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權力最大的職位,由張作霖送給段祺瑞,無人可制約近似於皇帝
稍微了解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古代有皇帝和宰相,現代也有總統和總理,兩者雖然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但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分權、制衡作用,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得由同一人兼任的。不過在軍閥割據、混戰四起的北洋時期,卻出現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職位,聽起來像是臨時職位,實際權柄卻大得嚇人,集大總統和內閣總理權力於一身,甚至超脫了法律制約,基本就相當於皇帝。在那個呼籲民主的時期,為何會有一個充滿獨裁性質的職位出現呢?這一切還要從直奉戰爭之後說起。
第二次「直奉戰爭」舊照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由於直系將領馮玉祥暗通款曲,導致直系軍閥大敗,奉皖兩系攻入北京,軟禁了時任總統曹錕。從此,執政權落到奉、皖兩系軍閥手中。同年11月,獲得戰爭勝利的張作霖、段祺瑞與馮玉祥開始瓜分勝利果實。首先是劃分勢力範圍,奉系財大氣粗又兵強馬壯,打仗時出力最多,所以得到了北京、直隸、山東等地,段祺瑞則毫不客氣地把江浙富庶之地劃歸皖系。由於馮玉祥在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也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西北五省統治權。在地盤劃分方面,大家暫時都滿意了,接下來就該討論最高領導人的問題了,畢竟曹錕已經下台,而國家名義上還是需要一個當家人。
段祺瑞舊照
按理說,在那個時代,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因此張作霖最有資格擔任,不過他是馬匪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又比較看重實際利益,對於虛名之類的不是很在意。在張作霖看來,這個位置不過是個擺設,出力還不討好,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遠不如自己在東北當土皇帝舒服,所以說什麼也不幹。至於馮玉祥,不過是倒戈時機掌握得好罷了,資歷實力都差得遠,所以有資格坐上這個位置的就只剩下段祺瑞了。當然,段祺瑞本人對此也是充滿興趣的,之前他已經四度出任內閣總理,早就希望再進一步。不過他卻發現一個棘手難題,那就是內閣總理不好選。
馮玉祥舊照
張作霖連大總統都不願做,就更看不上這個位置,但是如果內閣總理也是皖系,張作霖就絕對不同意了。馮玉祥則在打哈哈,說不管誰當都行,反正別拿他當外人就好。至於其他人,既不想也沒實力卷到這場爭鬥里來。正在此時,東北與沙俄起了爭端,張作霖急著回去處理,乾脆人情送到家,索性把這個職位也送給了段祺瑞。用張作霖的話來說就是:「芝泉兄你把總理也一起幹了,省得別人干大家不放心!」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段祺瑞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兼內閣總理。
奉系領袖張作霖劇照
為了不被反對者抓住痛腳說自己違憲,段祺瑞別出心裁地給這個職位取名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說起來,臨時執政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因此全國大小事務都由他說了算。畢竟內閣成員都要聽內閣總理的,而內閣總理又只需對大總統負責,所以理論上只有國會能夠管他——國會負責制約大總統。然而時局動蕩,國會早已名存實亡,所以真正能夠制約段祺瑞的或許只有各地軍閥手裡的槍杆子。放眼世界,真正做到這個職務的只有德國元首希特勒(第三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
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的張作霖
當然,段祺瑞這個「土皇帝」可沒有想像中那麼威風。畢竟當時全國軍閥割據,不是誰的官大誰就是老大,還得要手中的槍多炮好才算。因此段祺瑞只風光了一年零五個月,在馮玉祥的親信鹿鍾麟得知奉皖又要聯合對付西北軍時,乾脆先發制人,率軍攻入京師。兵臨城下,自然性命為重,段祺瑞倉皇逃走,臨時執政的位置就空了出來。雖然之後顏惠慶、杜錫珪、顧維鈞等人都以國務總理或代理國務總理身份攝行此職,但都是直奉妥協而選出的一些傀儡,並沒有什麼實權。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張作霖手握重兵入京,宣布就任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民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並組織完全由奉繫心腹構成的內閣,這也是當時最後一屆內閣,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一職從此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張作霖傳》《北洋軍閥史話》
※世界距離最遠的兩個首都,跨越大洋超過八千公里,原因還無法反駁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如何消除節度使隱患?他又導演了一出續集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