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馬斯克坦言載人飛行特別危險,言論令NASA不滿

馬斯克坦言載人飛行特別危險,言論令NASA不滿

SpaceX 載人版龍飛船的首次無人入軌測試(Demo-1)已經確定推遲!根據馬斯克的個人 Twitter,這次發射已經由之前預定的 1 月 18 日移後至 2 月初。

根據官方的說法,此前包括 SpaceX 和 NASA 在內都一直堅持要在 1 月 18 日進行發射,但是由於尚有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以及美國政府停擺這兩方面原因,發射推遲已經成為必然。目前,NASA 有超過 90% 的員工處於暫時休假的狀態,只有一些重要崗位上的政府官員繼續無薪工作。

關於這次發射,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從 SpaceX 的方面,其不僅將具備載人航天發射的能力,同時也將成為全球第一家將人送入太空的私營公司。對於 NASA 而言,在中斷了近 8 年之後,可以從美國本土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無疑具有極大的技術乃至政治象徵意義。

圖丨發射工位上的獵鷹9號火箭(來源:SpaceX)

不過,即便商業化企業的介入為航天活動增添了活力,但不得不承認,每一次的飛行仍然隱含著極大的風險。對於即將到來的這次任務,馬斯克本人也不敢放鬆警惕,「這將會令人非常緊張,前幾次發射都會特別危險,畢竟我們啟用了太多的新設計和新設備。」

顯然,NASA 對於馬斯克的這種言論似乎並不滿意。出於維護政府官方航空航天機構的聲譽以及過往「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兩次慘重太空梭事故的教訓,作為 SpaceX 大客戶的 NASA 一直在竭盡所能的降低每一次航天飛行的風險。

圖丨1986年1月28日,在發射升空後73秒,挑戰者號爆炸解體(來源:Wikipedia)

在商業載人航天計劃(Commercial Crew Program)發布時,NASA 對 SpaceX 和波音兩大供應商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將任務失敗的發生概率降低到 1 / 230 以下。甚至曾有 NASA 官員表示,載人航天就是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不能因為是首次飛行,我們就對其報以『狹路相逢勇者勝』般的盲目期待。」

如何看待風險

根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有 22 名宇航員在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過程中獻出了生命。其中有 16 名美國人,5 名俄羅斯(蘇聯)人,1 名以色列人。最嚴重的就是「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兩起太空梭事故,共有 14 名航天員遇難。

所以,在美國即將恢復載人航天活動之際,NASA 對風險一項十分重視,尤其是在講求低價高效的商業航天企業承擔人命攸關的載人航天活動的大背景下,如何權衡好發射成本、發射效率以及安全係數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多需考量。

對此,NASA 前太空梭項目經理 Wayne Hale 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馬斯克所描述的「前幾次發射都會特別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新型航天飛行器的首次飛行都不可避免其固有的風險。測試階段更是有其局限性,無論是在地面測試還是部分環境模擬測試中都不可能完成對整個集成系統驗證,進行實際的飛行是必要的。」

圖丨NASA 前太空梭項目經理 Wayne Hale(來源:NASA)

SpaceX 公司的優勢是它已經發射了幾十次獵鷹 9 號火箭,並且曾經 16 次將貨運版龍飛船送至國際空間站。接下來的難點是要使改造後的龍飛船可以完美地承擔載人飛行的任務。

「不經歷意想不到的狀況,就不可能學會如何操縱一艘新的飛船。哪怕是首飛成功,馬斯克也應該降低對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飛行的成功期望值。」Hale 說,「風險是這個行業固有的,不承認風險是愚蠢的,但反過來講,其實最大的風險恰恰也就是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去嘗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Nature 「2018 年度十大人物」榜單,天才少年曹原和賀建奎上榜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金屬空氣晶體管,摩爾定律續命20年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