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遇見了我命中注定的人」 | 研究:真的有「對」的那個人存在嗎?
「我們錯過了,因為ta不是我對的那個人。「
「如果是對的人的話,一定能找到留在彼此身邊的路。「
你有多相信這樣的陳述呢?
我部分地相信它。
什麼樣的人是對的人?對的人ta一定會出現嗎?如果我遇不到ta可怎麼辦?
我們今天要來聊聊,關於「Mr./Mrs. Right(對的人)」的誤解和迷思。
誤解1:這世上存在著一個Mr./Mrs. Right與我完美契合。
在這些人眼中,「完美契合」不僅僅意味著雙方情投意合,還意味著這個「對的人」在各個方面都與自己十分相像,或與自己截然相反。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被稱為「這人與我簡直是完美契合」——當然這種觀點往往只會出現在一段關係的最早期。後期,感受可能就變成了「你變了」。而事實是,完美契合的人從來就不存在。
他們也往往會有一個關於理想伴侶的清單(不一定是書面的,也可能在心裡),其中列舉了自己對「對的人」的要求與期待——ta需要在哪些方面與自己一致或互補(Elite Daily, 2013)。在尋找伴侶或者與現有伴侶相處時,他們都會時不時地將對方與清單上的要求進行比對。
事實1: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
雙方可能在大體上的價值觀相似,但仍然也會在具體事件上的看法不一,又或者,彼此在個性的某些方面互補——一方開朗活潑,另一方安靜內斂,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兩個人其實在個性上都比較固執,因而也都執著於各自的開朗或內斂之中。
不僅如此,
雙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
。隨著個體成長及環境變化,雙方在價值觀、個性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改變,這就可能使得某些一開始契合的東西變得不契合,而那些一開始不契合的東西變得契合。
也正是這種流動性,使我們有可能與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人,通過努力磨合而逐漸變得更加契合。
誤解2: Mr./Mrs. Right的出現,能夠拯救我的生活。
很多人對於「對的人」的想像,其實源於他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他們通常對目前的感情或生活狀況感到不滿,於是便寄希望於一個「對的人」的出現能將自己從糟糕的生活狀況中拯救出來。在這種想像中,「對的人」懂得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他們人生的許多痛苦也就會隨之消失了。
因此,一旦他們在關係中得不到滿足,或者當雙方的關係出現矛盾與衝突時,他們便會傾向於認為,這是因為對方不是自己的「對的人」,所以ta無法滿足自己,無法給自己帶來幸福。
事實2:沒有人可以拯救我們的愛情與人生,除了我們自己。
沒有一個人的出現,能夠瞬間填滿你對親密關係的各個方面的需求。Ta可能能給你帶來一些快樂,但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相處一定也會有不快。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出現,能夠讓你的生活忽然就幸福美滿起來。
每一個成熟的個體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Hamilton, 2016)。你現在過得不開心,可能並不只是因為「對的人」沒出現,一定有一些應該由你自己去解決的問題。那是不管對的人出不出現,你都可以先為自己做的功課。
誤解3: Mr./Mrs. Right是「遇見的」,且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只可能是「遇見了」或「未遇見」自己的Mr./Mrs. Right的(全有或全無的狀態)。他們也並不相信,一開始就不符合彼此對Mr./Mrs. Right期待的兩個人在一起,能夠讓彼此獲得感情的幸福。
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為,這世上的很大一部分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遇不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對的人」。也恰恰是這種稀缺性,讓「對的人」在他們眼裡顯得愈發珍貴,愈發令人著迷(Nicholson, 2013)。所以,即使自認為概率不高,他們也願意為心中的「對的人」而等待。
事實3:Mr./Mrs.Right是彼此塑造的。
就像前文所述,世界上並不存在與我們完全契合的另一個人。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遇到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但還不錯的人之後,彼此磨合、相互妥協,從而獲得感情的幸福(在那些人的想像中,這是只能與「對的人」一起才能獲得的)。可以說,
是在經營這段感情的過程中,我們相互將對方塑造成了自己的那個「對的人」
。
因此,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或者說擁有一個「對的人」,並非隨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而是我們共同努力,彼此塑造的結果。
誤解4:建立親密關係,和誰都一樣、沒有區別。
不同於堅定地認為自己要與Mr./Mrs. Right在一起的那些人,還有一些人則認為親密關係的伴侶是誰都一樣。他們認為,只要有人對自己表現出興趣而自己又恰好想要一段關係,那就是註定的緣分,也就沒有什麼人是不可以在一起的。
他們的內心一方面十分渴望獲得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而另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能夠通過主動努力獲得這樣的關係。這種低自尊感(覺得自己不配/不可能擁有好的親密關係),就會讓他們陷入對親密關係的一種渴望又絕望的交織之中。
於是,他們便索性將親密關係看作是一種「註定」——和誰在一起都一樣,都是緣分的安排,且有人願意與自己在一起,就應該牢牢把握機會,畢竟這樣的機會並不多。
事實4:並非任何人都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
儘管並不存在一個與我們完美契合的「對的人」,但這也決不意味著任何人都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
有些「錯的人」,是需要我們始終保持警惕的,
比如,那些會對伴侶拳腳相向或羞辱苛責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我們未必能找到「對的人」,但絕對可以主動遠離那些「錯的人」。
相較於認為「一定要遇到對的人」(這個「對的人」是關係的主宰),認為「和誰在一起都無妨」(緣分是關係的主宰)只不過是對親密關係的另一種極端的思考方式。兩者在本質上,都是認為感情的事不受個人主觀意志與努力所控制。
簡而言之,這些關於「對的人」的誤解會在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在尚未開始一段關係時,人們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抱持著對Mr./Mrs. Right的執念,而不願意開始一段感情
對於「對的人」的期待和想像,會讓人覺得只要等不到這樣的人,自己寧願不要開始一段感情(Wright,2016)。「寧缺毋濫」,常常是人們拒絕開始的理由。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開始一段關係的意願有多強才決定了有沒有「可以嘗試開始」的人。
2. 總是擔心是否(還)能遇到屬於自己的Mr./Mrs. Right
認為Mr./Mrs. Right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會讓人擔心自己何時才能遇到那個「對的人」。在與前任分手之後,又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一個「對的人」,是不是失去了ta就再也不可能遇到「對的人」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還會導致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我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遇到ta,是不是這輩子都不會遇到了?
當處於親密關係中時:
1. 很容易對伴侶或彼此的關係感到不滿,甚至失望
心中始終有一個關於「對的人」的理想標準,會讓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將現在的伴侶與這個標準進行比較。可能這個標準從一開始就過於完美,於是便會覺得對方為什麼總是令自己感到不滿,而對方也這種挑剔折磨的疲憊不堪。逐漸地,雙方便會對彼此的關係感到失望。
2. 總是以「放棄」代替「解決問題的努力」
人們會覺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對的人」,是不需要讓自己做出任何犧牲或妥協的。這就會讓人在關係中一旦遇到矛盾或衝突,就開始懷疑對方可能不是自己的「對的人」,從而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總想著是不是應該儘快與伴侶分開,好讓自己遇到真正「對的人」。
而那些認為「和誰在一起都無妨」的人,則可能常常陷入到明顯是不健康的關係里。
他們可能會覺得為何自己總是遇人不淑,但其實是他們自己從不曾主動做出過判斷和抉擇。有時,在雙方的關係明顯不健康、觸及原則底線時,他們也仍然盲目堅持,不懂得在恰當的時候放手離開。
不僅如此,這種「和誰都能在一起」的想法,會讓人在一段關係結束之後,過於快速的開始新的關係(盲目而不加判斷),而這種草率的開始很有可能又會帶來新一輪的痛苦和失望。由此循環往複,便會惡化人們對自我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好好的對待,不配擁有好的親密關係的。
什麼才是親密關係中的Mr./Mrs. OK?
Mr./Mrs. OK,又被稱為「Mr./Mrs.Good Enough」,意指那些雖不完美,但(於我而言)足夠好的人。
「Good enough」一詞,源於著名精神分析師、兒科醫生Donald Winnicott關於「足夠好的母親」的論述。所謂「足夠好的母親」是相對於「完美母親」而言的。他認為,
足夠好的母親,雖不能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完美母親),但能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品
,如安全的成長環境、必要的情感聯結等(as cited in, Wright, 2016)。在親密關係中,
一個「足夠好的人」,就意味著,ta能符合我們的部分而非全部要求,並且這些要求是對雙方感情而言必不可少的。
相比「想要什麼」,
「絕對不要」的東西,對人們而言才是那些在關係中必不可少、不可觸碰的原則與底線。
換言之,明確什麼自己「絕對不要」的,就有助於我們找到那個「足夠好的人」。
在這些「絕對不要」當中,有一些東西是對所有人都共通的,例如,「暴力」,無論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情緒心理上的操控、貶損。還有一些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有些人而言,在「性生活不和諧且無法溝通」就是絕對不要的等等。
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個他者,能滿足我們自身的全部需求(「對的人」是不存在的)。
無謂的等待,只會是一種浪費和錯過。
* 如何才能找到還不錯的人,又如何才能把彼此變成對的人呢?
首先,「足夠好的人」需要尋找而不是等待,需要你主動的努力,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其次,在尋找到時候,你需要抱有更開放的態度。在明確了「絕對不要」的範疇之後,你需要在這個範圍內不懷預判地去接觸更多的人。而在認識他人的過程中,也要多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過早地對一個人下定論(Nicholson, 2013)。
最重要的是,在與Mr./Mrs. OK的關係中,你需要明白,並不是你在努力改變對方,而是在ta走向你的時候,你也走向ta。經營這段關係的過程,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支使,更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對的人」的樣子,而是相互磨合、共同經營。
溝通與日常生活的磨合(Dainton & Aylon, 2002),是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給予對方肯定。
肯定對方所取得的成就,肯定對方的情緒與感受,以及ta對於彼此關係的重要性與作用。
坦誠開放。
不要依據自己的標準絕對地判斷對方,開放地聆聽對方的解釋和想法,也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積極關注。
積極地看待你們的關係,包括積極地看待溝通過程中的矛盾與爭吵。更多關注感情中讓你感受好的那些部分。
協商好日常分工。
你們需要共同分擔生活中的責任,包括經濟、家務等。這種分擔,未必要符合社會的期待(如,男主外女主內),而是你們相互協商的結果。
保持社交獨立。
儘管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們會逐漸互相融入彼此的圈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要因此而失去私人空間,你們仍然需要一個獨立的社交圈。
在把不錯的人變成對的人的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雙方的談判與妥協。而談判與妥協的核心就是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不同於市場上的等價交換,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可能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的更多。在感情中,絕對的公平不存在的。只要雙方都對你們之間的狀態感到舒服滿意。畢竟,你在關係中所追求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公正感。
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那些原本認為僅僅是「足夠好的人」,早在磨合的過程中成為了彼此的「對的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不對」,其實可能只是我們對「對」的評判過於僵化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嘗試開始,以及你們要保持努力。
新的一年,我祝你遇到一個ok的人,你們剛好相遇,剛好都想要認真地嘗試開啟一段親密關係,然後共同努力把對方變成自己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以上。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40%的幸福感掌握在自己手中 | 如何獲得「幸福」?
※「婆媳關係的世紀難題,我該如何處理?」| KY諮詢師信箱Vol.23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