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的一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不光影響了中國而且影響了世界

中國的一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不光影響了中國而且影響了世界

「科舉」是一個含義豐富複雜,具有動態特徵的詞語。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至於形成於何時,這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廣義來說,它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自漢代就已出現。但是,從狹義來說,科舉制是自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正式形成,之後,又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逐步完善。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院只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進學院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多數都是通過科舉做官。

可以說,在明朝與清朝,由於兩個朝代臨近,雙方的科舉制度並無明顯變化,有著許多相同特徵。科舉考試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進士科,整個考試流程又分為:院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值得一說的是,古人在院試前,還需要接受兩道考驗,即:縣試與府試。

若以今天的角度理解,大致類似於考前模擬。

所謂縣試、府試,顧名思義,就是知縣、知府所負責監督的考試。如果考生成績合格,則會被稱為「童生」。縣試的考試時間一般安排在每年二月進行,府試則在四月份舉行。

通過以上兩個考驗後,考生們將迎來真正的科舉考試,第一道攔路虎就是院試。院試,屬於科舉考試中的最初一環,場地通常安排在所屬的府城或州治所舉行。負責院試監督的官員為學政,又被稱為學台、宗室。

院試看似簡單,實際規則繁雜,僅考試一項,就分為「歲試」與「科試」。

歲試的主要作用有兩個:

一、從各地晉級的童生中,選拔出秀才學員。

二、對已經成為秀才的學員,再次進行甄別考試,並按照成績排名給予一定的獎懲。

在這個環節內,童生若成功通過考試,就會成為「進學」,等同於國家承認的「文人」,俗稱「秀才」。對於考試成績特別優秀的,會安排進入科試環節,只有這一環節合格,才有機會進入「鄉試」。可以看出,古人的科舉制度有著完善的考試流程,層層選拔,優中選優。

明清時期,在每年的七月,朝廷還會在各省城內舉行科試重考。任何院試沒通過的學員,都可以報名參加。由於,此環節類似於補考,又被稱為「錄遺」。

鄉試,比之院試又要高上一級,且難度更高。對於無數考生來說,鄉試三年只有一次,機會珍貴,誰也不願落後於人。每次考試時,時間都會挑在農曆八月,秋意漸濃,又稱「秋闈」。負責主持鄉試事宜的考官皆來自京城,身份通常是翰林及進士。

鄉試用來考試的地方稱為「貢院」,內部建設有諸多號房,供考生們居住、考試。每年九月時,正是鄉試成績張貼的日子的,第一名通常為「解元」,具備參與會試的資格。如果會試沒有通過,也有具備做官的資格。

上文所說,鄉試為三年一次,這也並非絕對。當皇室出現喜事時,龍顏大悅下,皇帝或許會下令增加鄉試,這種又被稱為「恩科。」

再說會試與殿試,算是古代比較重要的兩個考試,不亞於當今的高考。會試相比於殿試,具備有一定的風險性,一旦無法通過,就要面臨罷落的境地。而殿試則無需擔心這個問題,因為,闖至最後一個環節,無論成績好壞,皆有名次排序,無非就是高低不同罷了。

會試的主要監督官員來自於翰林學院,明末時期,由內閣大學士負責監督。至於考試時間,會試通常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因此,得名「春闈」。會試合格的考生,被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者,稱號為「會元」。

度過會試後,並非意味著直接進行殿試,還有著另一項考試——複試。

考試結束後,按照成績排名列出等級,作為日後分配官職的參考。一切完畢後,就會正式進入最後一項考試「殿試」。此次考試的監督人,名義上是皇帝,除此而外,還有內外一批重臣輔佐評閱試卷。明、清兩個朝代,在殿試中只考策問一場。

成績前三分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其餘則被泛稱為「進士」。如果在不同階段的考試中,皆奪取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就是「連中三元」的存在。縱觀明清數百年科舉歷史,也不過僅有數人連中三元,極具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在殿試結束後,還有最後一個關卡,即「朝考」。

如果,在此當中獲得第一,可被稱為「朝元」。至此,科舉考試的整個流程才算走完。朝廷在授予官職時,會根據考生們的綜合成績評判,若取得三鼎甲,可以無需朝考,直接參与翰林院的工作。並且,殿試二甲及朝考的頭名,也可以進入翰林院就職。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之後,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是,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這一制度更是影響了世界。

自17世紀起,科舉制度在英文著作中大量出現。18世紀,以科舉為核心的中國文官制度、中國文明讓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心悅誠服。19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仿效科舉實行文官考選制度,並且,也直接的影響了美國的文官考試製度。

參考資料:

【《科舉制起源辨析》、《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科舉制度的廢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有一個小山村,竟用一個「漢奸」的名字命名,真相都感慨不已
秦陵地宮完好無損嗎?楚軍挖出了一隻金飛雁,沒多久竟然消失不見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