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頭孢後喝酒會有生命危險嗎?
-
開門見山,一句話:存在這種危險性 但發生可能幾乎為零
媒體:頭孢輸液兩天後喝白酒心跳飆到160 35歲男子差點沒命
2019年1月4日,江蘇新聞報道一位35歲的陳先生因為輸頭孢菌素2天後喝酒導致的"雙硫侖反應"差點送命。
據報道,陳先生平時經常喝酒,酒量也很好,白酒少則半斤,多則一斤。
但是,1月3日晚,參加朋友聚會,幾小杯白酒下肚,大家正聊得起勁,陳先生卻突然趴在桌上,覺得胸悶頭痛,心跳得很快。朋友看情況不對,趕緊撥打120。
淮安市中醫院急診科醫生介紹,當時陳先生心跳很快,達到160次每分鐘,臉色慘白,出現了休克癥狀,經過急救才得以緩解。
據醫生介紹,經過追問,陳先生此前兩天輸過「頭孢菌素」,因此診斷"雙硫侖反應"。幸虧送醫及時,否則差點送命。
醫生還介紹,在剛剛過去的12月份,他們就收治了7位"雙硫侖反應"患者。這主要是由於很多人都不知道吃有些葯後有不能喝酒的禁忌。
最後,醫生還進一步建議:「服用了頭孢類、糖尿病類的一些藥物以後,盡量避免飲酒。服用上述藥物期間,不僅要禁飲各種酒,還應避免食用各種含乙醇的食品藥品,如米酒、酒心巧克力、發酵的食醋、豆腐乳、藿香正氣水等,甚至還包括啤酒鴨等各種黃酒、白酒做的菜,服藥後至少一周之內都不宜解除禁忌。」
頭孢+酒=毒藥!可以致命?
近年來,國內媒體上關於「頭孢+酒=毒藥!可以致命」的「科普」連篇累牘。公共媒體,甚至醫學雜誌也不時報道這類中毒事件或病例,「差點送命」或直接致死的案例屢見不鮮。
然而,這種事故似乎僅見於國內,國外卻幾乎不見有嚴重反應,更沒有致死的報道,無論是通俗媒體還是醫學專業雜誌。
那麼,問題來了,「頭孢+酒,真能致命嗎」?
這需要從雙硫侖和「雙硫侖-酒精反應」說起。
雙硫侖和「雙硫侖-酒精反應」
雙硫侖,是FDA批准的一種戒酒藥。
早在1930年代,有人就發現硫化橡膠工業工人下班後喝酒會出現一種很難受的反應。
後來,在1947年,丹麥哥本哈根研究抗寄生蟲感染的研究人員服用小劑量雙硫侖檢驗其副作用,服藥後喝酒也發現出現了相同的很不舒服的反應。
經過研究,他們認為雙硫侖可以與酒精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這種不良反應。
19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初,丹麥開始組織對雙硫侖治療酒精依賴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目的就是利用雙硫侖-酒精產生的很不舒服的反應來對飲酒產生厭惡達到戒酒的目標。
為了最大化這種不舒服的反應,開始時使用了很大劑量的雙硫侖。每天的劑量達到1000至3000毫克,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很快,美國FDA也承認了這種療法的療效,批准雙硫侖用於治療酒精依賴症。
但是,後來的臨床實踐發現,這種雙硫侖-酒精反應的程度經常是不可預測的。嚴重的可以產生低血壓,甚至休克。極個別搶救不及時,特別是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甚至出現了死亡。
因此,治療目的從使用大劑量的厭惡療法改成小劑量使用的戒酒療法,每天劑量從數千還可減少到250mg。
後來的研究發現,雙硫侖-酒精反應的機制是雙硫侖干擾酒精的代謝,與負責分解乙醛產生乙酸的的乙醛脫氫酶產生不可逆性的結合,滅活酶活性,使得血液中乙醛集聚,濃度迅速升高,升高幅度可以達到5~10倍,從而產生系列反應,稱為雙硫侖-酒精反應,實際上就是乙醛中毒反應。
這種反應在我國人中其實原本常見,就是所謂喝酒後的「亞洲紅」。
研究已知,由於雙硫侖與乙醛脫氫酶的結合是不可逆的,如果服用大劑量雙硫侖,體內已經產生的酶將被全部滅活,需要等約2周後才能合成足夠大量的酶恢復正常的乙醛代謝能力。
期間,喝酒都會產生雙硫侖-酒精反應。
這種雙硫侖-酒精反應通常在酒精被吸收後10~30分鐘開始,程度存在很大差異。主要與攝入雙硫侖和酒精的劑量成比例。
假設以大劑量雙硫侖完全抑制酶活性,反應程度主要與血液酒精濃度(BAC)成比例:
BAC達到0.005~0.01%(即5~10毫克/ 100毫升)時,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反應;BAC達到約醉駕的0.05~0.10%(醉駕標準是0.08%),就能出現比較嚴重的反應;BAC達到0.125~0.150%,可能會發生意識喪失。
如果單純酒精的作用,醉酒或酒精中毒的導致意識喪失,BAC需要達到0.25~0.32%的水平。
也就是說,表現為「酒量突然減掉了一半」。
可見,雙硫侖-酒精反應的表現遠嚴重於單純的醉酒或酒精中毒。
具體表現上,中等強度雙硫侖-酒精反應可以出現大量出汗,皮膚潮紅,特別是上半身和面部;呼吸加快,出現過度換氣,進而出現呼吸困難;口渴,呼氣帶乙醛氣味,視野模糊;頭頸部血管跳動;噁心嘔吐;胸部疼痛,心悸,心跳加快,低血壓;虛弱,眩暈,昏厥,煩躁不安甚至意識混亂。
嚴重的反應會出現呼吸抑制,循環障礙,心律失常,原本有冠心病有可能誘發心肌梗死,存在心臟功能障礙的可能會誘發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乃至出現癲癇發作,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心血管疾病是雙硫侖療法的禁忌症。
即便如此,死亡事故也是極其個別的,搶救不及時或者原本存在心血管病的患者。
提醒注意的是,這些死亡病例發生在大劑量使用雙硫侖的早期,乙醛脫氫酶存在不可逆性完全抑制及大量喝酒的情況下。
頭孢類藥物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頭孢類抗生素被合成後就發現多個品種也可以與乙醛脫氫酶結合,產生類似雙硫侖-酒精反應,被稱為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對這種反應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某些頭孢菌素可以與乙醛脫氫酶結合,對酶活性產生可逆性抑制。當加入競爭結合物質時,酶的活性可以被解活。
而且,對酶活性的抑製程度遠遠低於雙硫侖。
因此,使用頭孢類藥物後喝酒產生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雖然表現上類似雙硫侖-酒精反應,看上去很嚇人,但是程度上則輕得多,極少需要進行特殊處理,都會自行恢復。
其中,很多輕微的反應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是一種中毒反應,只是「比平常酒量小了一些,更容易醉」了而已。
其他藥物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除了頭孢菌素類藥物,像甲硝唑類、氯黴素、灰黃黴素、異煙肼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疼)和硝酸甘油等心血管葯;氯磺丙脲、格列本脲(優降糖)和甲苯磺丁脲等糖尿病葯;以及非那西丁和保泰松等止痛藥等,也可以與乙醛脫氫酶結合,抑制其活性產生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含酒精食物或發酵類食品也會產生反應嗎?
包括一些使用酒精製備加工的食品,或經過發酵的食物,像調味汁、醋、咳嗽藥水,我國特產的藿香正氣水等,由於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也有可能與上述藥物相互作用產生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但是,由於酒精含量極少,乙醛產量也就極低,因而即使產生反應也是極其微弱的,如果不是特意關注,可能根本不會發現任何異常。
淮安的陳先生真的是頭孢導致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嗎?
最新的這項報道中,醫生的一句話暴露了這個病例的「馬腳」:
因為,如上所述,「雙硫侖樣-酒精反應」皮膚反應只能必須是潮紅,而不能是「面色蒼白」。
而且,這個病例發生在輸頭孢藥物的2天後。即使輸的是半衰期最長的頭孢曲松(每天只需要用藥一次。其他頭孢由於半衰期短,每天需要用2到3次),2天後也僅殘餘很低的血葯濃度,酶活性已經得到很大恢復。
再說,頭孢類藥物相關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本身不同於雙硫侖-酒精反應,程度上要低得多。
因此,陳先生被診斷雙硫侖樣-酒精反應極大可能是誤診。
這種誤診可能會產生一種危害,就是延誤對引發這次發作的真正疾病的追查。
國內醫學雜誌報道的那些致死病例是怎回事
如上所述,國外極少報道藥物導致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病例,更沒有致死的病例。
英文醫學期刊上僅見的最大病例組臨床報道來自中國中日友好醫院,回顧了78例頭孢類藥物導致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所有病例都發生在靜脈輸注頭孢菌素或喝酒的30~60分鐘內,無論是先輸頭孢菌素還是先喝酒。
其中例53例(67.95%)喝的是白酒(作者居然表達成白葡萄酒「white wine」),飲用量使用的是容積,從5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絕大多數48例飲酒量在50~99毫升範圍。由於沒有酒精度信息,也就是不知道真正喝下了多少純酒精。另有25例喝的是啤酒。
78人中有72人抱怨酒量減了一半。
其中,有5人反應嚴重,搶救無效死亡。
問題是,所有病例的診斷都僅限於臨床診斷,沒有任何客觀證據證明發生了雙硫侖樣-酒精反應。比如,血液乙醛濃度測量。
其中死亡中的一例患者,24歲,事故發生在他的婚禮上,喝下150毫升白酒後突然倒地。
跟最新淮安的病例一樣,經過追問得知他在36小時前曾經輸過頭孢菌素。
因此,這個目前全球最大的頭孢菌素導致的雙硫侖樣-酒精反應臨床病例報告,據作者稱也是唯一給出死亡率的報道,所有的診斷僅停留在臨床診斷層面,沒有一例獲得確診。
這大概可以反映出國內類似報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吧。
實際上是把靜脈輸頭孢菌素,與一定時間內喝酒,無論先後發生的事件之間的相關關係,當成了因果關係。也就是,這些所謂雙硫侖樣-酒精反應都是雞叫出來的,哦,不,是典型的「雞司晨」的笑話。
小結
誠然,包括頭孢菌素和上述其他藥物,使用後飲酒,甚至進食含有酒精或經過發酵的食物,都有可能發生雙硫侖樣-酒精反應。
但是,由於這些藥物對於乙醛脫氫酶的抑製程度低,而是可逆的,這種反應要比雙硫侖-酒精反應輕得多。雖然有時候看上去很嚇人,患者感覺很不舒服,卻通常不會產生嚴重健康後果,更不大可能會致命。
儘管如此,「服藥不喝酒,喝酒不服藥」認識必須堅定不移堅持的準則。
因為,即使不是雙硫侖-酒精反應,大多數藥物也會與酒精發生相互作用。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