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的吃貨們和今天的吃貨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比今天吃貨還能吃

清代的吃貨們和今天的吃貨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比今天吃貨還能吃

既然說到吃,那就繼續說說吃貨的事情。今天給大家介紹清代的吃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五,記載了這樣兩個能吃之士,一個是乾隆間當過禮部尚書的曹秀先,死於乾隆四十九年,終年七十七歲,稱為當朝第一善啖者,就是第一能吃的人。據說曹秀先肚子很大,肚皮上有不少折皺,他平日把這些折皺疊起來,用一根帶子束住,到吃飽時,再依次把這些摺子放開來。那時,逢年過節時,宮中往往賜以肉食,有些人知道老曹愛吃肉,就把得到的肉類轉贈給他,曹也不客氣,都放在自己的轎子中,把整個轎倉都裝滿了。回家的路上,曹把羊腿等取來放在扶手上,用刀一片片地割而食之。一路走下去,到回家時,轎倉中的肉也吃得差不多了。曹在給皇帝的奏摺中曾有「微臣善於吃肉」之語,說的也是一句大實話。

另一個能吃的人叫達椿,字香圃,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後期任禮部尚書,死於嘉慶七年。從乾隆二十五年起為官,在官場上活動了四十多年,由於不依附當時權臣和珅,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屢起屢仆。此人家裡很窮,家裡買不起好吃的,實在饞了就買四五斤牛肉來,略為煮一煮,大嚼一頓。大概當了高官以後還是沒能去掉老習慣,仍然好吃肉,此人平時為人極儒雅,到見了有肉吃時,就象貓見了老鼠時一樣,喉中呼呼作響,弄得同席者都不敢下筷子。當時京中風俗,過生日時親戚們往往以燒鴨、燒肉相送,達椿當上高官後,人們在他過生日時送來的肉不少,這一天,他只取燒鴨,切成方塊,放在簸箕中,拿手抓了來吃,「為之一快」。晚年時,有一次得了傷寒剛剛好,皇上問他還能不能吃肉,他自然是回答能吃的,於是皇上賜以肉食,不想竟因此大病而死。

姚元之所記的這兩個善啖者,是乾隆間兩個有名的能吃之人,其他筆記中對此二人也多有記載。其實,有名的能吃者還有不少,試舉一二:

嘉、道間名臣孫爾准,江蘇金匱人,翰林出身,官至閩浙總督,在福建興利除弊,官聲極佳。此公年輕時就身體肥胖,夏天怕熱,就用一口大缸貯滿井水,浸在水中,自得其樂。他的食量說起來也有些驚人,平時吃雞蛋饅頭超過一百個(這饅頭即使是很小,也很驚人)。一次他到泉州閱兵,當地官員給他準備了饅頭一百個,花捲一百個,加上一品鍋內雙雞、雙鴨,他一頓風捲殘雲吃了個精光,而後大發感慨:「我這次到兩個省閱兵,只有今天到了泉州才吃了一個飽」。(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七,中華書局,1989年4月版,第168頁)

道、咸時期有個叫壽于敏的老學究,在湯溪縣做個管教育的小官,能吃能走,年過九十歲了,「視聽不衰」。他在當地很有人緣,老人小孩婦女都認識這位「壽老師」。他也詼諧,喜歡跟人開開玩笑。由於他年紀大了,一般府縣考試都不叫他去監考。咸豐初,他已經九十二歲了,府學的考試忽然命令他去監考,這位壽老師聞命大喜道:「太尊大人還知道我尚屬有用之材,不是全廢之物。」果然認認真真地在那監考,堂上正坐一整天,連歪都沒歪一下。一次,兩個官員強邀他一同飲酒吃肉,二人一姓陳、一姓蔡。他每喝一大杯酒,就吃一大塊肉,九十多歲的壽于敏竟然一口氣喝了三十多杯。站起來笑道:「當年孔夫子困於陳、蔡,餓得要死,我今天困於陳、蔡,飽得要死。古今真不相及也!眾人聽了大笑」。

說到食量最大者,要屬康熙時的徐乾學。此人在京中當官數十年,無人能與之對壘。這一年他要退休回鄉了,他的門生弟子設宴為他餞行,想看看這位徐大司寇到底能吃多少。他們準備了一個銅人,徐每喝一杯,就倒同量的一杯到銅人的肚子里,其他菜肴也同樣。吃到後來,銅人肚子滿了,拿出去倒換了幾次了,而徐乾學仍飲食自若。

這些飽食之士大多活到比較高的年紀。與之相反,有人每日所食甚少,也活得年過八旬。道光時一度當過兩江總督梁章鉅有位老師名戴均元,八十多歲了仍很健康,梁章鉅有一次偶然與他談到吃多吃少的問題,戴高聲說:「人需要吃飽嗎?」意思是人沒必要吃得太飽,這位老壽星每天早起吃精粥一大碗,到近黃昏時再喝一杯人奶,一天中不再吃別的什麼了。據說他家裡長年養著乳娘,到沒奶時再換一人。

戴均元高壽,活到了九十五歲,可能與他這種飲食方式有些關係吧。此公的節食少飲與紀曉嵐的多吃恰成鮮明對照,而二人都高壽。看起來,人的健康長壽,與飲食的多少並沒有絕對的必然聯繫,要在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就行了。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7,中華書局,1981年8月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天王洪秀全傳奇一生,早年科舉失敗,後反清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廣東南海不僅出了康有為變法者,也出了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