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論文數量世界第二;馬來西亞變為英國「垃圾處理廠」 | 科學FM

中國論文數量世界第二;馬來西亞變為英國「垃圾處理廠」 | 科學FM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王爍 段睿穎 郝春暉 陸飛


責編 | 惠家明


 

 



1. 

清除衰老細胞可使我們煥發青春


圖片來源:

Pixabay


如何讓身體更加年輕、健康且充滿活力?這個問題恐怕已經困擾了人類數千年之久。而就在上個月,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了一條或許可行的辦法:清除體內衰老細胞來保持身體「青春不老」。研究人員對基因編輯過的小鼠使用了一種藥物,這種藥物可以抑制老化細胞的存活。實驗結果發現,用藥之後,小鼠體內的衰老細胞數量顯著降低,其生理指標也確實年輕化了,血液、組織、活動能力都更接近年輕小鼠。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下一步的研究將致力於激活免疫系統的「清理功能」,讓身體主動清除衰老細胞。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825-3



2. 

科學家找到與骨質疏鬆相關的數百個基因

圖片來源:

Pixabay



骨質疏鬆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病症,其特徵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強度逐漸降低。本周,美國猶他州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研究稱,他們成功繪製了與骨礦物質密度

(BMD,骨質疏鬆關鍵指標)

相關的基因圖譜,確定了518個基因組位點與BMD有關,解釋了20%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遺傳變異。其中,有301

個基因位點是這次研究新發現的。接著,研究人員進一步找出了能夠作為藥物靶點的一小部分基因,方便藥物開發人員設計靶向葯,精準治療骨質疏鬆症。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8-0302-x


3. 

全球論文數量破歷史記錄,中國排名第二



圖片來源:

Pixabay



《自然》雜誌發布消息稱,2018年全球總共發表了160多萬篇論文,比2017年多了5%,是有史以來科研產出最多的一年。其中,美國和中國分別佔據了論文數量榜的第一和第二名。不過,中國的增長幅度已經遠超美國,達到了15%,在世界排名第三。另外兩個增幅最大的國家是巴基斯坦和埃及,分別增長了21%和15.9%。美國前政府顧問卡洛琳·瓦格納

(Carolin Wagner)

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表示,以目前的增幅來看,中國將來必然會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論文產出國,而且從引用情況來看,中國論文的質量也已大大提高。她還補充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互聯網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以保證科研人員能夠方便地檢索論文。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841-9



4. 

馬來西亞成為英國主要「垃圾處理廠」


圖片來源:

Pixabay



2017年10月起,中國開始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這使得英國一度「慌了神」,因為他們主要依賴中國來接收廢料。一年過後,英國國內的垃圾並沒有堆積成山,而是轉而流向了馬來西亞、土耳其、波蘭等國。數據顯示,2017-2018年度,英國有10.5萬噸垃圾流向馬來西亞,比上一個年度增長了68%,成為英國的主要「垃圾處理廠」。不過,馬來西亞的垃圾處理工廠有限,他們並不能處

理如此體量的進口垃圾。為了應對「洋垃圾」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馬來西亞政府準備實施更嚴格的垃圾進口政策,期望在三年內徹底解決「洋垃圾」問題。

文章鏈接: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6566795


5. 

跨性別群體健康風險更高


圖片來源:

Pixabay


跨性別者,是指無法接受自身生理性別的人。比如有的人身是男兒身,但心理上感覺自己是女人。作為社會中的少數群體,他們的健康狀況與主流人群相比有無差異呢?對此,芝加哥大學領銜的一項研究顯示,跨性別者可能會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通過對美國跨性別人群進行調查發現,跨性別男性感覺到身心抱恙的概率要比一般男性高出一倍。社會學家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跨性別者與傳統社會的兩性觀念格格不入,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壓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在許多社會環境,例如公共衛生間、醫療機構和教育機構中,跨性別人群容易體會到各種形式的羞辱、歧視和疏離感,這些會導致心理壓力和健康狀況惡化。

文章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524-018-0714-3



6.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做決策時利用的信息其實很少


圖片來源:

Pixabay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的獲取不再是什麼難事,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來幫他們做決策呢?近日,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現代人在做決策前利用的信息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而且人們容易高估他人對信息的利用程度。以人際交往為例,只需要簡單一眼,我們就會對初次見面的人做出判斷。而與此同時,人們卻總覺得他人會深思熟慮,並綜合各種複雜信息來判斷自己,導致人們常做一些徒勞的努力。

文章鏈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115/52/13222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科學家突破「仿生眼球」關鍵技術;受損脊髓神經纖維再生長


英特爾處理器被曝兩處安全漏洞;血清素可增強學習能力?


▼▼▼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欣賞古典音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艾滋病研究專業人士發表針對「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公開信
我教諾獎得主用手機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