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官場盛行鋪張講究排場,可為何始終奉行「官不修衙」呢?

清代官場盛行鋪張講究排場,可為何始終奉行「官不修衙」呢?

自秦漢以來,人們都說宋代官員的收入最高,明清兩代最低。要是從正當、合法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大致不差,可是話又說回來,封建時代的官僚靠俸祿生活的又有多少呢,即便是清官,也多多少少有些灰色收入,要不哪來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呢?

清代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歷朝歷代國家經濟總量最高的朝代,國家富裕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官員大肆貪腐。清代官員的正俸雖然很低,可是他們有著數量可觀的養廉銀以及無法計算的陋規收入。如果要是將全部的收入加在一起,那即便是宋代官員也是望塵莫及。

既然官員有錢,那麼排場也就大了,無論是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要體現出為官者的尊貴地位。可是有一點卻讓人十分意外,縱觀清代兩百多年的歷史,好像官員對平日辦公、居住的衙門卻極不講究,因此也就流行著一句「官不修衙」的說法。

按說衙門是象徵權力的地方,是萬千百姓觀瞻之所系,理應修的富麗堂皇才是。可是清代的衙門卻並非如此,大多破破爛爛。這麼說吧,只要是不漏水,能住人,那就勉強將就。這一點,和清代官員的作風很不搭,那麼為何各級官員對自己的衙門就這麼不上心呢?

首先,是風水理論的說法。清代的官員普遍認為,官衙的建築一定要講究風水,前人在建造時必然是花了心思,請了風水先生看過的,後人要是隨意改動,就會不利於自己的前途。再者,只要是大興土木修建官衙,那麼勢必就會落下一個濫用民力的壞名聲,搞不好就得丟官降級。

清代官場就流行著官不修衙的潛規則,非但不修衙門,就是平日里官員出行的那套行頭,如轎、傘等也不會重新置辦。如果那個不懂事的官員一上任便修官衙,或是將所有陳設統統換新,那這就意味這官運不長了。因此,新官上任便會禁止修衙,讓那些胥吏們不敢藉機攤派以便從中漁利。

其次,官不修衙和清代官員的任期有關。按例,文官的任職期限為三年(邊遠的也有兩年的),這就意味著流動性很大,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尤其是那些基層的州縣官,任滿之後都要調任又或是晉陞,很少能在一個地方長待,衙門就是修得再好,到時也不能帶走,況且還要冒上很大的風險。

再者,修官衙沒有專項資金,得自己掏錢。上面說的那些理由其實還都是表面原因,這一條才是最關鍵的。清代為何盛行陋規呢?原因就是地方沒有法定的辦公款項,別說是修衙門,就是平日的一些辦公費用都得官員自掏腰包,朝廷不過是到期發放俸祿和養廉銀而已,其他一概不管。

養廉銀其實並不是官員的私房錢,這裡面包括了薪金補貼及地方雜項支出兩個部分,所以朝廷不願意在此之外另撥款項修繕衙門,只允許州縣衙門動用閑款,但必須在三年之內從養廉銀中扣除。在清代那個流行各顧各的時代,官員往往將養廉銀全部視為己有,豈能自個兒掏腰包呢。

不過,上一任不修官衙,這一任也不修,總會帶來一些問題,有的州縣衙門實在過於破敗不堪,甚至到了無法辦公、居住的情況,而且還不少見。為此,有的地方督撫便建議朝廷每年發給固定銀兩進行修繕。不過這個提議被乾隆給撅了回來,他認為衙門不可能每年都要修繕,而修繕工費也會有多有少,如果成為定例,就成了一項固定開支,難保地方官員不從中漁利。

如此一來,官衙破敗就成了清代的一道「風景線」,而那些常年在同一衙門辦公的胥吏,因為在衙門裡無棲身之所,索性將公文案牘全部帶回家辦理,這就造成了另一個弊端,所有檔案往往都是書吏一張嘴說了算,造成了權力下移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又一款大殺器曝光!許多國爭相求購,專家:未來將登上航母
此人深受順治寵信,康熙、雍正對他評價也很高,可乾隆說他是奸臣

TAG:千古歷史 |