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往來:清朝官員之間的人際交往是怎樣的?
人與人之間總是免不了各種交往,或是相互謀利,或是惺惺相惜。社交並不是清朝才有的一種社會關係。相反,自有人之後,就有了人情往來。
最初的時候,人們或許只是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彼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學會用語言交流。
交往也許是人的一種本能。但,人多之後,社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及至清朝,人與人之間人情往來早已不是受本能的驅使,而是從經濟、社會、情感、政治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後的取捨。
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社交活動,很大原因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提升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憑藉社交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簡單的彼此認識就可以,而是看有多少資源能夠真正為己所用。
所謂有用的資源,一定是雙方站在同等的高度,能賦予對方同等的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友情有時候也需要門當戶對。
清朝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經濟文化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於是在社交風俗上各有習慣。
清朝官員
農曆三月三,城外溪水潺潺,柳枝也吐露了新芽,今年的清明節似乎比往年要暖一些。京城劉府的管家一大早就備了馬車去了城郊的別院。
劉家大少爺剛剛下了官學,於是迫不及待地往家趕,身邊跟著的是幾位在學堂里好友,這幾人在京城都頗有地位,只因劉家大少爺在學堂里說現在春光正好,郊外別院有一池子蓮花,竟然已提前開了,眾人皆以為奇蹟,於是便約了今日放學後到別院中賞玩一番。
劉府管家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顧不上安排別人,索性自己騎馬率先趕到別院好做安排。這些人雖然並未正式做官,但其身後卻站著整個家族,故而絲毫馬虎不得。
清朝官員
清朝在朝為官者,正式拜訪前一般都會投遞名帖,名貼上有自己的姓名和官職,拜訪同僚之前,送上自己的名帖,也算是提前給同僚打個招呼。尤其對於同樣在朝為官的人而言,若是登門前先遞上名帖的,則意味著此次拜訪多為正事。
刑部尚書近日正在為一樁命案發愁,案件並不算太大,但在京城卻頗有影響力。為了儘早破案,其幾乎整日不回家,一來二去還真發現了點線索,只是線索指向戶部中的某位官員,為了能夠儘早破案,他極其需要戶部的配合。於是天剛蒙蒙亮,刑部尚書就讓小廝拿著自己的名帖,送到禮部大人府上,希望自己能到他府上一聚。
除了這種中規中矩的拜訪之外,清朝的官員同僚之間的交往還有公服、便服的區別。所謂公服是指雙方以各自的社會地位來作為此次拜訪的人文背景,每一次的拜訪必然符合雙方的社會地位。而身穿便服之後,二人之間則多了一些私人化的東西。
清朝官員
天津府張大人的母親馬上就要過七十大壽,張府上自然幾個月前就開始陸陸續續準備起來。賀壽當日,天津府的大小官員聚到現場,幾位雖然同朝為官,偶爾在廟堂之上還會針鋒相對,但是今日他們之間的友情卻不因此而暗淡。
清朝官員,尋常人情往來,看似穿便服是為了不謀私利,但事實上,便服社交的功利性、務實性反而遠遠超過公服社交。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光緒和慈禧離世之後,進步勢力和保守勢力哪一派會佔據主導地位呢
※唐生智歸附廣東國民政府,北伐戰爭還會遠嗎?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