀,不取決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每個家族成員對待財富的態度。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後來人們又引伸為: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因此只有價值觀才能永遠傳承。對於家族企業而言,它的夢想是建立起百年基業,如同要建造起一座高樓,就需要把地基打好,就要打很深的地基,而且地基一定要牢固。如果地基不牢固,就意味著需要重塑價值觀。
今天我們提出要讓財富創造幸福。有一點需要銘記:你既不是財富的奴隸,也不是財富的主人。你每天起早貪黑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把自己變成財富的奴隸。你也不是一有了錢,就可以任意揮霍。這都是錯誤的財富觀念。
愛馬仕家族第五代一位成員說過這樣一句話:「家族企業是我從子女手中借來的。」我要把這句話改為:你的財富是從社會借來的。你是財富的管家,不管你承認與否,財富是從社會借來的,最後還是要回到社會當中。如何利用上天所賜給你的才能或財富造福這個社會,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讓財富創造幸福,讓我們成為財富的管家,讓我們的家庭,讓我們的員工,讓社會因為我們存在,因為我們企業的存在,可以獲得幸福。
(本文根據芮萌教授在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上的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1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慣性」策略思維如何恢復「彈性」
※以「心」相約,以「情」相守 廣東青英會2018跨年家宴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