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良」,也是一種傷害?| 觀點
pixabay.com
撰文 | 牟修銳
責編 | 陳曉雪
●
●
●
昨天
(1月4日)
,收到了一個好消息:2018年北京的空氣比往年好了不少。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
的數據也有改善。確實,北京的空氣不像前幾年那樣時不時就讓人喘不過氣,但污染仍然存在。 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
(35微克/立方米)
46%。為了保護呼吸系統,我把每天的空氣質量指數當作比天氣預報還重要的「晴雨表」,一看是「污染」天氣,立即採取戴口罩、開凈化器、減少戶外活動等等措施,我認為已經能熟練地與霾共舞,讓自己和家人免受暴擊,但這位「老朋友」還會在空氣質量「良」時冷不丁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傷害。空氣質量「良」,也是一種傷害?我們先來看看空氣質量 「良」時,同一個地方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號樓)
附近是什麼樣子吧。圖片為2018年拍攝,方向為從東向西。圖片:許可、陳松蹊
以上四幅圖,後面三張是空氣質量顯示「良」時拍攝的。左上,空氣質量優,遠處的西山依稀可見。右上,天空的背景基本是藍色的,但污染已經開始積累;而下面兩張,西山已經看不到了,天空也變成了灰色。您可能會疑惑,為什麼空氣質量同為「良」,室外空氣的可見度差異怎麼那麼大?
實際上,這四幅圖拍攝時,主要污染物PM2.5的實時數據不同:左上為1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屬於優,右上為46微克/立方米,左下為58微克/立方米,右下為69微克/立方米。
今天,我們就要帶你重新審視「良」作為空氣質量標準的意義。首先要記住的是,不要一見到「良」就放飛自我。
陳松蹊教授領銜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研究團隊,曾連續發布五份從北京城區到京津冀及周邊共33個城市逐年空氣質量的報告,從單一的PM2.5數據到涵蓋包括二氧化硫、 臭氧等六種常規空氣污染物。幾乎每一份報告都有這樣一個建議:
我們關於空氣質量「良」的標準已偏低,建議提高標準。
在當前極端污染天數減少、中少量污染頑固的情況下,這一建議的施行,顯得越來越重要和可行。
範圍太寬,「良」「好」分家
我們平時在手機天氣軟體上查閱的空氣質量指數,是以24小時平均濃度為單位的。目前,我國實行的空氣質量國家標準分為一級
(對應「優」)
和二級(對應「良」)
,對應的PM2.5 24小時平均濃度分別為35、75微克/立方米。這意味著什麼呢?「良」的兩端相差非常大,空氣質量同樣是良,情況卻大不相同,就如同剛才展示的圖片:天明明是灰的,污染顯而易見,但空氣質量卻是「良」。2018年12月26日,北京的空氣質量良,PM2.5為74微克/立方米。
中國標準低於印度和孟加拉
世界衛生組織出於保護公眾健康考慮,針對PM2.5,提出最安全水平的標準為24小時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或更低,並建議將75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和37.5微克/立方米作為三個階段性過渡標準
(基於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
,各國可以在此建議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的標準。美國、日本、新加坡採用35微克/立方米作為標準,澳大利亞是25微克/立方米,印度60微克/立方米,孟加拉國65微克/立方米,都比中國有著更嚴格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國採用著PM2.5初期過渡標準24小時平均濃度75微克/立方米,比這些國家均低。
治理污染的新動力
陳松蹊團隊的報告對逐年空氣質量變化情況有非常詳盡的分析,簡單地提煉其中內容,大概可以總結為
(以PM2.5為例)
:2013到2017的五年間,京津冀以及周邊的晉魯豫地區共33個城市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大部分區域包括京津冀、山東9市、河南7市均達到 「國十條」所設的減排目標。也就是說,經過這幾年的治理,空氣污染最嚴重的京津冀,近年來空氣是有明顯改善的, 可以說是巨大的進步。
低濃度PM2.5之害
然而,
千萬不要以為三位數的「爆表」數字才值得警惕和防範!
即使是中低濃度的PM2.5,長時間暴露其中,對身體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國外已經有不少醫學研究證實了長期暴露在低濃度污染物中的後果:
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對89248名40~59歲女性進行了前瞻性隊列分析發現,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死亡的風險比增加32%(95%CI:14%~52%)。
[1]
一項針對新英格蘭地區年齡大於65歲的醫保人員研究,將年平均值<10
微克
/立方米的PM2.5數據作為長期暴露研究指標,將年平均值<30微克
/立方米的PM2.5數據作為短期暴露研究指標。結果表明,PM2.5與死亡率的增加有關。短期暴露每增加10微克
/立方米,死亡率增加2.14%(95%CI:1.34%,2.95%);長期暴露每增加10微克
/立方米,死亡率增加9.28%(95%CI:0.76%,18.52%)。[2]
一項針對美國大陸所有醫療保險受益人(6092544人)的研究結果表明,PM2.5濃度低於12
微克
/立方米時,暴露濃度每增加10微克
/立方米,死亡率增加13.6%(95%CI:13.1%,14.1%);O_3濃度低於50 ppb時,O_3濃度每10ppb,死亡率增加1.0%(95%CI:0.9%,1.1%)。
[3]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會有意無意參考國家的空氣質量標準,指導自己的行為。一個「良」,可能讓大樓的管理人員不以為意,空氣很差勁也不打開新風系統;可能讓老師在PM2.5濃度已經六十、七十微克/立方米的情況下還帶著學生做大量的戶外運動;可能讓本來就患有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因得不到及時防護而日益衰弱。
因此,在提醒大家不僅關注「良」,也關注空氣污染物具體數值的同時,我們呼籲:
為了公眾的健康,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已經取得可喜成績的情況下,應該儘快提高、細化優良空氣質量標準。
北大團隊報告建議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二期過渡標準,即50微克/立方米為良的上限。
這不僅能提醒公眾及時採取防護措施,在空氣質量欠佳時有效地保護自己,減少人群的長期暴露水平;同時也能為各地治理空氣污染,提出更高的要求,為凈化藍天提供新的動力。近期有公開報道說,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修改,實現與國際接軌,期待看到官方的調整。畢竟,舊標準已不適宜當今的需求,是時候與時俱進,發展新的標準了。您說是嗎?
參考文獻:
[1] Villeneuve PJ, Weichenthal S A, Crouse D, et al.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Canadian women[J]. Epidemiology, 2015,26(4): 536-545.
[2] Shi L, Zanobetti A, Kloog I, et al. Low-concentration PM2. 5 and mortality: estimating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Environmental healthperspectives, 2015, 124(1): 46-52.
[3] Di Q, Wang Y, Zanobetti A, et al.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6(26): 2513-2522.
作者牟修銳,資深媒體人,關注公益。
本文基於陳松蹊教授的一個幻燈片和團隊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寫作而成。在幻燈片製作中得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肖靜和環境學院葉方舒的幫助,照片由許可提供。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覆蓋3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報告,你的家鄉上了黑榜沒?
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瀋陽五城市PM2.5污染狀況
▼▼▼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欣賞古典音樂。
※怎麼訓練AI表達「他」的情感?| 課程報名
※該死的免疫系統上:天生的殺手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