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民企獲獎數量超過國企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出285個項目(人選)。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
備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簡·迪安·米勒等5人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從獲獎項目看,這些成果涉及基礎科學與產業技術的各個方面,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獲獎項目呈現五大特點。」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比如,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獎連續第6年產生一等獎,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後,物理學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利用低溫電輸運測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119份海外函審意見中,94%的海外專家認為我國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具有較大科學價值。
產業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成為獲獎項目一大亮點。比如,中國石油首創凹陷區礫岩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發現了全球最大的整裝礫岩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新增三級石油地質儲量12.4億噸。此外,人工智慧研究成果逐步實現產業化應用,面向汽車智能化這一變革方向,清華大學研發的「汽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已大規模產業化。
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同樣讓人眼前一亮。
在生態環保領域,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到生態環境修復全鏈條,從大氣、土壤到水域,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都有創新成果獲獎。在衛生健康領域,新一代腦起搏器在29個省市推廣使用,成為帕金森病首選的非藥物治療方案;全球首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元已成功檢測294餘萬人份,通過提前干預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
「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在國家科技獎的舞台上,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顯著加強。」該負責人說,國家科技進步獎134項通用類獲獎項目中,75%的項目有企業參與,其中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企業牽頭完成。2018年度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共有303家企業,占獲獎單位總數的47%,其中民營企業數量超過國有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龍頭骨幹企業表現突出,如華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項目自主研製了基帶、中頻、處理器晶元,在超過170個國家商用部署,三年累計銷售收入達2788億元。
「從整體來看,獲獎項目成果均基於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長期的實驗經驗,潛心研究、長期積累和團隊合作的作用凸顯。」該負責人透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獲獎項目,從立項到成果發表或應用平均時間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項目經歷了超過20年的攻關和積累。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河馬小行星」飛掠地球;標註食物熱量有助控制食慾
※「未來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職位」之一,可能也要慌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