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沒事,擔憂的是家長做不到這3點,請給他們學習的機會
文:vipJr,沐洋
聰明的父母,不會擔心孩子犯錯,而會在孩子犯錯後,適當地引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為孩子成長之路添磚加瓦。
最近,小區里發生了一件事,在業主群引起了熱議:
上周末,幾個孩子在小區廣場玩,玩著玩著,一個小男孩突然徑直朝噴泉走過去,一屁股坐到了噴泉的外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哐」的一聲,整個噴泉倒了,男孩趴到地上,被一塊噴泉碎片砸住了腰,半晌沒有說出話。
後來,男孩被緊急送往醫院,好在沒什麼大礙,只是擦破了皮。
但事後,男孩媽媽卻要求物業賠償,理由是「噴泉質量不過關,他兒子一坐就壞了」。而面對兒子的錯誤,她則認為淘氣是男孩的天性,坐噴泉根本沒錯。
對於男孩家長的行為,業主非常氣憤,紛紛表示:這個孩子沒有安全意識,家長非但不幫著孩子認清自己的錯誤,還各種護短。
作為媽媽,我非常理解男孩家長不願孩子委屈的心,但卻不贊同男孩媽媽的做法。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沒有抓住機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反思和成長。
面對那個犯錯的孩子,家長到底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去成長呢?
0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2月6日,甘肅蘭州一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是一名7歲男孩打來的。
電話里,他要求警察把媽媽抓走,因為媽媽打他。
隨後,民警趕到男孩家中了解情況,男孩看到警察,立刻開始控訴媽媽的「暴行」。他說:我不小心犯錯了,她就打我。
原來,男孩這次挨打是因為故意把羽絨服劃破,再加上以前故意劃被子,讓媽媽很生氣,盛怒之下打了他。
警察對媽媽進行了批評教育,並告訴男孩,以後媽媽再打他,他還可以選擇報警。
顯然,媽媽的教育方式沒有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增加了他對媽媽的仇恨。面對錯誤,媽媽站到了男孩的對立面,結果自然也就不盡人意。
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曾經說過,我們從哪得到這樣瘋狂的想法,讓孩子感覺到很糟糕卻希望孩子做的夠好?
情緒會感染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的暴怒只會讓孩子充滿恐懼亦或是跟你一樣憤怒,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兩敗俱傷。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你的情緒暴力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刀一刀的刺向了孩子,雖然沒有流血,但孩子心中卻多了一道傷口,這道傷口只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
02、要有「容錯」心,接納孩子
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就非常接受不了我偶爾的犯錯。每次犯錯,都能看到他們臉上特別失望的表情。
有一年暑假,我跟同學約好出去爬山,玩的太瘋,中午忘記了回家吃飯,等下午回到家時,媽媽就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跟她講話,她裝作沒聽見,完全無視我的存在。
那一刻的感覺我至今都記得,就像是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打碎了水杯、成績考得不夠好、跟弟弟有點小衝突……換來的都是無視或者責罵,慢慢地,為了討父母歡心,我開始學著變乖,學著懂事,卻失去了很多的快樂。
孩子的悟性其實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沉澱得來的。只有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才能切實地記在心裡,只有在屢次的犯錯中,才能辨清方向。
一個不敢犯錯的孩子,內心的惶恐只有自己能體會。
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個安全認知測試,要求孩子一個人呆在房間內,看陌生人來敲門他會不會開。
何潔的兒子七寶,在聽到敲門的人說我是給你送禮物的,就把門打開了。
回到房間內,她問七寶有沒有給陌生人開門,七寶回答說:沒有。何潔引導七寶說出了實話,並且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樣的安撫和引導,讓七寶很快平靜了下來,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並且在錯誤中找到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孩提時代,孩子最具可塑性,所以要給他充分的機會去嘗試、去發現,鼓勵並允許孩子犯錯,努力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清障工」。
03、跟孩子一起探討解決辦法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新聞,有個小男孩在乘坐電梯時,出於好奇,將每一層的電梯都按了個遍。
父親發現後,先是讓孩子意識到他的做法給別人帶來了不便,然後要求孩子寫道歉信貼在電梯里。孩子一開始不同意,覺得那樣做有失面子。父親沒有生氣,他耐心地跟孩子說,你犯了錯,爸爸也有責任,我沒有教育好你,我們一起來寫道歉信。
最終,孩子在父親的引導下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彌補。通過這一件事,他就會明白犯錯是有成本的,他需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相信日後,他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李嘉誠曾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
坦然地跟孩子一起溝通他的錯誤,幫他分析錯在哪,該怎麼解決。他會慢慢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他能意識到什麼事情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這樣的思維能讓他在今後的生活中受益匪淺。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犯錯就像樹會落葉、海會漲潮一樣自然,不要總是將其看做洪水猛獸。
會把牛奶倒進花盆裡,看看牛奶澆灌的花是不是長得更好,是不是開的更漂亮。
會把羽絨服劃開,看看那裡面是不是真的羽毛。
會給家裡的狗狗吃自己的各種零食,導致狗狗生病。
面對這些「好奇心」驅使而犯下的小錯誤,我們無需指責,更不要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尊重,多一點等候。
而面對那些破壞公物、撒謊、不遵守交通規則等錯誤,我們則需要介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伸出援手,引導他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
孩子犯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許是好奇心驅使,或許是不懂,抑或是真的刻意為之,我們要做的,不是指責,更是護短,而是在溯源的基礎上,給孩子學習的機會,並教會他成長。
※孩子自律還是磨蹭,跟父母是否做好這4點息息相關!
※你的批評為何對孩子不管用了?緣由在這裡,可以看看!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