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出巡必備御用之水,途中為確保水質,發明了「以水洗水」之法

乾隆出巡必備御用之水,途中為確保水質,發明了「以水洗水」之法

清代的茶道藝術與飲茶文化,是清代飲食文化中,極富有特色的內涵之一。茶道藝術具體包括茶具藝術、驗水與點茶藝術、煎水烹茶藝術等內容,它與飲茶品茗藝術一起,共同構成了飲茶文化。清代的茶道既講究茶葉的品質,更講究水的品質。水是茶的色、香、味的具體體現者,因此,水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煎茶的成敗與否。

清代著名的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就說:「欲治好茶,先藏好水」。那麼什麼樣的水才能成為是「好水」呢?清人對此有個定義,即「水輕」。清代飲茶最講究以水的輕、重來辨別水質的優劣,並以此鑒別出各地水的品第,在這方面,乾隆皇帝便花費了不小心思。

乾隆一生多次東巡、南巡,塞外江南,無所不至。每次出巡他都會帶著一個特製的銀質小方斗,命侍從「精量各地泉水」,然後再以精確度很高的秤稱其重量。結果得出結論,認為京師西山玉泉山泉水最輕,定為「天下第一泉」。

史料記載,凡乾隆皇帝出巡「每載玉泉水以供御。」可見,玉泉水成了皇帝的御用之水。此外,在明清兩代皇宮中,還有另一飲水來源,這就是紫禁城文華殿東傳心殿院內的「大庖井」。至於京城中的百姓飲茶用水,據清人記載,「京師井水多苦,茗具三日不拭,則滿積水鹼。然井亦有佳者,安定門外較多,而已極西北者為美,其地名上龍。又若姚家井及東長安門內井,與東廠衚衕西口外井,皆不苦而甜。」

又有記載稱:「京師凡有井之所,謂之『水屋子』,每日以車載之送人家,曰送甜水,以為所飲。若大內飲水,則專取之玉泉山也。」可見當時有專門供應甜水之處,而皇宮中用水,則有專人,每天插著宮中小黃旗的馬拉水車,由西郊玉泉山運往宮內,供皇帝及皇室飲用。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時,一方面親驗江南名泉泉水水質之輕重,另一方面,巡幸沿途,他都備有大量玉泉水供途中御用。不過這也有問題,從北京到江南花費時間過久,就難免會使泉水變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乾隆還使用「以水洗水」的辦法。

其具體辦法是,先以大容器儲存玉泉水,然後在器物的刻上記號,記住分寸;再以他處泉水傾入其中,進行攪拌,其後污濁皆沉澱於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用乾隆的話說是:「蓋他水質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錙銖。」這個辦法很巧妙,而且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看來乾隆對水的研究可謂深刻。

清人飲茶,除了講究水之輕重外,還十分注重水的味道,即甘、冽。為此,許多清代文人喜歡用隔年的雪水煎茶。如清人吳我鷗便喜歡雪水茶,他認為「以雪水烹茶,俊味也。」袁枚更是喜歡將天泉水、雪水珍藏時日,使之甘冽,然後煎茶。他主張的就是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因此,袁枚認為,以此水煎茶,口感最佳。

為了辨別水質的優劣高下,以便煎茶,清人至近代還採用化學劑「驗水」的辦法,據《清稗類鈔》記載,清人主張「欲烹茶,須先驗水」。驗水的辦法一是「貯水於杯,以酒精溶解肥皂,滴三四點。如為純粹之水,則澄清如故,倘含有雜物,必生白泡。」另一個辦法是仍然貯水於杯,再加硼砂少許,「水惡則濁,水泉則清」。

看來清代時那些文人騷客,甚至是皇室貴族對飲茶之道都是極為精通的,他們對水的追求似乎也比我們現在要執著。或許正是前人對飲茶的不斷探索和融會貫通,才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文化,也告訴世人一個道理,要喝好茶就得講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辛丑賠款的數字是如何確定的?談判桌上雙方都成了賬房先生
如果一輩子只考中了秀才,那還有機會入仕為官嗎?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