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豐都」非彼「酆都」,道教鬼城究竟在哪裡?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茅山志》卷17《樓觀部篇》「紫陽觀」條曰:「建炎(1127-1130年)中,河北博州道人王若寧者,來山獨居丁公山東岩下。夜夢神人指岩穴曰:『此酆都考訓之所。可去洞百步居焉。』至秦檜歿,夫人王氏純素詣靖真李宗師,乞拜章,知檜系此酆山獄中。王命其子熺即洞口建太乙殿,以求冥釋。所施幡與石記存焉。大元至元癸未歲,奉璽書為觀,存古額焉」。
此則酆都故事述及南宋和元代,蓋為彼時人所編,流傳於民間。
酆都為我國宗教神話中的冥界之一。漢以前小說有幽都之說。《山海經·海內經》說,北海之內有幽都山。《淮南子·墜形篇》高誘注說,幽都在雁門之北。六朝時期道經稱之為羅酆山,又將鬼帝與酆都聯繫在一起。葛洪《枕中記》說,張衡、楊子云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陶弘景《真靈位業圖》說酆都北陰大帝治羅酆山。陶弘景《真誥·闡幽微》說,羅酆山在北方癸地。無論稱幽都、羅酆,還是稱酆都,無論指實,還是言虛,均將其地理位置放在北方。根據五行與其它事物相配的學說,水主北方,主玄冥,主冬季,主黑色,主潛藏,冥界酆都應位於北方。六朝以後的道經和其它文獻,也大都沿襲酆都在北方的神話,有時乾脆稱為北酆。
位於中國西南部的著名的重慶市豐都縣「酆都鬼城」,由來已久,因地名而起。隋代因平都山下有豐民洲,山與洲名各取一字組合成縣名,建置豐都縣。其地自三張之時,即是道教流傳之地,居民對道教冥界酆都神話當不陌生。故而,自建置豐都縣後,由於音同字近,出於追求新奇、陶醉恐怖的民眾心理,人們很快突破了酆都應在北方的老框框,將豐都縣傅會(同「附會」之意——編者注)為酆都冥府所在地,可說是無師自通、必然而然之事。今「酆都鬼城」所存碑文記載,這種傅會早在唐代即開始為人津津樂道了。宋代的一些筆記小說,如洪邁《夷堅志》和范成大《吳船錄》,甚至將豐都縣徑直記為酆都縣。民間信仰、民間文學的勢力如此巨大,以至於明代官方索性正式將豐都縣改名為酆都縣。直到1958年,政府才砍掉「酆」字的右耳朵(邑旁),恢復了最初的縣名。
註:豐都縣城區圖
從《茅山志》記載的故事可知,宋元時期位於中國東南部的茅山出現的酆都鬼獄,與地名無關,實因人而起。宋高宗時秦檜兩踞相位,前後長達十九年,力主和金,誅除抗金的忠臣良將。尤其是炮製岳飛冤獄,致岳飛賜死獄中,子岳雲和舊將張憲殺於都市,天下冤之,聞者流涕。秦檜陰險毒辣。《宋史·秦檜傳》曰:「檜陰險如崖穽,深阻竟叵測。同列論事上前,未嘗力辨,但以一二語傾擠之。李光嘗與檜爭論,言頗侵檜,檜不答。及光言畢,檜徐曰:『李光無人臣禮。』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術」。他掌握了多數皇帝最容不得臣民對己不敬、最容易輕信此類誣陷的秉性,「四兩撥千斤」,借刀殺人。這些都使秦檜遺臭萬年。於是,在他死後,民眾毫不客氣地將此君請入酆都鬼獄。明末馮夢龍編《古今小說》卷32收錄短篇白話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描寫秦檜在酆都鬼獄中受冥刑的情景。茅山酆都故事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的故事,都表明民眾需要借酆都一泄痛恨秦檜的情緒。
將北方的酆都鬼獄遷至茅山,亦非無緣無故。茅山酆都故事說,秦檜一死,王氏即去酆都洞口求冥釋。秦歿於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北方國土尚在金政權統治之下,南北方交通阻隔,編故事的人會覺得無法把秦檜的鬼魂押送到北方。可能還擔心金政權會搭救秦檜的鬼魂。為了使故事情節周圓,只好將酆都鬼獄移到南方。恰好茅山有北極殿,酆都大帝與北極關係密切。將酆都遷至茅山,似乎也可找到說頭。
註:岳飛廟前的秦檜夫妻跪像
茅山酆都故事,是民眾心理、民眾文學改造宗教神學的生動一例。它表明,民眾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推動著宗教或快或慢、或顯或隱地在不停地變,不停地走。如果民眾和社會都不需要了,那種宗教也就壽終正寢了。
註:原文名稱《讀之「茅山酆都」》,選自朱越利《讀札記》,原載《道教考信集》。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韓湘子聖誕:他是韓愈的侄孫,曾言「有人能學我,同其看仙葩」
※原來道教也有「三字經」,不知道的快戳進來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